第3节 小结和思考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直径仅有42nm的微小颗粒,又称Dane颗粒,具有很强的抵抗力,不易杀灭。如此微小的病毒在人体内有着很强很快的复制能力,其每24小时可复制的数量是1011-12。因此,希望用一两种有效药物在短期内全部杀灭乙肝病毒感染者体内的病毒是不现实的。很显然,不仅因为乙肝病毒颗粒非常小,而且复制速度非常快,又有很强的抵抗力。人体的免疫系统当乙肝病毒侵入的时候,是未经人体黏膜屏障而直接入血的。其抵抗和吞噬能力,不能作出即刻反应。在速度如此之快的大量乙肝病毒的迅速复制情况下,免疫功能势必出现疲劳、衰减甚至麻痹。这应该是乙型肝炎发病相对缓慢、症状相对轻浅、黄疸相应少见,容易转变为慢性肝炎、治疗比较困难的基本原因。根据这样的假设,单纯依靠一两种药物主动性地去杀灭病毒肯定是不尽合理的。那就需要考虑调动体内的各种免疫因子,配合比较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去产生协同作用。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就是扶正与抗邪的动态配合。在研究中医治疗乙肝的初期,往往多侧重于后者,即扶正为主。但事实证明疗效不尽如人意。于是又出现了“以毒攻毒”的治法,多选用全蝎、蜈蚣等虫类有毒药物。事实证明,这样的药物较之用参芪一类的扶正益气药物的疗效更差。20世纪80年代国家“六五”重点科研工作给中西医结合研究治疗乙肝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在统一的检测下,自由地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对所有被确诊的慢性乙肝患者的用药规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总结,发现清热解毒药物、清热利湿药物与益气助阳药物、滋阴补血和活血化瘀药物之间的动态配合,结合患者病情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调整,比恪守死方的疗效优越得多。事实上,仍然未能离开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即:正虚者宜补,邪盛者宜清。实现这一治疗原则的方法主要需借助于中药汤剂的运用。我们所发现的在肝病的不同阶段用清解类药物和补益类药物恰恰呈相反的走势,或许能说明扶正与抗邪与病程演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参见图7-1,清、补两类药物与病程之间的相关性示意图:
根据以上的假设,甚至可以推而广之,不啻是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毒,甚至还有难以想象的多种更其微小的病毒或致病微生物以各种途径进入了人体而出现了令人浑然不觉的,或逐渐有所觉察的,或非常明显不适的各种症状、体征及其相应的理化检测变化。其治疗或许都不离乎扶正抗邪的基本原则。如果在运用这两类药物时,能够更精确地作用到靶点上,加上两类药物结合病程的动态调整,或许就是打开所有疑难怪病的钥匙。我们有理由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