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内科重症护理临床实践与经验总结
- 刘芳
- 1151字
- 2020-08-29 08:15:22
第三节 重症高颅压患者抬高床头30°的效果
一、抬高依据
颅内压增高是多种脑部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变化过程,可导致急性脑膨出、脑移位,严重者引起脑疝甚至呼吸、循环衰竭等,是造成脑部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传统降低颅内压手段包括脱水、开颅清除血肿等,但无论哪种治疗均有赖于患者自身内环境的重新调节,这种重新调节与患者体位、环境等均有重要关系。一般危重患者无特殊禁忌,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均应取头高30°~40°体位,以利脑部静脉回流,减少脑组织耗氧量,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但研究表明头部过高体位可以引起脑血流量下降和(或)继发性脑损害,造成脑缺血、缺氧,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甚至发生急性脑肿胀死亡。为此,本研究通过探讨不同体位对脑部疾病患者颅内压的影响,发现床头抬高30°时对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较为适宜,既能显著降低颅内压,又能较好避免低血压和脑供血不足等不良后果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干预。
二、抬高方法
(一)床头高度测量方法角度测量仪(图2-3-1)
图2-3-1 角度测量仪
(二)床头抬高效果监测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常规对因治疗及脱水等对症处理,均行有创颅内压监测(美国生产的CAMINO多参数监护仪),即经颅骨钻孔将微型传感器植入颅内,使传感器直接与颅内某些间隙或结构如硬脑膜外、硬脑膜下、蛛网膜下腔、脑室或脑实质等接触而测压。所有患者均分别进行平卧位、抬高床头10°、20°、30°、40°共5种体位改变,每变换一种体位,均于5min后进行测量,同时利用心电监护仪测出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MAP),再以平均动脉压减去颅内压(intracranialpressure,ICP)计算得出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
(三)床头抬高效果
研究显示,颅脑损伤患者头部每抬高10°,颅内压会降低1mmHg。床头抬高30°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较为适宜,既能显著降低颅内压,又能较好避免低血压和患者脑供血不足等不良后果的发生,见表2-3-1。
表2-3-1 不同床头抬高角度时27例患者颅内压、平均动脉压和脑灌注压的比较( x± s,mmHg,1mmHg=0.133kPa)
三、注意事项
颅脑损伤患者为了降低颅内压而抬高床头,但减低颅内压,脑灌注压也会降低。当床头高度超过30°时,脑灌注压并不上升,反而明显下降。随着床头高度的抬高,平均动脉压逐渐下降,从30°抬高到40°时,血压急剧下降,偏离了正常值水平范围,造成血压降低。
四、临床推广的意义与不足
(一)意义
床头抬高30°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较为适宜,既能显著降低颅内压,又能较好避免低血压和患者脑供血不足等不良后果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升压干预,节省资源。
(二)不足
本研究观察例数较少,未能更加精确地细分抬高角度,同时无对照研究,对于体位与患者的预后部分也未探讨。因此,尚待更大样本量、更详细分组的临床研究来明确最佳床头抬高角度。
五、论文刊出
张晓梅,姬仲,吴永明,等.体位对神经内科危重患者颅内压脑灌注压的影响.护理学报,2012,19(9A):51-54.
(张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