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垂体疑难病多学科诊治病例精选
- 叶红英 王镛斐
- 2955字
- 2020-08-29 07:54:51
病例2 泌乳素微腺瘤药物治疗妊娠后——停药还是继续?
季立津 撰写 鹿斌 指导
【导读】
青年女性,月经不规律半年,孕前检查发现PRL升高,影像学提示垂体微腺瘤,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兴奋试验提示不能兴奋,根据病情综合判断,诊断为PRL微腺瘤,予溴隐亭2.5mg/d治疗。患者服药后月经规律来潮,PRL控制良好,成功妊娠。妊娠期间是否需要停药?是否需要定期随访PRL水平?是否需要随访MR?
【病例简介】
患者,女,31岁。2014年5月16日于外院行孕前检查发现PRL升高达2122.4mIU/L(正常参考值108.78~557.43mIU/L);2014年5月20日复查PRL 93.67ng/ml,来门诊就诊。追问病史,近半年多有月经紊乱,表现为周期延长,最长周期3个月,无泌乳、头痛、恶心、怕冷、乏力、多尿等表现。曾有服用中药史,外院查TSH正常。2014年6月29日行垂体增强MR(图2-1)示:冠状位T 1WI平扫示垂体高度约为6.4mm,垂体两侧近海绵窦旁信号欠均匀,可见略低信号灶,与正常垂体分界欠清,增强后呈低强化;垂体柄轻度左偏,蝶鞍无明显扩大,视交叉形态、信号均未见明显异常。放射诊断:垂体微腺瘤可能,请结合内分泌检查随访。为进一步明确诊断,于2014年7月3日收入内分泌科病房。
图2-1 垂体增强MR
A.冠状位T 1WI平扫;B.MR增强
月经史:初潮14岁,6~7天/30天,末次月经时间为2014年6月28日。
体格检查:体温36.7℃,脉搏72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0/72mmHg,身高168cm,体重64kg,BMI 22.68kg/m 2。神清,精神可,粗测视野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甲状腺未及肿大,心肺无殊,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叩击痛阴性,肠鸣音存在,双下肢无水肿。无触发溢乳。
【诊治经过】
2014年7月3日入院行胃复安兴奋试验:基础PRL值99.56ng/ml,胃复安兴奋后PRL峰值135ng/ml。综合影像学结果,诊断PRL微腺瘤,予溴隐亭2.5mg/d。
门诊随访,PRL逐渐下降,溴隐亭治疗2个月后PRL 17.8ng/ml,自觉月经较前规律,周期维持在28~30天。
2014年10月9日第一次怀孕,门诊继续予溴隐亭2.5mg。孕49天自然流产,予清宫,行绒毛染色体检查示:染色体核型47,XX,+22。其间未停用溴隐亭,继续2.5mg/d。流产后月经规律来潮,后定期随访PRL(图2-2)。
图2-2 血泌乳素水平
2016年2月第二次怀孕,2016年5月26日查PRL 28.2ng/ml。2016年6月15日孕12周时停药。孕期未再复查PRL及影像学。
【临床决策】
本病例为年轻女性,孕前检查发现PRL升高,伴有月经紊乱症状,影像学提示垂体微腺瘤表现。明确PRL瘤诊断后,首选溴隐亭治疗。有效地控制PRL水平后成功怀孕。对妊娠期PRL瘤女性患者的临床决策,涉及停药、药物安全性以及妊娠期监测三方面。
【随访与转归】
2016年12月顺产一子,母乳喂养,产后5个月余因反复发作乳腺炎断奶,重新开始服溴隐亭。
【经验与体会】
(一)PRL瘤患者妊娠早期是否需要治疗?
对于妊娠期PRL瘤患者是否需要用药维持,国内外观点存在分歧。《中国垂体催乳素腺瘤诊治共识(2014版)》 [1]中推荐:妊娠前有微腺瘤的患者,PRL降至正常且恢复规律月经后可妊娠;由于维持黄体功能的需要,孕12周后停药。然而2011年美国内分泌学会高PRL血症临床指南 [2]中推荐:接受多巴胺激动剂治疗的PRL微腺瘤患者,一旦发现怀孕,应在医生指导下停药。本例患者依从了国内的共识在孕12周后停药,主要考虑到黄体功能的维持。
妊娠早期,随着雌激素升高,PRL水平在健康女性中也会升高;整个妊娠期间,PRL可升高达10倍,垂体也可增大2倍。PRL瘤的患者其PRL水平在孕早期会迅速上升,一部分患者易合并妊娠黄体功能不全,如果和妇产科配合得当,有效纠正黄体功能不全,可以有效避免因黄体功能不全而增加的流产发生。曾有国内学者研究 [3]发现,高PRL血症患者发现妊娠后立即停用溴隐亭,流产率可高达23.5%,当然缺乏有力的对照导致该数据的可信度下降。一般认为胎盘建立替代妊娠黄体约12周,考虑到溴隐亭目前在PRL瘤患者孕期使用的证据,并且考虑到国内的医疗形势,对于无法得到有效的妇产科支持时,建议PRL瘤患者在此期间小剂量溴隐亭维持,以减少流产的发生。
(二)PRL瘤孕期药物选择
孕期用药首选溴隐亭,不耐受者可考虑卡麦角林。溴隐亭属于麦角生物碱,为选择性激动多巴胺受体,能有效抑制PRL的合成及分泌,在1985年就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垂体PRL瘤,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得到广泛的证实。虽然溴隐亭可以通过胎盘,但对胎儿的安全性较高,PRL瘤患者应用溴隐亭治疗,怀孕后自发流产、胎死宫内、胎儿畸形的发生风险与健康人群相仿。国外的临床资料显示 [4],6239例孕期使用溴隐亭者,妊娠相关不良事件包括流产、异位妊娠、胎停等发生率与普通人群相比没有增加。对出生胎儿进行了9年的长期随访未见不良反应,生长发育等各项指标均与其他儿童相仿。
对于溴隐亭不耐受的患者,可改用卡麦角林。卡麦角林亦属于麦角衍生物。与多巴胺D 2受体有高度亲和力,是长效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在我国大陆尚未上市,但在国外的应用过程中证实,卡麦角林不增加流产、胎停等不良事件及胎儿畸形的发生率。国外研究 [5]随访968例孕期使用卡麦角林的PRL瘤患者中,妊娠不良事件及胎儿畸形的发生率与普通人群相仿。
当然,溴隐亭在PRL瘤患者孕期使用的数据远多于卡麦角林,如果需要孕期使用,目前更多倾向选择溴隐亭,当溴隐亭不耐受者可考虑卡麦角林。
(三)监测及注意事项
妊娠期不建议监测PRL水平。健康女性妊娠后PRL可升高达10倍,因此妊娠期PRL升高不能反映垂体瘤的生长或活动;定期监测PRL水平对疾病的诊治并无指导意义,相反可能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所以,不推荐PRL瘤患者在妊娠期监测PRL水平。
影像学检查,如垂体MRI也不推荐在孕期随访。健康女性妊娠后,垂体可增大2倍,生产后逐渐缩小。妊娠期PRL瘤患者随访MRI检查对疾病的诊治指导价值较小。只有当出现严重头痛和/或视野改变的症状时,应警惕PRL瘤增长,需进行视野及MRI检查。一般来说,妊娠期垂体瘤的增长与肿瘤本身的大小有关,微腺瘤增长的风险较低。Molitch [6]总结了近年的文献报道,发现妊娠后症状性肿瘤增大的风险在微腺瘤患者中为2.4%(18/764);在接受过手术/放射治疗的大腺瘤中为4.7%(7/148);未接受手术/放射治疗的大腺瘤患者为21.0%(50/238)。单中心研究 [7]发现,91例妊娠期停用卡麦角林的患者在孕期均未观察到肿瘤的增长。一般而言,发现症状性肿瘤增大后,重新接受溴隐亭或卡麦角林治疗可以很好地控制肿瘤生长。
【专家点评】
对PRL微腺瘤治疗后妊娠的患者,应积极和妇产科医生有效沟通,患者无法得到妇产科及时有效医疗支持时,可考虑在孕早期继续使用多巴胺激动剂。目前证据提示多巴胺激动剂在妊娠期的安全性较高,鉴于溴隐亭在PRL瘤患者孕期使用的数据远多于卡麦角林,目前更多倾向选择溴隐亭,当溴隐亭不耐受者可考虑卡麦角林。孕12周后可考虑停药,整个妊娠期间不建议监测PRL水平及影像学检查,但是当出现严重头痛和/或视野改变的症状时,需警惕PRL瘤增长。
参考文献
[1]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中国垂体催乳素腺瘤诊治共识(2014版)中华医学杂志,2014,94(31):2406-2411.
[2]Melmed S,Casanueva FF,Hoffman AR,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yperprolactinemia: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1,96(2):273-288.
[3]康世眉,陆杉,刘路,等.高泌乳素血症与不孕症关系的探讨.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9(1):49-51.
[4]Colao A,Abs R,Bárcena DG,et al. Pregnancy outcomes following cabergoline treatment:extended results from a 12-year observational study. Clin Endocrinol,2008,68(1):66-71.
[5]Stalldecker G,Mallea-Gil MS,Guitelman M,et al. Effects of cabergoline on pregnancy and embryo-fetal development:retrospective study on 103 pregnancie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ituitary,2010,13(4):345-350.
[6]Molitch ME. Endocrinology in pregnancy:management of the pregnant patient with a prolactinoma. Eur J Endocrinol,2015,172(5):R205-R213.
[7]Auriemma RS,Perone Y,Di Sarno A,et al. Results of a single-center observational 10-year survey study on recurrence of hyperprolactinemia after pregnancy and lactation. 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3,98(1):372-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