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章次公学术经验集
- 王羲明
- 1802字
- 2020-08-29 06:39:04
章次公治疗急性热病的独特经验
通常治疗外感时邪,阳证当祛邪为主,阴证则扶正为主,此乃常法。但章师治疗此病有如下独特经验。
章师认为阳证高热不退,最易出现心力衰竭。故章师说:“凡时病而见脉濡软和神志迷糊者,应即注意保护心脏,参附在所不忌,此仲景所谓 ‘急当救里’者是也。”章师又说:“余治时病多有病初即用温补者,致处方早晚不同,昨今各异者,不一而定;盖有此证用此药,药随证转,乃经方家之家法。”章师治湿温症,如病人邪热尚炽,脉见软弱者,为阳证见阴脉,心力衰弱之端倪已露,若病家疑惧附子之燥热不敢使用,便在清热化湿药中,加六神丸以振奋心脏衰竭可获著效。雷氏六神丸原为外疡科之解毒消痈良药,因方中含有蟾酥、麝香、冰片,兼有振奋心力之实效。但章师又认为六神丸只能兴奋心力,不能振作起周身细胞之活力,病人如见肤冷汗出等阴寒症状,则非参附不为功。章师又说:“湿温症神昏谵语,唇燥口渴,每有用参附之法,这在前辈医案中,已数见不鲜。若是神昏谵语,此中有虚实之分;若是唇燥口渴,此中有寒热之判;稍有不慎,危可立待。病者脉已沉细,其为当温当补,固显然易知,倘病人脉大而软,常混淆医者思路,在有胆识者,尚不难毅然投以参附,若稍虑其苔腻不当补,怀疑其神昏不当温,徘徊于稳健之途,而病者殆矣。”
章师认为治疗湿温初起,温热学说中备有芳香化浊、辛凉清肺、苦寒燥湿、淡渗利湿诸法,本不难医也;若多候未愈,便难应付矣。章师指出:“仲景长于扶阳,温热家善于滋阴,待至温病后期,每多阴阳两虚之证,便应兼顾并筹,不可偏执。”章师治疗湿温末期阴损阳伤之险证,每多采用 《冯氏锦囊秘录》之全真一气汤(人参、附子、熟地、麦冬、牛膝、白术、五味子)。全真一气汤之特点:是对热病末期之阴阳气血俱虚者,具有显著疗效,其中重用参附与地黄,是以附子温阳,人参益气,地黄滋阴,作为力挽逆势、转危为安的有力措施。章师曾看到张景岳治伤寒舌黑如炭,脉细无神,用参附地黄,并进大量冷水,认为非有真知灼见,不克臻此。章师治伤寒舌光无苔而脉散乱无序者,亦用此法,获效显著。盖舌黑如炭与舌光无苔同为阴液消耗过甚;而脉细无神与脉之散乱无序亦同为心力衰竭之证;所以参附地黄便成为必不可少的救急要药。
章师说:我治湿温伤寒有三个用药目标。
湿温伤寒的病原是伤寒杆菌,治病就是杀菌。目前中药尚少杀伤寒菌的特效药,黄连可以治泻,其效即在制止菌之活动。
湿温伤寒之难治,不在菌之不易扑灭,而在菌所产生之毒素。前贤称毒素为邪,祛邪,就是 “排泄毒素”“抵抗毒素”。中药中之清凉药、渗利药,这是排泄毒素;中药中之紫雪丹、神犀丹等开窍药,均是用于抵抗毒素。
病人邪弱而正强者,这种病治起来,不费力;病人邪实而正亦强者,应当提心吊胆地预防中途的正虚剧变;病人邪实而正虚者,预后就大有问题;病人邪虽不盛而正太虚者,始终扶正,犹虑不及。
章师治疗湿温伤寒,很注意营养疗法。章师认为凡是病重日久者,最易消耗体内的各种营养物质,须用而且不断地用石斛、生地、麦冬等中药,这是维持营养、增进体力的好方法,应该随时给予补充。西瓜是排泄毒素、补充水分、增加维生素C的最好食品。伤寒病人之所以造成骨瘦如柴、一时难以恢复的原因,都是由于在治疗过程中抱着 “饿不死的伤寒”的旧观念所致,并对病人忌口过严有关。
章师曾说:“先师赵吉浦先生(赵先生是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授)对于伤寒症之治疗,最重视病人全身之营养状态,好用养阴药,尤重食饵疗法。”其措施如下:
(1)病人既诊断为伤寒症,除舌苔垢腻者外,三餐食饵,常以老鸭汤予之。
(2)以大麦糊为付食品,用于病人热将下降,知饥索食之际。
(3)蔷薇花露为病人口渴之主要饮料,务令多多益善。
(4)一遇舌干无津,虽有黄糙苔,养阴药即有必要。
以上皆师法之不可湮没者。
清医张令韶治伤寒一案,予病人粥食数碗,佐以火肉、鲫鱼、白鲞等取效,然则主张营养疗法者,固不仅赵师一人而已。
章师经常嘱咐伤寒病人必须多进藕粉、米汤、蔗浆、鲜稻叶露、蔷薇花露,后期病人即持续少量的频服老鸭汤、鲫鱼汤以及麦糊等。章师认为这些食品,不独能维持营养,增强抵抗力,而且多饮花露,还能补充体内因高热而消耗之水分,又能通利小便,排除毒素。中药内富有各种花露,是非常值得珍视的,因为它是能补充体内阴液的实用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