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究竟有什么危害?

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雾霾究竟是什么?

雾霾雾霾,很多人认为雾霾是一个整体,其实雾和霾是有区别的,两者不是同一个概念。

一般当相对湿度大于90%时出现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下降是由雾导致的,意思是“水汽”太大了,我们生活在云里面了!而一般当相对湿度小于80%时出现的烟雾缭绕,就不是由水汽导致的,而是由其他的细小颗粒物悬浮在空气当中产生的,这就是霾了。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能通过肉眼来辨别,所以就统称为雾霾了。

那么哪些物质能够把天空染成灰色的呢?目前认为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都能使大气混浊。有朋友会问了,灰尘那么小,怎么会引起那么大的霾呢?其实,就好像黄河水中的那些沙子一样,如果数量足够多,并且处于均匀的悬浮状态,就可以大大地降低透光率,就好像黄河水从远处看上去就是浑浊的江水,是因为里面混杂着不计其数的泥沙。

形成雾霾天气的最主要颗粒物,包括PM 2.5,PM 10等。

在过去的时候,我们常用“可吸入颗粒物”来体现空气质量的优良状态,而这其实往往是PM10,或者有些时候是PM 10和PM 2.5的总和,实际是不确切的,而当我们更细致地去研究不同PM 10和PM 2.5的时候,才发现真正致病的元凶。

PM 2.5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它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它并不代表任何一种特定的物质,而是一种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颗粒物的总称。它之所以是最棘手的一种颗粒物,主要是由于它可以长期飘浮在大气当中,既不下沉,也不上浮,所以才能长期稳定地造成空气污染。所以PM 2.5越高,我们认为空气污染越严重。

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 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并且可以飘浮到非常远的地方,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PM10指的是直径约10微米的颗粒物,这种颗粒物十分容易沉降,因此很容易沉积在我们的鼻腔和肺当中,它也是空气污染当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把肺当做一种“滤网”,实际上真正能在鼻腔、口腔沉降,而容易被排出体外的是PM 10,因为PM 10的颗粒较大,很容易在过程当中被纤毛过滤掉。而PM 2.5因为颗粒太小,所以才能穿过重重的阻碍进入到肺泡当中。而真正进入肺泡当中的颗粒,才更容易产生危害。这是因为进入肺泡的不止是颗粒本身,而是颗粒上所携带着的各种病毒和细菌,甚至是各种致病致癌物,长期存留在肺泡当中产生持续的刺激,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

雾霾真的能导致肺癌吗?

在这之前,我们需要知道一点。从70年代到现在,肺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在持续下降着,而到近年来维持到了一定的水平,没有明显的增长。根据最新的全球肿瘤流行病统计数据Globocan2012年的数据显示,当下肺癌的发病率大约是十万分之50,也就是千分之0.5左右。我们在讨论污染、转基因等等这些让我们嗤之以鼻的话题同时,需要知道,一切仍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2013年10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 机 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发布报告,首次明确将大气污染确定为人类致癌物,其致癌风险归为第一类——“对人类是致癌物”。报告指出,有充足证据显示,大气污染与肺癌之间有因果关系。

根据目前最新的研究表明,PM 2.5 提高 5~10μg/m3,肺癌的发病率上升20%左右。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PM 2.5的标准是25μg/m3,而我国因为国情以及我国人口对于环境污染的耐受情况,制定的标准相对宽松,为75μg/m3,那么也就是说,从25μg/m3升到 75μg/m3,增加了 50μg/m3,患病风险也许增加大概100%?也就是说,在我国的健康标准下生活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患病风险依然比国外的居民增加了1倍的肺癌风险?

不是这样的。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小学数学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统计学问题。所以下面我来和大家讲一讲如何来科学地看待科学研究的问题。

科学研究也没你想得那么“靠谱儿”

没错,从欧洲和美国两项如此大型的研究看来,PM 2.5,也就是雾霾的主要成分与肺癌的确存在着相关性,不过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样的结果?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两项大型的研究,无论如何,都叫回顾性研究。回顾性研究就存在一个没法回避的问题,就是两组之间的偏移。举个例子,假设有人研究说,常吃海鲜的人皮肤比不吃海鲜的黑,发到朋友圈当中以后,很多人就会给老朋友赶紧转发,告诉他们不要吃海鲜了!吃海鲜皮肤会黑!可是我们再仔细想想这个问题,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天大的笑话!如果去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吃海鲜的人往往都处于沿海地区,因为长期下海作业,因此风吹日晒久了皮肤自然会黑。所以说吃海鲜和皮肤黑之间只存在“相关性”,而不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不是因为吃海鲜这件事情,导致的皮肤变黑。

雾霾也是这样,在研究当中,研究者需要把一切可能造成影响的因素抛开。例如雾霾重的城市往往人们的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紧张,那么是不是因为这些导致的肺癌增加?又或者是不是因为饮食结构、运动状态和空气质量好的山区差别较大,因此导致的肿瘤发生?虽然我们看到研究者列举了非常多的因素,证明他们已经考虑了足够多的因素,我们知道,终究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因素是没有办法进行计算的,研究只能得到一个“相关性”,无法证明雾霾就是肺癌的罪魁祸首。

当然,从目前的研究,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上看,我们必须承认雾霾确实能够增加肺癌的发生率,这是我们没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我们国家的PM 2.5经常会出现300甚至500的情况,那么从发病率的计算上看,会增加1000%~2000%的发病风险,就是10倍到20倍!

至少从结果上,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这样计算出来的数据是绝对不可靠的。因为这样的计算不是基于科学的推算,而是基于我们的推测。因为我们假设,每增加一点PM 2.5,就会增加一点风险,而这个公式是没有上限的。

这是错误的。我们要了解的是,在发达国家,PM 2.5一般只会在25~35μg/m3之间浮动,最高的时候也不过50μg/m3,因此他们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当25μg/m3升至35μg/m3的时候会发生怎样的状况,而当进一步提高的时候,是否结果还能呈线性关系(意思就是只要PM 2.5一直提高,肺癌发病率就一直会以同样的比例倍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们国家需要用自己的数据来进行验证。

但是即使当下存在如此多的“致癌物质”和“患病风险”,肺癌的发生率就稳定在了千分之0.5这个级别上,我国并没有因为雾霾而导致发病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十倍甚至二十倍,这就说明,虽然我们知道雾霾对人体应当是有伤害的,但是伤害的程度并没有那样夸张。

“我们呼吸的空气已经被一些致癌物质所污染,”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负责致癌评估的“专著大纲”主管库尔特·斯特拉伊夫说,“我们现在知道,户外空气污染不仅是公众健康的主要风险,还是导致癌症病死的最主要环境因素。”

按照斯特拉伊夫的说法,大气污染是“最重要的环境致癌物,甚于被动吸烟”。不过,斯特拉伊夫强调,就个人而言,大气污染构成的风险较“低”。

有人会说,这是不是要刻意为雾霾开脱?绝非如此,我也恨雾霾,但我也会理智地去对抗它,我首先要知道它有多可怕,我才会知道我应当以怎样的程度还击。例如说,只要吸雾霾就会提高20倍的雾霾发病风险,我宁可不去上班,毕竟是要命啊!但是假设说雾霾能提高1倍肺癌发病率,我还会考虑在有防护的情况下去工作,毕竟对普通人来说,肺癌的发病率只是千分之0.5,而增加1倍也无非就是千分之一,这个概率我是能够接受的,因为我还要生活,我不能因为雾霾就放弃生活的勇气。我的确有无数的可能性出国选择更好的生活环境,但中国是我的祖国,这是我赖以生活的土地,这个社会赋予了我责任和使命,我能够用我的所学来回馈这个社会,我认为这个意义比那一辈子千分之一的患癌风险要重大得多!

雾霾危害最大的并不是肺癌

上面说了,雾霾虽然能够增加肺癌的发生,但是也并没有我们想得那样夸张。但实际上,雾霾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肿瘤的增加,更多人受到的是雾霾所带来的非肿瘤性疾病困扰。

长期暴露:长期居住在高PM 2.5污染浓度的环境中,会导致肺部功能的减弱,引起慢性支气管疾病,甚至过早死亡。对美国哈佛等6个城市进行的队列研究表明,大气污染的长期暴露会显著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增加。有一篇美国的研究表明,美国50个州暴露大气污染16年的近50万成年人的生存数据显示,PM 2.5年平均浓度每增高10μg/m3,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率增加6%。还有研究发现,大气PM 2.5浓度增高与心血管疾病的多发有关。此外,大气污染长期暴露还与心律不齐、心衰、心搏骤停的危险度升高有关。同时,我国部分地区也有类似的研究报道。

为什么长期的雾霾还会导致心血管的疾病呢?首先,肺功能降低,本身对心脏的供血就是一个挑战,呼吸较差的情况,需要心脏的搏动更加“勤快”,才能够满足机体的需求,我们知道,冠心病往往就是在紧张激动的时候才容易犯,所以长期处于雾霾的状态,让我们的心脏每天都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长年累月自然会加重心脏的衰老进程。

另外,PM 2.5也会刺激肺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这些炎性的小分子会进入循环当中,刺激血管内皮发生损伤,而损伤的累积也同样会造成脂类物质“乘虚而入”,在血管内皮下形成斑块,最终形成冠脉的狭窄,导致冠心病。

短期暴露:短期暴露于PM 2.5污染中,如几小时或几天,会加重肺部的疾病,引起哮喘、急性支气管疾病,还有可能增加呼吸系统感染的易感性。对于患有心脏病的人群来说,短期暴露于PM 2.5污染中会导致心脏病发作和心律失常。健康的儿童和成人在PM 2.5污染浓度升高时,可能会感到暂时性的刺激,但不会导致特别严重的影响。同时,老年人和婴幼儿很容易受到短期高PM 2.5暴露的危害而出现严重疾病。

从医疗的角度,当每一次严重雾霾来临的时候,都会造成急诊室爆满的情况。我们知道,很多人其实都有着“气道高反应性”的毛病,有些人表现为哮喘,另外一部分人症状比较轻,但是在闻到花粉、汽油甚至雾霾等刺激性气体的时候会一个劲地咳嗽,这都是因为一些过敏原的浓度升高之后,会刺激人体的小气道产生炎症反应,从而刺激机体一直咳嗽,来排出气道因为炎症的刺激产生的分泌物。

因此在雾霾来临的时候,哮喘大发作是十分常见的,并不是因为空气中究竟有多少有毒害的物质,而是因为过敏原可以附着在空气当中的细小颗粒上,然后更容易进到气道内部产生刺激。另外,病毒和细菌也同样会通过附着在颗粒当中侵入人体的肺内,本身只是上呼吸道感染,却因雾霾而被加重为下呼吸道感染,也就是肺炎等疾病。

另外,肺功能瞬时下降也同样对心脏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假设患者既往就存在心脑血管的狭窄,那么在一个急性事件的诱因下,肺功能告急,心功能承担了几倍的负荷量,有的时候当人体的代偿能力无法满足机体的需要的时候,一切就会向不好的方向发展,而产生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甚至有的时候会出现生命危险。

我们所谓的雾霾防护,首先要保证不要让人因短期暴露在高PM 2.5的环境而发生意外风险。

雾霾对于儿童和老人的影响会更大,可喜的是,我们的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雾霾最重的时候,会让学校放假,让孩子可以不要在雾霾下的操场奔跑,让孩子不要在小的时候过多地受到雾霾的侵害。同时,老年人的基础疾病较多,器官功能较退化,因此在雾霾的刺激下更容易引发一些旧疾,甚至造成原有疾病的急性发作,从而让全家为此奔波。

我希望和朋友们讲的是,雾霾本身的确存在危害,但是忽略PM 2.5的浓度而直接谈雾霾的危害是不科学的。我们都知道如果雾霾的浓度无限增加,那必然会造成毒气实验的结果,而我们大部分时间生活的环境都远没有达到那个程度。因此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能谈雾霾,而是很多朋友听到雾霾就被吓破了胆,认为每一口霾都会让自己吸入一份危机。

每年真正雾霾最重的时候并没有几天,我们需要做的,一定是加强防护,特别是对家庭当中免疫能力较为低下的老人和儿童,他们有的时候更缺乏对雾霾充分的认识,更需要我们的保护。因此我们自己首先不要惊慌,其次要让家庭当中的每一个成员对雾霾有正确的、充分的认识。

我们不怕雾霾,我只怕不知道雾霾而已。

只要知道它存在,我们就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