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灾难医学的相关学科
(一)急诊医学与急救医学

急诊(救)医学是近3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热门学科。1979年,国际上才正式公认急诊(救)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其英文名称为“emergency medicine”,其中文翻译一直存在“急诊医学”和“急救医学”的争议。1997年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决定采用“急诊医学”作为这门学科的正式名称,但是此争议在学术界依然存在,近年来尤甚。

“emergency medicine”是研究与处理急、危病人及伤员急救、途中医学监护、医院内治疗及其组织和管理等问题的专门学科。“emergency medicine”的范畴从宏观上看包括:院外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症强化治疗、灾难医学、毒物学、急诊医疗体系管理学等。从微观上看包括:复苏术、抗休克、清创止血、固定断肢、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各种单器官急性功能衰竭以及各种急症的鉴别诊断和初步处理。一种观点认为急诊医学是一门专科,而急救只是从属于它的一种救治手段,强调应重视院内急诊和危重病医学,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多主张“急诊医学”的译法;另一种观点认为“急诊”局限在医院范围内,无法涵盖整个急救行动,强调应重视现场救护和院外急救体系,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多主张“急救医学”的译法。

关于“emergency medicine”中文翻译的争议其实质是对其范畴的争议,争议的重点是应该重院内急诊还是应该重院外急救。这一争议的深层原因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起公正高效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因此学者们努力给“emergency medicine”一个准确的定义和定位,以期通过这种努力为指导,来建立公正高效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关于急诊(救)医学与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关系,日本《急救医学》杂志创刊号十分明确地指出:急救医疗是指对生命有直接危险或对于预知的急性伤病立即进行抢救的救命救急医疗体制。也许学者们都期望按照自己的理论来建立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可事实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运作方式没有固定模式,美英的急诊(救)工作重在院内处理,而欧陆国家则在院外即进行深入救治。关键是这两种模式运行的都很好,适合了各自的国情,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因此,目前学者们认为关键是能建立起符合公正和高效原则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而没有必要再去争论到底急救措施、救援力量等医学救援资源应该优先配置在院外或院内,更没必要顾及名称的差异。

(二)灾难医学

1992年12月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OCHA)发布了《国际公认灾害管理相关基本术语汇编》,规范了灾难和灾难医学的定义。灾难是指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导致大量人员、物资或环境损失超出了社会自身功能资源的处置能力。灾难医学是指在综合灾难管理中,为预防、备灾、即时响应和恢复灾难引起的卫生问题,与其他学科合作的研究及各卫生学科的协作应用。

我国学者通常认为,灾难(disaster)是指客观条件突然巨变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破坏的现象;灾难医学是研究为受灾伤病员提供紧急医疗卫生服务的科学。具体地讲,灾难医学是研究人为或自然灾难与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关系,阐明各种灾难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寻求有效的医学救援和卫生防护对策与措施,以便在灾难发生前做好对付灾难发生的有关医学准备,在灾难发生后及时有效地实施医学救护和卫生防病的学科。其研究范畴包括备灾训练、组织救灾医疗队、疏散伤员、卫生防疫、灾难救援管理等。

以往认为,灾难医学与急诊(救)医学是两码事,前者主要是在灾区对群体伤员进行营救和治疗。现在则倾向于认为两者不仅密切相关,而且可将灾难医学看做是现代急诊(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说明了急诊(救)医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发展优势,灾难医学也充实了急诊(救)医学的内容,促进了急诊(救)医学的发展。

(三)军事医学

军事医学是运用一般医学原理和技术,研究军队平时和战时特有的卫生保障的科学。其成果通过卫生勤务的实施,达到维护部队健康,提高野战医疗、防疫水平,巩固与增强部队战斗力,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但是许多军事医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救援医学研究借鉴,因为战争本身作为灾难的极端形式同样需要医学救援。

军队中早有卫生组织和军医为官兵医伤治病,但在很长时期内,军队的医学处于经验医学阶段,19世纪以后才上升为科学的军事医学。现代军队在作战和训练中常常遇到许多普通老百姓少见的医学问题,需要专门研究解决,这就促进了军事医学的发展。许多国家的军事医学都以一般医学理论为基础,主要研究解决现代战争条件下部队的实际医学问题。例如,研究提高军人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适应能力;研究伤员运送过程中的感染预防和治疗;研究战时救治大批烧伤伤员简化而有效的方法;研究核、化学、生物等武器的医学防护措施以及激光武器伤害的防护;研究深潜、高空、航空卫生保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