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肝胆类纂溯源
第一类 肝系生理
肝脏生理
001【原文】
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 ①之主时,臣以其脏为最贵。(《素问·阴阳类论》)
【词解】
①是脉:此指肝之脉。
【提要】
论五脏之中,以肝为贵。
【集注】
王冰:东方甲乙,春气主之,自然青色内通于肝。《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故曰青中主肝也。然五行之气,各王七十二日,五积而乘之,则终一岁之数三百六十日,故云治七十二日也。夫四时之气,以春为始,五脏之应,肝脏合之,公故以其脏为最贵。
吴崑:主时,主乎岁首之时也。
张介宾:四时之序,以春为首,五脏之气,惟肝应之,故公意以肝脏为最贵,盖指厥阴也。
高士宗:五行之木,在时为春,在干为甲乙,在色为青,在中主肝。孟春始至,肝木之气治七十二日,是肝脉之主时,则肝脏为最贵也。
马元台:公言春主甲乙,其色青,内中于肝,肝治七十二日,是肝脉主时为一岁之首,其脏宜为最贵。
【释评】
本条论述五脏贵肝之理。五行之木主春时,在天干为甲乙,在色青,在中主肝。一年三百六十日,五脏分主之,每脏合治七十二日,肝亦如此,因肝主春时七十二日,为一岁之首,乃生机之冠,故藏生升之气。一年万物之生赖于春,而一身脏气之生赖于肝,故以肝(胆)脏为最贵。
《景岳全书》“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曰: “正以胆中生气为万化之元也。”肝胆为表里,在此言肝必然含胆,言胆者必以寓肝,因其肝胆相合为肝木系统故。
以上诸家之注皆有道理。其中王氏阐发较为详备;马、张、吴氏之释则为简要明了;高氏直解其义,深入浅出,亦颇中肯。
按:本书首揭贵肝者,并非泛泛之论,其主要理由盖有五点:
(1)肝气通于春,主一身生升之机,能启迪诸脏气,并司其升降出入之活动。
(2)肝胆与脾胃同处中焦,共“主沤”,以生血气,为诸脏腑之化源。
(3)肝胆居中焦,为三焦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对血液之运行亦有枢调作用。《素问·调经论》反复指出:“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震亨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由此可见,肝胆枢调气血,对人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4)《内经》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本于血(精)而动之以气,肝为气血之枢,故神气亦赖以治乱。
(5)肝合胆。《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因而肝胆对诸脏腑有着重要的决断作用。
从以上五点可以看出,经文五脏贵肝者,确有实际意义,故对肝胆系统的研究应加以足够的重视。
002【原文】
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也?
然:肝者,东方木也,木者,春也。万物始生,其尚幼小,意无所亲 ①,去太阴 ②尚近,离太阳 ③不远,犹有两心 ④,故有两叶,亦应木叶也。(《难经·四十一难》)
【词解】
①亲:即专属。
②太阴:指肾。
③太阳:指心。
④两心:或从阳,或从阴,非指心脏之“心”。
【提要】
用类比法,论肝有两大叶之理。
【集注】
叶霖:肝有两叶,应东方之木。木者,春也。万物始生之初,草木甲坼,皆两叶,乃木之本体,故肝与之相应也。《素问·六节藏象论》言:心为阳中之太阳,肾为阴中之太阴。肾水为肝之母,心火为肝之子,肝为阴中之阳,居肾之上,心之下,故云尚近不远也。无亲,谓不专属。犹有两心,谓或从乎阳,或从乎阴也。
虞庶:在五常,木法春,应仁,故云木者春也,人之仁发用也……木者应春法仁,施恩无求报,不以亲而施化育,故曰意无所亲。
丁德用:《经》言:肝者,东方木也,应春,万物之所生,其尚幼小,然始生者,非长生也。谓木初受气,是言幼小也。
滑寿:其曰太阴太阳,故不必指藏气及月令而言,且隆冬为阴之极,首夏为阳之盛,谓之太阴太阳,无不可也。凡读书,要须融活,不可滞泥,先儒所谓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信矣。
【释评】
本条从肝应春木,谈肝有两叶之道理。其中对肝的主时及其生理功能特点亦作了暗示。肝胆方位在东,应时为春,在五行属木。春日万物始生,木气始长。始长者必幼小,犹肝之初阳生气,非心之盛阳可此。木之始生,两叶初见,故肝亦应之为两叶。又肝为刚脏,内附胆,为中正之官,不偏不倚,故曰意无所亲。至于太阴、太阳者,或指阴中之太阴肾,或指阳中之太阳心,或谓隆冬与盛夏均可。此皆取类比象,有似现代之同构原理。本文大旨,是谓肝应春木,寓一阳生发之机,内藏生升之气。
以上诸家之释各有道理。其中叶氏阐发较为详尽,谓太阳、太阴皆指心与肾,并从五行母子关系论者,与滑氏太阳盛夏、太阴隆冬之说亦相合,均可从之;虞氏解“意无所亲”义,从肝主化育处言,尤为恰当;至于丁氏之注亦简明可取。但理解古文必当从“活”字上下功夫,滑氏治学可为吾师。
按:此文肝有两叶,系指大叶而言。至于小叶多少,当参下条。由于中医之脏腑多指系统功能单位,故不可舍本逐末,只着眼于具体的实质脏器——肝的分叶,而忽略了肝的系统功能之本。
003【原文】
肝重四斤 (1)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难经·四十二难》)
【校勘】
(1)“四斤”:原作“二斤”。
【提要】
论肝之重量、分叶,及其所舍之志。
【集注】
丁锦:肝本两大叶,左三右四者,小叶也。
虞庶:肝足厥阴,配足少阳,少阳之次数于七,故有七叶。魂者,神气之辅弼也。
滕万卿:肝重云云以下,《灵枢》无所见,此篇创出之,疑非扁鹊之言。何以言之?前既曰肝有两叶,此又曰凡七叶。
叶霖:西医言肝居右胁下,五叶,色紫赤,重约三四十两左右,两叶中界长峡,右大于左,右下有小方叶,胆囊附焉。右叶后之下,亦有一叶,不甚大,名后叶。尾叶尤小,由后叶底起,至右叶止,上覆下盂,左枕胃,下与贲门为界,上为三焦膜包裹。左右叶各出胆管一支,相合一寸许,复分为二,一透小肠头,一透胆囊,是通胆汁至小肠,以融化食物者。肝内又有回血等管,以养肝而接胆汁。肝不偏居于左,而肝为风木,应乎巽,旧说居左者,应风木之气左升,非以部位言也。
【释评】
本条论述了肝的重量、分叶及其所主之志。文中言肝重四斤四两,原作“二斤”,两者平均取之则为1600克左右,与廖氏所言男性1450克(廖亚平《肝脏解剖学》)者相近。但由于肝有鲜与不鲜,人之有大有小,肝之重量亦为不一,难以精确其量。至于肝之分叶,上条言肝分两大叶,与今日西说分为左右两部者相合。而细小分叶却有出入,文中为七叶者,实为五叶,此受历史条件限制之故,更何况现在“对于人肝分叶的问题则有所争论,而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完善的解决”(廖亚平·《肝脏解剖学》)呢?若从文中分叶数定肝体所处之位,“左三右四叶”其肝体显然偏右,亦与西说相合。然,这只从实质脏器所言,而中医脏腑学说之“脏腑”内涵则以“功能”为核心,以“关系”为认识和控制之主体。肝于五行属木,木属东方,古代方位左为东,肝气左升,应东方甲乙木,乃日出之所而春气之应,是言肝脏功能主生升之气于左出,也即《素问·刺禁论》所谓“肝生于左”是也。根据现代系统观点,这个在生于“左”的中医之肝,是一个系统功能单位,根本不同于西医的实质性肝脏,故不可用西说强附,这一点叶霖作了最早且最好的阐述。何况中医注重的是系统功能单位,而不是实质性脏器,这与西说实质脏器论大相径庭。故而,对本条肝重量及其分叶过多的争议,并无实际价值。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故曰肝藏魂,并司魂之活动。
以上各家之释,叶氏尤为详备中肯,其广引西说,论理精当,对中医的肝居左之义阐发尤明,实为难得。
004【原文】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 ①毛,其政 ②为散,其令 ③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素问·五运行大论》)
【词解】
①虫:古之“虫”包括动物在内。如《大戴礼》云:“……有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
②政:即统率管理之义。
③令:即行使权力。
【提要】
论木(肝)系统相应的多种关系。
【集注】
王冰:东者日之初,风者教之始,天之使也,所以发号施令,故生自东方也……阳升风鼓,草木敷荣,故曰风生木也……万物味酸者,皆始自木气之生化也。酸味入胃,生养于肝脏。酸味入肝,自肝脏布化,生成于筋膜也。酸气荣养筋膜毕已,自筋流化,乃入于心。(按:木生火也。)玄,谓玄冥也……正理之道,生养之政化也。化,生化也……智,正知也,虑远也。知正则不疑于事,虑远则不涉于危,以道处之,理符于智。《灵枢经》曰: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神用无方,深微莫测,迹见形隐,物鲜能期。由是则玄冥之中,神明栖据,隐而不见,玄生神明也……木化宣发,风化所行,则物体柔耎。
高士宗:日暖曰暄,春时天日始暖,故其性为暄。阳和始布,故其德为和。性暄德和,气机旋转,故其用为动。彼苍者天,色之青者也……散,敷布也。其政敷布,则其令宣发……曲直作酸,故其味为酸。肝志善怒,故其志为怒。
张介宾:此东方之生化也,明此者可以治肝补心……得木化者,其气柔耎,筋之类也。暄,温暖也。肝为阴中之阳,应春之气,故其性暄。暄音萱。春阳布和,木之德也。春风动摇,木之用也……物色荣美,木之化也。毛虫丛植,得木气也。阳散于物,木之政也。按散义有二:一曰升散,木气之生也;一曰散落,金气之杀也。宣扬升发,春木令也。催拉,损折败坏也。风气刚强,木之变也……眚,灾也。陨,坠落也。
【释评】
本条论述了与肝木相应的多种关系及其生理特性等。肝在五行属木,方位在东,其时主春,通于风气,其味酸,其色苍青,在志为怒,其性温和柔软,藏少阳生生之气,主乎宣发疏泄,其气以升发为顺,在体则主养筋膜,其象为动。此皆肝(木)之系统联系诸况,生动地反映了天人相应的中医学的大系统观。
005【原文】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提要】
承上文再论肝木之系统联系。
【集注】
张介宾:风者天地之阳气也,东者日升之阳方,故阳生于春,春王于东,而东方生风。风动则木荣也。《洪范》曰: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故凡物之味酸者,皆木气之所化……目者,肝之官也……角属五音之木。怒则叫呼。
张志聪: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故目为肝所主……角为木音,和而长也……呼,叫呼也。在志为怒,故发声为呼。变动,脏气变动于经俞也;握者,拘急之象,筋之证也。
006【原文】
木曰敷和……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其气端,其性随,其用曲直,其化生荣,其类草木,其政发散,其候温和,其令风,其脏肝,肝其畏清,其主目,其谷麻,其果李,其实核,其应春,其虫毛,其畜犬,其色苍,其养筋,其病里急支满,其味酸,其音角,其物中坚,其数八。(《素问·五常政大论》)
【提要】
论肝木平和之气及其与之相应的诸种系统关系。
【集注】
王冰:敷布和气,物以生荣……清,金令也。木性暄,故畏清。《五运行大论》曰:木,其性暄。又曰:燥胜风。
张介宾:木之平运,是曰敷和。木德周行,则阳气舒而阴气布,故凡生长化收藏之五化,无不由此而宣行和平之气也……诸核皆属木,其质强也……毛直如木,气类同也……木之生数三,成数八也。
张志聪:纪,年也……木之平运,是为敷和。木德周行,则阳气舒而阴气布。盖生长化收藏之五气,先由生气之宣布,生气和则五气皆平矣。端,正直也。随,柔顺也。曲直,木之体用也。生荣,木之生化也。类,物类也。发生散蔓,木布之政也。温和,春之候也。在天之风气,木之号令也。其在脏为肝,畏清者,木畏金也。在窍为目,在谷为麻,麻体象木,其色苍也。在果为李,色青而味酸也……犬性勇往直前,感春生怒发之气也……里急支满,肝之病也……木生于水,为坚多心,故其物主中坚。八者,木之成数也。
【释评】
本条论述肝木平气之象及其相应的诸种关系。一年之中分为四季,春夏秋冬,应生长化收藏之五气。然春为一岁之首,乃生气之冠,只有春生气旺,诸气方得其用,而人身五脏之气亦然,也均赖肝胆气以鼓舞之。故《素问·阴阳类论》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脏为最贵。”
007【原文】
肝为牡脏 ①,其色青,其时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词解】
①牡脏:牡,音母[mǔ],指雄性。雄性属阳,故牡脏即指阳脏。
【提要】
论肝之阴阳属性及其所应之时、日、色、音、味。
【集注】
张介宾:肝属木,为阴中之少阳,故曰牡脏。
马元台:肝为阴中之阳,心为阳中之阳,故皆称曰牡脏。
张志聪:此言五脏之气,应天之四时、五音、五色、五味也……在经气主足厥阴,在脏为肝,在色为青,在味为酸,在时为春。
【释评】
肝体阴而用阳,性刚如将军,主疏泄,气善升发,为三焦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主乎诸动,而内寓一阳生升之气,为阴中之少阳,故属牡脏,即阳脏也。色青、时春、味酸、甲乙日、角音等,皆与肝气相应,故属之。其经脉为足厥阴。
008【原文】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 ①,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②。(《素问·金匮真言论》)
【词解】
①岁星:即木星,应肝气。
②臊:即兽肉腥膻之气。
【提要】
论肝木之收受。
【集注】
王冰:精,谓精气也。木精之气其神魂,阳升之方,以目为用,故开窍于目……五谷之长者麦,故东方用之。《本草》曰:麦为五谷之长。木之精气,上为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万物发荣于上,故春气在头……木生数三,成数八。《尚书·洪范》曰:三曰木。
张介宾:收受者,言同气相求,各有所归也。东为木王之方,肝为属木之脏,故相通也。春者,木之色。目者,肝之窍。木之精气,藏于肝曰魂。木之气多振动,故病为惊骇…… 《易》曰:巽为鸡,东方木畜也。麦成最蚤(按:早),故应东方春气……木之精气,上为岁星……臭,气之总名也。臊为木气所化。《礼·月令》曰:其臭膻,膻与臊类。
高士宗:此天地之五方、五色、五味、五畜、五谷、五星、五音、五臭,而收受于人之肝脏也。
【释评】
本条论肝木之收受,从而广泛地联系天地自然界有关事物与肝木的关系,使之形成一个巨大的肝木系统。这种“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天人相应”的观点,亦符合现代的系统观。通过如此类比及系统联系的方法,可在极其复杂的事物关系中,抓住其内在规律,以执简驭繁,这对于把握复杂的事物和现象是非常必要的方法论和实用技巧。
以上数条所谈,大多相同,当互参之。但在第006条中之肝木“其畜犬,在谷为麻”语,与此文不同,当以此条为正。
009【原文】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肝者,罢极 ①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 ②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 (1),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素问·六节藏象论》)
【校勘】
(1)“其味酸,其色苍”:《新校正》云:详此六字当去。
【词解】
①罢极:罢,音皮[pí],古同“疲”,累。旧作罷。《中华大字典》曰:“罷,羆省字。”故罢极,此指任劳而言。
②充:即充实营养之义。
【提要】
论肝之藏象及其某些功能。
【集注】
张介宾:人之运动,由乎筋力,运动过劳,筋必罢极。肝藏魂,故为魂之居。爪者筋之余,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肝属木,位居东方,为发生之始,故以生血气。酸者木之味。苍者木之色。木王于春,阳犹未盛,故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按:上文三脏,皆不言色味,而肝脾二脏独言之,意必脱简也。
高士宗:肝者,将军之官,如熊罴之任劳,故为罢极之本。
王冰:东方为发生之始,故以生血气也。
吴崑:肝为乙木,行升生之令,故曰以生血气……木王于春,位列于东,又主发生,故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马元台:《阴阳应象大论》云:木生酸,酸生肝,肝主筋,筋生心,心生血,血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又诸气皆属于肺,则吾身之血气,皆由肝而生也。
丹波元简:又于肝云“以生血气”,最可疑,宜依上文例,删此四字。
【释评】
“肝为将军之官”,主筋,司百节之运动,其性勇悍耐劳、任重,似类罴力,故谓之罢极之本。肝处东方阳位,其气旺于春,初阳之生气尚未隆盛,故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至于“以生血气”语,王冰曰:“肝为阳脏,位处中焦。”《经》云:“中焦如沤。”又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今肝胆处中焦,左与脾胃相邻,四脏共同构成了中焦系统。“如沤”,则是中焦的系统功能体现,是肝胆脾胃四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组织化、有序化、集成化的产物,并非肝、胆、脾、胃任何一脏单独所具有的或具备的,也不是它们简单相加之总和。中焦具有“主沤”,生化气血的整体功能,肝胆处中焦,能枢调脾胃,胆汁又可参与腐熟水谷,自然肝胆参与了气血的生化。该条《经》言“肝……以生血气”者,确有其因。故高士宗有云:“肝藏血,则血有余不足,肝所主也。”又,唐容川明确指出:“补血者,总以补肝为要。”
以上诸家之释,各述己见,其丹波氏未明肝胆处中焦,具有生化气血之理,武断地加以否定,实嫌草率;至于全文之注,尤以张氏为详,而“罢极”之解,则高氏尤当。
按:中医的“藏象”理论,与现代信息论及控制论中的“黑箱控制原理”有许多吻合之处。藏,指藏于体内的脏器;象,指体内脏器活动的外在表现,即王冰所谓“表现于外,可阅者也”。其中体内脏器是“信源”,“象”(即外在表现)则为信源发出的信息。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通过外在的各种现象,来观察和控制体内脏器的活动,如辨证施治过程即是如此。这实际上是对人体信息的综合利用,其治疗也不外信息控制,若能进一步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之现代“后分析哲学”等理论视角进行中医学哲学源头和中医核心理论的探讨,将是一个良好的途径。
010【原文】
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素问·金匮真言论》)
肝为阴中之少阳。(《灵枢·阴阳系日月》)
【提要】
肝体居腹内偏于右胁,为阴中之少阳脏,位处中焦之区。
【集注】
王冰:肝为阳脏,位处中焦,以阳居阴,故谓阴中之阳也。《灵枢经》曰:肝为牡脏。牡,阳也。
张介宾:肝属人之木,木火同气,故曰牡脏,阴中之阳也。
杨上善:肝以属木,木为少阳,故为阴中之阳也。
吴崑:肝属木,位处下焦,以阳属阴,故为阴中之阳。
马元台:脾居大腹之中,肾肝居小腹之中。
【释评】
以人身分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肝属木,居腹内,偏右胁,左与脾胃相邻,内寓一阳生发之机,通于春气,故为阴中之少阳。少者,阳气初生未盛也。前文《灵枢》云“肝为牡脏”者,亦即此义。
以上诸家之释各执己见。其中以王冰之说最为中肯;张、杨二家之注,也简明可从,至于马氏谓肝在小腹,吴氏云肝居下焦者,均乏道理,义详参下篇《试论肝位中焦及其意义》等文,此不赘言。
011【原文】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难经·三十一难》)
中焦如沤 ①。(《灵枢·营卫生会》)
【词解】
①沤:《说文》云:“久渍也。”《中华大字典》曰:“水泡也。”沤,即以水浸渍,令其消化之意,以喻中焦具有腐熟消化水谷、生化气血津液之功能。
【提要】
论中焦位置及其系统功能。
【集注】
叶霖:中焦在胃中脘,以包肝裹胃也。
张介宾:沤者,水上之泡,水得气而不沉者也。言营血化于中焦,随气流行,以奉生身,如沤处浮沉之间,故曰中焦如沤也。
《灵枢经校释》:形容中焦脾胃腐熟水谷,吸收精微,进而将营养物质上输转送到全身的功能,如同沤渍食物,使之变化。
【释评】
本条论述了中焦的位置及其系统功能。中焦在脐以上,横膈以下,正中脘处,内包罗肝、胆、脾、胃四大脏器,从而构成中焦系统。其主要系统功能之一则是“主沤”,即腐熟水谷,化生气血津液,转输精微于周身。由于中焦是一个系统,并且包罗肝胆在内,所以,这种“沤”的系统功能自非脾胃单独所能完成。正如《血证论》所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达之,而水谷乃化”。显然,肝胆直接参与了水谷的腐熟消化等,可见“主沤”是中焦肝、胆、脾、胃四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组织化、有序化、集成化的综合系统功能。
以上诸家之释,叶氏阐发精当中肯,其曰中焦“包肝(胆)”者,实为卓见,至于张氏之注也多可参;而《校释》言中焦包罗脾胃,不及肝胆者,乃一家之言,也是现在流行的一种观点,今姑存此,以待来正。
012【原文】
中焦出气如露 ①,上注溪谷 ②,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 (1),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灵枢·痈疽》)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决气》)
【校勘】
(1)“溢”:《甲乙》《千金翼》《医心方》均无。
【词解】
①中焦出气如露:指营气从中焦输出发散,其所分泌之津液滋养周身,状若雨露灌溉草木禾苗一样。此喻中焦之功能。
②溪谷:分肉间小会合曰溪、大会合曰谷,为营卫气血津液通行交会之所在。《素问·气穴论》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提要】
论中焦为化源,以养周身。
【集注】
张介宾:中焦出气如露,营气也。其于阴阳已张,因息乃行,是荣气化于宗气也。
中焦者并胃中,出上焦之下。凡水谷之入,必先归胃,故中焦受谷之气,取谷之味,输脾达脏,由黄白而渐变为赤,以奉生身者,是谓之血。
杨上善:出气,谓营气也。经络及孙络有内有外,内在脏腑,外在筋骨肉间。谷入于胃,精液渗诸孙络。入于大络,大络入经,流注于外。外之孙络,以受于寒湿四时之气,入络行经以注于内。令(疑作今)明水谷津液,入于孙络,乃至于经也。内外经络行于脏腑,脏腑气和乃得生也。
马元台:《营卫生会》云:中焦亦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释评】
此条论述中焦具有化生气血营卫的功能,这亦是中焦如沤的体现。因中焦包罗肝、胆、脾、胃四大脏器,所以这些功能是四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组织化、有序化、集成化的产物,并不是某一脏单独所能完成。故临床凡见气血、津液、营卫等化源不足者,理当脾胃与肝胆同调,不可顾此失彼,其他中焦病变也要如此。当然,矛盾又有主次,同时亦要采取重点调节手段(即治主要矛盾或主要矛盾方面)。
013【原文】
中焦亦并 (1)胃中 (2),出 (3)上焦之后,此所 (4)受气者,泌糟粕,蒸 (5)津液,化其 (6)精微,上注于肺 (7)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灵枢·营卫生会》)
【校勘】
(1)“并”:日刻本旁注作“出”。《难经·三十一难》滑氏注引作“傍”。
(2)“中”:《甲乙》《病源》《太素》均作“口”。
(3)“出”:《千金》《外台》《普济方》均作“在”。
(4)“此所”:《千金》此下有“主化水谷之味”六字。
(5)“蒸”:《太素》《病源》均作“承”。
(6)“其”:《病源》《千金》《脾胃论》均作“为”。
(7)“肺”:《甲乙》无。
【提要】
继上文再论中焦位置及其功能。
【集注】
张介宾:胃中,中脘之分也。后,下也。受气者,受谷食之气也。五谷入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以注于三焦。而中焦者,泌糟粕,蒸津液,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以奉生身而行于经隧,是为营气,故曰营出中焦。按下文云:下焦者,别回肠,注膀胱。然则自膈膜之下,至脐上一寸水分穴之上,皆中焦之部分也。
杨上善:中焦在胃中口,中焦之气,从胃中口出已,并胃上口,出上焦之后,(受)五谷之气也,泌去糟粕,承津液之汁,化其精微者,注入手太阴脉中,变赤称血,以奉生身。
丹波元简:泌,《说文》:侠流也。奉,俸古通,养也。故马(元台)云:凡心中所生之血,赖此营气而化以奉养生活之身。
【释评】
此再论中焦位置及其系统功能。义与前条大同。以中焦包罗肝、胆、脾、胃四大脏器,故文中“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乃化而为血”之功能,是此四脏共同协作完成的。及其为病,也莫忘调节四脏。
014【原文】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素问·经脉别论》)
肝藏血。(《素问·调经论》)
【提要】
论肝受谷气,化血而藏之。
【集注】
吴崑:精,五谷之精也。淫气,浸淫滋养之气也。肝主筋,故淫气于筋。
张介宾:精,食气之精华也。肝主筋,故谓散谷气于肝,则浸淫滋养于筋也。
高士宗:藏( 按:音义同“脏”)者,藏也……肝藏血,则血有余不足,肝所主也。
【释评】
此论肝具有受谷气、化血而藏之功能。其藏血有三义:贮藏、调节、生化血液。肝胆居中焦,左与脾胃相邻,食谷入胃,在肝之疏、脾之化的作用下,水谷精微生成,精气散于肝,肝则化血而藏之,并枢调血液之活动,故曰肝藏血。《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肝……以生血气。”可见,水谷之化、气血之生,亦有赖于肝胆,非独脾胃也。因肝主藏血,为血液运行之枢纽,故凡血病者,首曰调肝。
以上各家之注均有道理,吴、张之解较为详备得当;高氏之释则简明可从,其谓“肝藏血,则血有余不足,肝所主也”,实为卓见。这不但示人肝有贮藏、调节血液之功,更有化生血液之能。
015【原文】
厥阴常多血少气。(《素问·血气形志》)
厥阴多血少气。(《灵枢·九针论》)
【提要】
论肝足厥阴血与气多少。
【集注】
张志聪:夫气为阳,血为阴,腑为阳,脏为阴。雌雄相合,而气血之多少,自有常数……少阳少血多气,则厥阴多血少气,阳有余则阴不足,阴有余则阳不足,此天地盈虚之常数也。
高士宗:厥阴肝脉下合冲任,故常多血。厥阴为一阴,而生微阳,故常少气。
【释评】
此论肝足厥阴多血少气之生理特性。肝为藏血(贮藏、化生、枢调)之脏,故多血;其内寓一阳生气之机,故少气。少气者,并非气虚,乃指阳气初生未盛也,属生理特性;同样,多血者,亦并非血实之证,是血液充实。
按:《灵枢·五音五味》云:“厥阴常多气少血。”与本条相反,何者为正?张介宾曰:“按两经(指《素问》和《灵枢》)言血气之数者凡三,各有不同。如《五音五味篇》三阳经与此(《血气形志》,下同)皆相同,三阴经与此皆相反……又如《九针论》诸经与此皆同,惟太阴一经云多血少气,与此相反。须知《灵枢》多误,当以此篇为正。”
016【原文】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 (1)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脏生成》)
【校勘】
(1)“肝”:《脾胃论》作“目”。
【提要】
论肝枢调血液。
【集注】
王冰: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目为肝之官,故肝受血而能视……血气者,人之神,故所以受血者,皆能运用。
张介宾:人寤则动,动则血随气行阳分而运于诸经;人卧则静,静则血随气行阴分而归于肝,以肝为藏血之脏也。故人凡寐者,其面色多白,以血藏故耳。肝开窍于目,肝得血则神聚于目,故能视。足得之则神在足,故步履健矣。掌得之则神在手,故把握固矣。指得之则神在指,故摄持强矣……血气者,人之神也,而此数节皆但言血而不言气何也?盖气属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形,而人之形体,以阴而成。如《九针篇》曰: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脉也。《营卫生会》曰:血者神气也。《平人绝谷》曰:血脉和则精神乃居。故此皆言血者,谓神依形生,用自体出也。
吴崑:人之所以能步、能握、能摄者,虽系于筋,若无血以养筋,则痿弱无力,足不能步,掌不能握,指不能摄。
【释评】
本条论述了肝藏血、枢调血液的功能。肝为气枢,则是肝能藏血之基础。正如《血证论》所云:“至其所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肝开窍于目,主筋,故肝血至目则能明视,养筋则能为步、为握、为摄也。以上诸家所论,均有理可从。
按:文中云“人卧血归于肝”,反之则虚。归于肝方能安卧,可知“血归于肝”是安卧的一个重要条件,故人有肝血不归,常在周身、四肢、元神之府者,必不安寐,甚或奔狂怒骂等。若血藏不足,则神魂失舍,难于安寐,即如唐容川所言“血不养肝,火扰其魂,则梦遗、不寐”,再如《金匮》之治虚劳虚烦的酸枣仁汤。由此不难看出,肝与人之卧寐也有着密切关系,非独心也。
从文中亦可看出,四肢活动亦赖肝血以养之,肝血一但不足,筋脉失养,则为四肢用弱,甚至痿弱不用。故痿证有自肝生者,故“治痿独取阳明”不可教条视之。
017【原文】
脏会季胁 ①。(《难经·四十五难》)
【词解】
①季胁:此指章门穴,属足厥阴肝经,亦为脾之募穴。
【提要】
论诸脏禀会于肝穴、脾募——章门。
【集注】
徐灵胎:季胁,属足厥阴,即章门穴,在大横外直脐季胁端,脾募也。
丁锦:季胁,足厥阴章门穴脾募也。五脏取禀于脾,故曰脏会。
虞庶:是章门穴,乃脾之募也。直脐季胁端,侧卧,屈上足,伸下足,齐臂取之,乃足厥阴、少阳之会也。
【释评】
肝胆、脾胃同居中焦,共同主沤以化生血气,为化源之本。章门为肝经之穴,又为脾之募穴,诸脏会于此以禀其气。故凡诸脏气不足者,既可调养肝胆、脾胃四脏,又可针补章门穴。
以上各家之释,徐氏之注允当可从,虞氏之论章门取法,可参;而丁氏之言诸脏会章门禀脾气者,有嫌片面。章门既为脾募,亦为肝穴,肝脾之气皆会通之以注气血、养诸脏。故脏会禀于季胁,只言禀脾气,不言肝者,欠妥。
018【原文】
肝生于左。(《素问·刺禁论》)
【提要】
论肝气生升之部。
【集注】
张志聪:脏气之从左右而出于外也……是肝胆之气出于左胁。
滑寿:肝之为脏,其治在左。
张介宾:肝木王于东方而主发生,故其气生于左。
杨上善:肝者为木在春,故气生于左。
吴崑:象巽之位于东也。
马元台:肝象木,木主东方,故肝生于左……肝主少阳,阳主于生,故曰生。
【释评】
肝气通于春,属东方,东方为阳,应方位在左,乃阳气初生之处。人身左为阳,故肝胆气生发于左,此以肝之功能言,非指实质脏器论。正如叶霖所云:“肝不偏居于左,而肝为风木,应乎巽,旧说居左者,应风木之气左升,非以部位言也。”故又有人直谓:“肝居于右,而行气于左。”确有道理。
按:由于医学哲学源头不同,决定了东西方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截然差异。东方人重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关系),通过事物的外在信息反映来考量事物与其相关联的广阔的时空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规律,并善于在运动中把握和调控事物的整体;而西方认识论则重视实体,使用分析的方法将整体割裂成尽可能小的孤立部分,在静止状态下去认识客观事物的局部。也即,中医重视关系(信息)与功能(能量),而西医注重实体(物质)与局部。这种认识论的特点都明确地反映在其各自的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差别就在于其所植根的哲学的差异。那么,中西医真正结合的基础和真谛则无疑取决于东西方哲学和文化的融合。而现在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其本质也不过是中西药物的临床配合而已,而且这种不同的中医天然药物与化学的西药在混合或是配合用于同一个人体时,事实上其正负效应(利弊)严重缺乏循证医学研究的客观依据,更无科学的临床指南和客观标准可依!
再回味一下本条文“肝生于左”本意,中医之脏腑常指系统功能单位,非西医的实质脏器可比。过去曾有一些人借本条“肝生于左”等,攻击中医不科学,实非知中医,也非知西医也。要知西医五脏之名引入中国,乃是借中医五脏之名译之,只引用其名而未引用其实,岂可以西医之实质脏器名称强加于中医所指系统功能单位的脏腑之上呢?
019【原文】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提要】
论肝如将军之性。
【集注】
王冰:勇而能断,故曰将军。潜发未萌,故谋虑出焉。
张志聪:肝气急而志怒,故为将军之官。主春生之气,潜发未萌,故谋虑出焉。
吴崑:肝气急而志怒,故为将军之官。
张介宾:肝属风木,性动而急,故为将军之官。木主生发,故为谋虑所出。
【释评】
本条以将军勇悍急暴之性、运筹善谋之能,喻肝之性能特点。肝木之脏气急善怒,其性刚强,善动而疏泄,为三焦气机之枢纽,犹如将军之性,故谓之将军之官。将军之良,乃出谋划策,运筹谋略,以智取胜,故曰谋虑出焉。以下数条皆谈及肝为将之义,可互参。虑,《灵枢·本神》曰:“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杨上善注曰: “虑,亦神之用也。变求之思,逆慕将来。”后世谓肝为刚脏者,即本乎此文。
020【原文】
五脏六腑……目为之候 (1)①,肺为之相,肝为之将 ②。(《灵枢·五癃津液别》)
【校勘】
(1)“候”:《纲目》作“视”。
【词解】
①候:即指外候。
②将:将领统率之义。
【提要】
论肝为诸脏腑之统率,目为之外候。
【集注】
张介宾:肝主谋虑决断,故为心之将。
马元台:大义见《素问·灵兰秘典论》十二官相使中。
【释评】
肝为将之义与上条大同。肝既为将军之官,故能决断统率诸脏。目为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承而成,故可为诸脏之外候。
021【原文】
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素问·奇病论》)
【提要】
再论肝为将及其与胆、咽的关系。
【集注】
王冰:《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肝与胆合,气性相通,故诸谋虑取决于胆。
吴崑: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胆脉行于颈,故咽为之使。
张志聪:夫谋虑在肝,决断在胆,故肝为中之将,而取决于胆也。肝脉挟胃贯膈循喉咙,入颃颡环唇内,故咽为肝之外使,是以肝病而亦证见于口也。
张介宾:夫谋虑在肝,无胆不断,故肝为中之将而取决于胆也。又足少阳之脉上挟咽,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是肝胆之脉皆会于咽,故咽为之使。
【释评】
肝为将军之官而司谋虑,胆为中正之官而主决断,胆附于肝,相为表里。凡肝之谋虑借胆气断之,故曰肝者中之将,取决于胆。足厥阴、足少阳之脉皆上循咽喉,其病也常从咽喉见。如《伤寒》之264条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故曰咽为之使。
以上诸家之释,介宾尤详,其于“咽为之使”之解,最为中肯精当;而吴氏、志聪之注虽多可取,但二者对“咽为之使”一解,只言一条相关经脉,似嫌片面;王氏之注则简明得体。
022【原文】
肝者主为将 (1),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小大。(《灵枢·师传》)
目者,肝之官也。(《灵枢·五阅五使》)
【校勘】
(1)“肝者主为将”:《甲乙》作“肝为之主将”。
【提要】
论肝性刚强,其窍在目。
【集注】
张介宾:肝者将军之官,其性刚强,故能御而使之候外。目者肝之外候,故察于目,则可知肝之状。
马元台:肝为将军之官,使之候视乎外,故欲知肝之小大、高下、坚脆、偏正,当视其目之小大耳。
肝在内而目为之窍,所以别五色也,故为肝之官。
023【原文】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灵枢·本神》)
【提要】
论肝藏血舍魂及其病证。
【集注】
杨上善:肝主于筋,人卧时,血归于肝,故魂得舍血也。肾为水脏,主于恐惧;肝为木脏,主怒也。水以生木,故肝子虚者,肾母乘之,故肝虚恐也。
张介宾:精对神而言,神为阳而精为阴;魄对魂而言,则魂为阳而魄为阴。故魂则随神而往来,魄则并精而出入……如神之与魂皆阳也,何谓魂随神而往来?盖神之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神藏于心,故心净则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则魂荡。此则神魂之义。可想象悟矣。
《宣明五气篇》曰:“肝藏魂。”《五脏生成篇》曰:“人卧则血归于肝。”《调经论》曰:“肝藏血,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汪昂:“魂属阳,肝藏魂,人之知觉属焉。
马元台:其所谓魂者属于阳,然魂则随神而往来……而神为阳,故魂属焉。
【释评】
此论肝藏魂之机理及其虚实见证。魂属阳而善动,神亦属阳,故随神往来,依神而行。肝藏血,血舍魂,故肝能藏魂。《素问·调经论》云:“肝藏血……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故肝虚恐、实则怒也。
以上诸家之释,各有道理。其中介宾尤为详尽中肯,马、汪二注亦简明可从,至于杨氏之解肝虚恐之义,仅供参考。
024【原文】
肝为语。(《素问·宣明五气》)
肝主语。(《灵枢·九针论》)
【提要】
论肝主之声。
【集注】
张介宾:问答之声曰语。语出于肝。
张志聪:肝为将军之官,在志为怒。肝气欲达则为语。《诊要经终篇》曰:春刺冬分,邪气着脏,病不愈,又且欲言语。此言春令之肝气不舒故也。
语者论难也,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故肝主语。
马元台:肝为语,夫答述曰语,象木有枝条而下宣委曲,故出于肝也。
《阴阳应象大论》言肝在声为呼。而此曰语者,彼言声而此言病也。
【释评】
《说文》云: “语,论也,从言吾声。”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论出于深谋远虑,故肝主语。又语为言语,如人情志不畅,则不欲言语,且抑郁不乐,若情志一乐,肝气因和,则言语即出,言语一出,则肝气亦得以条达,其郁自解。故治肝郁之病,以善言语之,令其言语心中之事,可散其郁,以助肝气之条达。另,临床妄言谵语等精神方面的疾病,在辨证上,多责之于心,其实与肝亦有密切关系,《伤寒论》治热入血室谵语,刺期门或用小柴胡汤就是例证。
025【原文】
风气通于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提要】
论肝通于自然界之风气。
【集注】
吴崑:风,木气也。肝为木气相感召,故风气通于肝。
风生木,木生肝,外内之气相通也。
马元台:足厥阴肝经属木。上文(指《阴阳应象大论》)曰: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又曰: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此天之风气所以通于肝也。
【释评】
风气柔和发散,善于升发,能生长万物,与肝木之性相合,故曰风气通于肝。若风令正常,则肝木之气和顺舒达,此风气养肝也;若风淫作乱,即为不正之风,感之则可直伤肝胆,故善养肝者,必顺四时正风,而慎避邪风。以上诸家之释皆有理可从。
026【原文】
肝恶风。(《素问·宣明五气》《灵枢·九针论》)
【提要】
论肝畏四时不正之风。
【集注】
张志聪:肝主风木,故恶风。
张介宾:肝属木,其应风,感风则伤筋,故恶风。
高士宗:风气伤肝,故恶风。
【释评】
风气通于肝,风和则能畅达肝气;风淫则会直伤肝脏,故曰肝恶四时不正之风也。
027【原文】
肝主色。(《难经·四十难》《难经·四十九难》)
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难经·三十四难》)
【提要】
论肝与五色、臊、酸、呼、泣之关系。
【集注】
叶霖:肝开窍于目,故主色……肝在色为苍也。又曰:此本五行而言五脏之用也。肝属木,青者,木之色也;臊者,木之气也;酸者,曲直作酸,木之味也;其声呼者,声引而长,亦木之气也;其液泣者,肝开窍于目,故为泣也。
虞庶:木之华萼,敷布五色。又曰:五色之变在于木也,五脏五色,由肝木之气更相溉灌,故各从其类见其色。《黄庭经》云:“肝者木之精,震之气,其色青,位居东方。”得火之变,故其臭则臊也。土受木味则酸。《洪范》曰:“曲直作酸,酸取其收敛也。”金木相配,发声为呼,呼亦啸也。泣则言泪也,此乃木行气,溉灌于子,故生泣也。
【释评】
此论肝与五色、臊、酸、呼、泣之关系。本出《素问》之《阴阳应象大论》《金匮真言论》《宣明五气》中,可参前释。
028【原文】
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灵枢·五味》)
【提要】
论肝喜之味。
【集注】
张介宾:五脏嗜欲不同,各有所喜,故五味之走,亦各有先,然既有所先,必有所后,而生克佐使,五脏皆有相涉矣。
杨上善:五味所喜,谓津液变为五味,则五性有殊,性有五行,故各喜走同性之脏。
马元台:此言五味各先走其所喜也。肝喜酸……故谷气之五味各先走之也。
【释评】
此论食饮五味不同,同气相求,各归所喜。《尚书·洪范》曰:“木曰曲直,曲直作酸。”肝属木,故酸味先走肝也。是以临证调肝者,多以酸味之品。
029【原文】
肝欲酸。(《素问·五脏生成》)
酸入肝。(《素问·宣明五气》《灵枢·九针论》)
按:此条与上条同,义参上。《经》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故善养肝者,酸味之用令勿太过不及也。
030【原文】
酸胜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提要】
论酸甘两味之关系。
【集注】
王冰:酸木味,故胜土甘。
马元台:唯木味之酸为能胜甘,此皆木能克土,故制其所胜者如此。
【释评】
酸入肝,五行属木;甘入脾,五行属土。五行之中,木能克制脾土,而其所主之味亦然,故曰酸胜甘。胜,制也。药食相同。
031【原文】
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王 (1)春 ①,春者苍色,主肝 (2)。肝者,足厥阴也。(《灵枢·阴阳系日月》)
【校勘】
(1)“王”:《太素》作“主”。
(2)“主肝”:《太素》作“苍色有肝”四字。
【词解】
①王春:王,通旺。王春,指春时肝旺。
【提要】
论肝主春。
【集注】
张介宾:五行以东方甲乙为木而王于春,在色为苍,在脏为肝,在经为足厥阴。
张志聪:《经》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又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此天地之五方、五时、五行、五色以应人之五脏。
【释评】
此论肝主春时,位居东方,五行属木,其色苍青,其经为足厥阴。春三月乃少阳气旺,生机蓬勃,主生发启迪万物,肝气应通于春气。是故春三月必谨养肝,逆之则伤肝。因肝气旺春时,故肝虚之疾于春时必轻,而肝实之病于春时必重,肝病虚实之治当参时令而调之。
032【原文】
正月二月,天气始方 ①,地气始发,人气在肝。(《素问·诊要经终论》)
【词解】
①方:《中华大字典》:“放也。”即通放。天气为阳,天气始方,即正月二月,从冬阴而转为春阳,在天升发之少阳气开始放散布发。
【提要】
肝应春日少阳发放之气。
【集注】
张介宾:方,谓气方升也,岁方首也,人事方与也。发,万物发生也。肝属木,气应春,故人气在肝。
张志聪:伯言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而人气在肝,肝主东方寅卯木也。
王冰:方,正也,言天地气正,发生其万物也。木治东方,王七十二日,犹当三月节后一十二日,是木之用事。以月而取,则正月二月,人气在肝。
吴崑:方者,以时方春也,生物方升也,岁事方兴也。发,发生也,肝为木,受气于春,故人气在肝。
【释评】
此论春日正月、二月天地之气开始生发,万物萌生而人之肝气应之。文中“方”字通放,亦即开放发蒙之意。以上介宾之谓“方升”、志聪之曰“始开”等,均合此义。
按:本条所论肝应春生之气者,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这与现代系统论所认为的人是一个开放系统,并与其环境(天地)每时每刻都存在着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交换之观点不谋而合。中医的整体观念思想可谓是古代系统论的充分体现。
033【原文】
故生因春。(《素问·阴阳离合论》)
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素问·水热穴论》)
【提要】
论肝应春生之气。
【集注】
王冰:春夏为阳,故生长也。
高士宗:天之四时,地之五行,人之五脏,气相输应。故时之春者,五行之木气始治,五脏之肝气始生。
【释评】
此文义与上条大同,可互参之。肝气主升发疏畅,条达发泄,为气之枢纽,内寓少阳生机,与春气相应,故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也。
034【原文】
左胁 (1)应春分,其日乙卯 ①。(《灵枢·九针论》)
【校勘】
(1)“胁”:《甲乙》《千金》均作“胸”
【词解】
①乙卯:此为应正东方震宫干支之时日。
【提要】
论左胁(肝气)应春生之气。
【集注】
张介宾:此左胁应震宫也。左胁,正东方也。春分后,正东节气也。乙卯日,东方之正也。故其气皆相应。
张志聪:九针之道,应天地之大数,而合之于人;人之身形,应天地阴阳,而合之于针,乃交相输应者也。
【释评】
此论肝应东方(春)之气。左胁者,阳气上升之道,乃肝胆气生升之所,如《经》云“肝生于左者”是也。左胁属人身之东,春分为天之正东节气,乙卯日乃正东所在之时,故肝气生发于左,左胁应春分乙卯日。此文亦喻肝应春生之气。
035【原文】
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两阴交尽故曰幽。(《素问·至真要大论》)
【提要】
论厥阴主时,揭示阴尽阳生、阴中涵阳之机。
【集注】
张志聪:两阴交尽,阴之极也,故曰幽。
王冰:《灵枢·系日月论》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两阴交尽,故曰厥阴也……然阴交则幽。
高士宗:从少而太,则中有阳明;由太而少,则终有厥阴。有太阴之阴,有少阴之阴,两阴交尽,而有厥阴也……一岁四时,有阴有阳。秋冬为阴,幽也;春夏为阳,明也……秋清冬寒,两阴交尽而始春,故曰幽。
【释评】
足厥阴为肝脏所属,肝主生发之气,位处东方,其令应春。春为太阴秋、少阴冬两阴交尽、阴气终结之时。两阴交尽,春阳生发之气则始,肝气应之而主生发,乃阴中少阳者也。
036【原文】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 (1),厥阴为阖,少阴为枢。(《素问·阴阳离合论》)
厥阴为合。(《灵枢·根结》)
【校勘】
(1)“开”:《太素》作“关”,日抄本同,其《新校正》引《九墟》文也同之。
【提要】
三阴离合,厥阴主合。
【集注】
杨上善:三阳为外门,三阴为内门,内间亦有三者: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脾脏足太阴脉主禁水谷之气,输纳于中不失,故为关也。二者门阖,主开闭者也。肝脏足厥阴脉主守神气出入,通塞悲乐,故为阖也。三者门枢,主动转也。肾脏足少阴脉主行津液,通诸经脉,故为枢者也。
张介宾:此总三阴为言,亦有内外之分也。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也。厥阴为阖,居阴分之里也。少阴为枢,居阴分之中也。开者主出,阖者主入,枢者主出入之间。
吴崑:三阴行前行后不同谓之离,太少厥同出于阴谓之合,此三阴自为离合也。太阴居中,敷布阴气,谓之开;厥阴谓之尽阴,受纳绝阴之气,谓之阖;少阴为肾,精气充,则脾职其开,肝职其阖,肾气不充,则开阖失常,是少阴为枢轴也。
《新校正》按《九墟》云:关折则仓廪无所输隔洞,隔洞者取之太阴。合折则气 而善悲,悲者取之厥阴。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
【释评】
肝为厥阴之脏,厥阴乃阴尽阳生之时,其气主乎升发、疏畅,承前继后,枢转阴阳,故为阖。以上杨氏之解尤为详尽中肯,其以“开”为“关”、《校正》同之,不无道理;而张、吴仍从“开”字解,姑存以待考。
037【原文】
肝合胆…… (《灵枢·本脏》)
胆在肝之短叶间。(《难经·四十二难》)
胆者,肝之腑。(《难经·三十五难》)
按:此论肝胆之关系。肝之短叶间附胆,其气相通,互为表里。肝主疏泄而为气枢,能疏泄胆气,并化生胆汁,参与水谷之腐熟,二者生理上关系密切,病理上亦相互影响。集注及详释等均见第457、458、465条原文,可以互参。
038【原文】
脾之合肉也……其主 ①肝也。(《素问·五脏生成》)
【词解】
①主:克我者即为我之主。
【提要】
论肝木与脾土之关系。
【集注】
王冰:土畏于木,木与为官,故主畏于肝也。
张介宾:土受木之制,故脾以肝为主。
吴崑:脾为土……其所畏惮而为主者肝也。
【释评】
此从五行承制原理谈肝与脾之关系。肝属五行之木,脾属土。正常情况下,肝木能克制脾土。克制者为主动,故曰脾其主为肝。以上诸家之解皆有理可从。
039【原文】
肝……其主肺也。(《素问·五脏生成》)
【提要】
论肝与肺之关系。
【集注】
王冰:木畏于金,金与为官,故主畏于肺也。
张介宾:肝属木……木受金之制,故肝以肺为主。
吴崑:肝为木……其所畏惮而为主者肺也。
【释评】
此从五行承制原理,谈肝与肺之关系。肝属木,肺属金,金能制木,制者为主,故曰肝其主为肺。
040【原文】
髓 ①生肝。筋 ②生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五运行大论》)
【词解】
①髓:此指肾。
②筋:此指肝。
【提要】
论肝与肾、心之关系。
【集注】
王冰: 《阴阳书》曰:水生木。然肾水之气,养骨髓已,乃生肝木。
《阴阳书》曰:木生火。然肝木之气,内养筋已,乃生心也。
高士宗:肾生骨髓,人也。骨髓复有所生,故髓生肝。
肝者,人之脏。筋者,人之体。谓五脏五体之属于人也。人有五体,而五体复有所生,故筋生心。
【释评】
此从五行原理谈肝与肾、心之关系。肝主筋,肾主骨生髓,故文中以筋代肝,以髓代肾。五行之中,水生木,木生火,是知肝为肾之子,心为肝之子,皆母子相生之关系。故曰筋生心、髓生肝也。
041【原文】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 (1)①,(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素问·宝命全形论》)
【校勘】
(1)“土得木而达”:《太素》作“土得水而达”。
【词解】
①达:繁体字为“逹”。《中华大字典》曰:“行不相遇也。《诗》曰:桃兮达兮。见《说文》段注:今俗说不相遇,尚有此言,乃古言也。训通达者,今言也。”可见,将达训为通达者,乃段注之后的语言,而训为不相遇,则为段氏时代之前的语义。《素问》成书于战国时期,故此“达”(逹)字当遵古义,而训为“不相遇”为妥。不相遇,可引申为相遇则损,即“达”义作“损”解。土得木而达,即土得木而损,如此方能与文中“伐”“灭”“缺”“绝”相呼应。而丹波元坚以“达”为“夺”者亦近是义。
【提要】
论肝木与肺金、脾土之关系。
【集注】
丹波元简:达,王(冰)训通。然与伐、灭、缺、绝义相悖,诸家不解,可疑。
丹波元坚:窃谓达当作夺,声误也。
高士宗:阴阳万物,不外五行制化之道。金能制木,故木得金而伐……木能制土,始焉木王,继则木之子火亦王,火王生土,故土得木而达。
【释评】
此从五行承制原理谈肝木与肺金、脾土之关系。肝属木,受金气克制,故曰木得金而伐。至于“土得木而达”之“达”字,诸家皆未明其义。王冰训为通,高氏从其说而以木生火、火生土为解,实有牵强之感;丹波元简虽疑“达”字有误,但亦未得其解;而丹波元坚以“达”为“夺”,以为声误者,方得其义。
筋生理
按:筋为五体之一,乃肝所主,是肝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在生理还是在病理方面,均与肝气密切相关,故不可孤立地看待。
筋,附着于骨节,连着于脏腑之间,主司百节运动及脏器的安定。此外,筋又有运输气血津液精微的作用。在病理上每多出现运动方面的疾病,如骨节不利、痿弱不用、挛急不舒、脏器下垂、痉强不柔等。其治皆以肝为本。
042【原文】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 (《素问·五脏生成》)
肝合筋。(《灵枢·五色》)
【提要】
筋为肝所主,禀肝气而为用。
【集注】
王冰:木性曲直,筋体亦然,肝脏应木,故合筋也。爪者筋之余,故外荣也。
张介宾:肝属木,木曲直而柔,筋体象之,故合于筋。爪者筋之余,故荣于爪。
【释评】
筋气通于肝,故为肝之合。爪为筋之余,故其荣在爪。筋体以柔和为贵,禀肝气充养为本。肝气充盛则筋气得养以连络百节、主司运动、维持脏器恒定。若肝有疾影响于筋,则常会出现筋急拘挛、痿弱不用、运动不灵、脏器不定等。其治,故当求肝。
043【原文】
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素问·经脉别论》)
肝主身之筋膜。(《素问·痿论》)
肝主筋。(《素问·宣明五气》)
肝……其养筋。(《素问·五常政大论》)
【提要】
进一步论述筋与肝之关系。
【集注】
张介宾:筋膜者,按全元起曰:人皮下肉上筋膜也。盖膜犹幕也,凡肉里脏腑之间,其成片联络薄筋,皆谓之膜,所以屏障血气者也。凡筋膜所在之处,脉络必分,血气必聚,故又谓之膜原,亦谓之脂膜。
春木用事,其气升散,故脏真之气散于肝,而肝之所藏则筋膜之气也。
肝主筋膜,应木之柔而联络关节也。
王冰:肝养筋,故胃散谷精之气入于肝,则浸淫滋养于筋络矣。
吴崑:肝气喜散,春时肝木用事,故五脏天真之气,皆散于肝。
张志聪:肝主筋,故其养在筋。
【释评】
筋膜,即筋之聚成若薄膜之状者,与筋同类,均属筋系统。凡脏腑精气、气血津液、饮食散精入于肝者,皆能滋养于筋及筋膜。
044【原文】
人始生,先成精……筋为刚 ①。(《灵枢·经脉》)
【词解】
①刚:又同“纲”,即维系络属、刚劲有力之义。
【提要】
论筋在人体中的作用。
【集注】
张介宾:筋力刚劲,故能约束骨骼,动作强健。
张志聪:筋为刚者,言筋之强劲也。
【释评】
下文(045条)《五脏生成》云:“诸筋者皆属于节。”故人身之筋具有维系络属诸关节、司其运动,并使之活动刚健之功能。是以筋强则人动作强健有力,筋弱则活动无力,筋痿则诸节不用、运动不能。故曰筋为刚。
045【原文】
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五脏生成》)
【提要】
论筋维系百节而司其运动。
【集注】
张志聪:节,骨节也。筋生于骨,连络于骨节之间。
高士宗:诸筋者,周身血气贯通之筋络也。筋连于节,能屈能伸,故诸筋者,皆属于节。
吴崑:诸筋过于诸节,必结于节间也。
张介宾:筋力坚强,所以连属骨节。如《宣明五气篇》曰:久行伤筋。以诸筋皆属于节故也。
【释评】
此论筋对骨节的作用。节即骨节,亦关节也。百节之运动必赖筋司之,其养也赖筋中所运之气血精微。筋生于骨,关节为诸筋聚密之处,故曰诸筋皆属于节。属,连属维系也。以上各家之释皆为有理,其中高氏论筋能行血气者,实乃卓见。
046【原文】
筋会阳陵泉。(《难经·四十五难》)
【提要】
论筋气聚会之所。
【集注】
虞庶:阳陵泉穴在膝下宛宛中,足少阳胆脉气所发也。
丁锦:阳陵泉,足少阳穴,筋节于此。肝主筋,胆为之合,故曰筋会。
叶霖:阳陵泉,属足少阳,足少阳之筋结于膝外廉,即此穴也,在膝下同身寸之一寸外廉陷中;又胆与肝相表里,肝者筋之会,故曰筋会。
【释评】
原文045条《经》云:“诸筋者皆属于节。”是言诸节有筋体之聚会;本条所谓筋会阳陵者,乃指筋气之所聚会也。故凡筋有疾者,常取阳陵泉穴以治之。
047【原文】
膝者筋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
【提要】
论筋府所在。
【集注】
张介宾:筋虽主于肝,而维络关节以立此身者,惟膝腘之筋为最,故膝为筋之府。
张志聪:筋会阳陵泉,膝乃筋之会府也。
王冰:皆以所居所由而为之府也。
【释评】
府者,言会聚之所也。阳陵泉在膝之外侧,为筋气所会,凡人身之筋以此处为最,故曰膝为筋之府。若膝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素问·脉要精微论》)。
048【原文】
筋有结络。(《素问·皮部论》)
【提要】
论筋有结聚连属之功。
【集注】
张志聪:结,系结也。络,连络也。言之系于分肉,连于骨节也。
吴崑:根者为结,引者为络。
高士宗:《灵枢》经筋十二,各有所结,间有所络,故筋有结络。
049【原文】
阴 ①者,积筋之所终 (1)也,故酸入 (2)而走筋矣。(《灵枢·五味论》)
【校勘】
(1)“终”:《甲乙》《千金》此下均有“聚”字。
(2)“入”:《甲乙》此下有“胃”字。
【词解】
①阴:有二义:一指阴气(如马元台),一指前阴(如《太素》)。
【提要】
论筋与酸味、前阴的关系。
【集注】
杨上善:人阴器,一身诸筋终聚之处。
张志聪:阴者,前阴。积筋者,宗筋也。宗筋者,筋之主也。酸入于宗筋,故走筋也。按《经筋》章云: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是足厥阴肝经主宗筋,而外合于通体之筋。
张介宾:阴者,阴器也。积筋者,宗筋之所聚也。肝主筋,其味酸,故内为膀胱之癃,而外走肝经之筋也。
马元台:《宣明五气篇》云: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至于外而为阴气者,乃一身为筋,于此而终。彼肝既主筋,故酸入则走筋。
【释评】
前阴,又谓之宗筋(狭义),乃为诸筋所聚,亦即积筋所终。筋为肝主,酸味入通于肝,故亦能走筋。走筋者,酸味适中可养筋,过之则反伤筋。酸能收、能润、能敛,性属阴味,故筋病因于阴血不足者,可用酸味之品调之;若因阳虚、湿阻等,则当慎用,正如《经》云“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以上诸家之解各有其理。至于“阴者”之释,马氏以为阴气,而杨氏、介宾及志聪均谓之阴器,姑两说相较,以后者“阴器”之解较为贴切。
050【原文】
青当筋。(《素问·五脏生成》)
【提要】
论筋应青色。
【集注】
高士宗:青当筋,筋者肝之合。
张志聪:肝合筋……承五脏之合,而见于外也。
【释评】
肝主筋,青色乃木之色,肝既应之,则筋亦应之。故青色者既可察肝,也可察筋。
051【原文】
前阴者,宗筋 ①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1)。(《素问·厥论》)
【校勘】
(1)此条全文,《甲乙》作“厥阴者众筋之所聚”八字。
【词解】
①宗筋:即前阴所居之筋。
【提要】
论宗筋所聚,及其与太阴、阳明之关系。
【集注】
张介宾:宗筋者,前阴所聚之筋也。为诸筋之会,凡腰脊溪谷之筋,皆属于此……前阴者,阴器也。宗筋者,众筋之所聚也。如足之三阴、阳明、少阳及冲、任、督、 ,筋脉皆聚于此,故曰宗筋。此独言太阴阳明之合者,重水谷之脏也。
杨上善:阴器,为前阴也。宗,总也。人身大筋总聚以为前阴也。
《新校正》:全元起云:前阴者,厥阴也。
高士宗:《痿论》云:入房太甚,宗筋弛纵。故前阴者,乃宗筋之所聚。
【释评】
前阴即阴器,乃足厥阴肝之经脉环络联属之处。肝主筋,前阴必得肝气聚养。故全元起曰:“前阴者,厥阴也。”此又与《甲乙》之文相同。肝胆脾胃同处中焦,共生血气,其脉又皆至前阴,故曰前阴为太阴阳明之所合。然何不言肝,因肝主筋,其脉又环阴器,乃不言而喻者也。故凡前阴宗筋之病,首当治肝,兼顾调治脾胃。
以上诸家所注,唯张氏详备中肯,其又引出除足厥阴、太阴、阳明之外的其他经脉与宗筋的关系,实可参考,但无论诸脉怎样与宗筋联系,总主于足厥阴肝脉。
052【原文】
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 (1)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 ①也。(《素问·痿论》)
【校勘】
(1)“润”:《甲乙》作“闰”。
【词解】
①机关:《骨空论》曰:“侠髋为机……腘上为关。”在此可引申为诸关节。
【提要】
论宗筋功能及与阳明的关系。
【集注】
马元台:世疑宗筋即为前阴,按《厥论》有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则宗筋不可以前阴言。
高士宗:阳明者,胃也。受盛水谷,故为五脏六腑之海。皮肉筋脉骨,皆资于水谷之精,故阳明主润宗筋。
张志聪:宗筋者,前阴也。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诸筋皆属于节,主束骨而利机关。宗筋为诸筋之会,阳明所生之血气,为之润养。
张介宾:宗筋者,前阴所聚之筋也。为诸筋之会,凡腰脊溪谷之筋,皆属于此,故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王冰:宗筋,谓阴毛中横骨上下之坚筋也,上络胸腹、下贯髋尻,又经于背腹上头项,故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然腰者,身之大关节,所以司屈伸,故曰机关。
【释评】
宗筋,为诸筋总聚会之处,非只指前阴。《经》云:“诸筋者皆属于节。”是则宗筋之聚,必联属百节并司其运动,亦即主束骨、利机关之义。诸筋虽为肝厥阴所主,然脾胃受水谷,与肝胆同居中焦,主沤,共生血气,自然宗筋亦为阳明所润养,非独肝也。是以宗筋之病,非但要注重治肝,同时亦要注意调摄脾胃。
以上高氏阐发阳明主润宗筋之理,二张释宗筋利机关之义,均允当可从,唯王冰一家大谈宗筋循行径路,又谓腰为机关等,皆可参考。
按:此条宗筋与上条宗筋之义不同。可知《内经》宗筋有广狭两义,广义者即指诸筋之所聚处,狭义者即为前阴之代称。马氏谓本条宗筋不可以前阴言者,确有道理。
目生理
按:目为五官之一,乃肝开之窍,是肝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理、病理诸方面与肝均有着密切关系。目为肝之窍,以视物、辨色、别长短等为务。《经》云:“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又曰:“肝受血而能视。”可知,目之功能的发挥,有赖肝之气血的充养,其有疾,则当以治肝为本。
053【原文】
肝气通于目,肝和 (1)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难经·三十七难》)
【校勘】
(1)“肝和”:《甲乙》《太素》均作“目和”。
【提要】
论目之功能及与肝的关系。
【集注】
张介宾: 《阴阳应象大论》曰……肝在窍为目。故其气各有所通,亦各有所用,然必五脏气和而后各称其职,否则脏有所病则窍有所应矣。
马元台:目为肝之窍,必肝和而后目能辨五色也。
杨玄操:七窍者,五脏之门户,脏气平调,则门户和利也。
叶霖:此节《灵枢·脉度篇》文,稍有增易,大意谓五脏和则七窍通,不利,七窍不通。
【释评】
肝脉连目系,其气通于目,目之活动赖肝之气血荣养,肝气和利,则目和能为精明视物,故《经》云“肝受血而能视”,是故曰肝开窍于目。目明者可以视色。目主乎视万物、别黑白、审短长。若肝气不利,则目必为之不和,治当从肝。
054【原文】
目者肝之官。(《灵枢·五阅五使》)
肝主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提要】
论肝与目之关系。
【简释】
肝开窍于目,有脉络相连属。《经》云“肝受血而能视”“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等等,均示明肝与目的密切关系,故曰肝主目。此与上文义大同,可互参之。
055【原文】
诸脉者皆属于目。(《素问·五脏生成》)
【提要】
论诸脉与目的关系。
【集注】
张介宾: 《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口问篇》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诸脉者皆属于目。
皇甫士安:心藏脉,脉舍神。神明通体,故云属目。
王冰:脉者血之府,《宣明五气篇》曰:久视伤血。由此明诸脉皆属于目也。
吴崑:以经脉考之,膀胱之脉起于目内眦,胃之脉交 中,胆脉起于目锐眦,大肠之脉贯颊,小肠之脉上颊至目锐眦、其支者至目内眦,三焦之脉至目锐眦,又心脉系目系,肝脉连目系,是诸脉属于目也。
【释评】
目虽为肝主,但又为五脏六腑之精气所化生。《口问》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谓诸脉皆属于目。
056【原文】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1)①。精之窠 (2)②为眼,骨 ③之精为瞳子 ④,筋 ③之精为黑眼 ⑤,血 ③之精为络 ⑥,其窠 (3)气 ③之精为白眼 ⑦,肌肉 ③之精为约束 ⑧,裹撷 ⑨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灵枢·大惑论》)
【校勘】
(1)“精”:《千金》作“睛”。
(2)“窠”:《太素》《千金》并作“果”。
(3)“其窠”:《甲乙》无。
【词解】
①精:即精明之义。指眼睛具有精明视物之能。
②窠:音颗[kē],昆虫、鸟兽的巢穴;借指人安居或聚会的处所。在此即窝穴之谓,又有聚集之义。
③骨、筋、血、气、肌肉:皆分别代表肾、肝、心、肺、脾。
④瞳子:即瞳孔,又称为水轮。
⑤黑眼:指环绕瞳孔外围的黑睛部分,又称风轮。
⑥络:即目眦内之血络,又称血轮。
⑦白眼:即黑睛外围之白色部分,又称气轮。
⑧约束:即上下眼睑,又称肉轮。
⑨裹撷:包裹之义。丹波元简曰:“撷,《韵会》奚结切,音挈,将取也。又与 同,以衣贮物,而报其衽也。”
【提要】
论目与五脏之关系。
【集注】
张介宾:为之精,为精明之用也……窠者,窝穴之谓。眼者,目之总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眼为精之窠而五色具焉。窠,音科。瞳子,眸子也。骨之精,主于肾,肾属水,其色玄,故瞳子内明而色正黑……黑,眼黑珠也。筋之精,主于肝,肝色青,故其色浅于瞳子。络,脉络也。血脉之精,主于心,心色赤,故眦络之色皆赤。窠气者,言目窠之气也。气之精,主于肺,肺属金,故为白眼。约束,眼胞也;能开能阖,为肌肉之精,主于脾也。脾属土,所以藏物,故裹撷筋骨血气四脏之精,而并为目系,以上出于项之间。撷,爻结切,以衣收物谓之撷。
丹波元简:《银海精微》云:瞳人为水轮,属肾水是也……黑睛为风轮,属肝木是也……大小眦为血轮,属心火是也……白为气轮,属肺金是也……上下胞睑为肉轮,属脾土是也。
马元台:后世五轮之说,似是而不典,当以此文为正。考《银海精微》等所载五轮之说,乃与本节之旨不相诡,不可为之典也。但八廓之说,无所见于古经。
【释评】
本条所论目与五脏之关系,为后世眼科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从此文可知,目虽为肝主,但却为五脏六腑之精上聚而成,并分成五轮以应五脏,故目除是肝系统的一个要素之外,在身体中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它不但可以反映肝胆内在的现象,还可反映人体五脏等整体的信息,这亦符合所谓“生物全息”规律。系,即目系。目系,即是目系统的总称。
按:后世据本文而创眼科五轮八廓学说,其中以王肯堂说最为精要。王氏曰:“五轮:金之精,腾结而为气轮;木之精,腾结而为风轮;火之精,腾结而为血轮;土之精,腾结而为肉轮;水之精,腾结而为水轮。气轮者,目之白睛是也。内应于肺,西方庚辛、申酉之金,肺主气,故曰气轮……风轮者,白内青睛是也。内应于肝,东方甲乙、寅卯,厥阴风木,故曰风轮。目窍肝,肝在时为春,春生万物,色满宇宙,惟目能视鉴,故属窍于肝……血轮者,目两角大小眦是也。内应于心,南方丙丁、巳戊火,心主血,故曰血轮……肉轮者,目胞是也,中央戊己、辰戌、丑未之土,脾主肉,故曰肉轮……人概目圆而长,外有坚壳数重,中有清脆,内包黑稠神膏一函,膏外则白稠神水,水以滋膏,水外则皆血,血以滋水,膏中一点黑莹,是胆所聚之精华,惟此一点,烛照鉴视,空阔无碍者,是曰水轮。内应于肾,北方壬癸、亥子水也。其妙在三,胆汁、肾气、心神也。”王氏从中指出了胆与瞳子的密切关系,谓:“膏中一点黑莹,是胆所聚之精华。”又曰“其妙在三”而首言“胆汁”,是知瞳子虽主乎肾,而又关于胆也。王氏又云:“目专窍于肝。”此又知目虽为五脏六腑之精上聚以成,而肝为之主。
另外,王氏又有八廓之说,即传道廓,与肺及大肠有关;津液廓,与肾及膀胱有关;会阴廓,与命门及上焦有关;清净廓,与肝胆有关;养化廓,与肝及中焦有关;胞阳廓,与心及小肠有关;水谷廓,与脾胃有关;关泉廓,与肾及下焦有关。可见八廓之中,与脏腑相关者以肝肾为多,由此知目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经》云:“肝……以生血气。”故曰养化廓与肝及中焦有关也。
057【原文】
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灵枢·五癃津液别》)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①,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 (1)。(《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校勘】
(1)“睛”:《太素》作“精”。
【词解】
①空窍:即上七窍。
【提要】
论目与脏腑津液及十二经脉精阳之气的关系。
【集注】
张介宾:精阳气者,阳气之精华也。故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杨上善:六阳之经并上于面,六阴之经有足厥阴经上面,余二至于舌下,不上于面,而言皆上面者,举多为言耳。其经络血气贯通,故皆上走七窍以为用也。其经络精阳之气,上走于目,成于眼精也。
058【原文】
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 ①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傳 (1)②而精明也。(《灵枢·大惑论》)
【校勘】
(1)“傳”:《甲乙》《千金》均作“揣”。
【词解】
①营:即居寓之义。
②阴阳合傳:即指阴阳精气合传(傳)聚集之义。
【提要】
论目与脏腑、营卫、神志之关系。
【集注】
张介宾:脏腑营卫魂魄所至者皆神气也,故目为神气之所生。阴阳,即精神之本,故阴阳合传而成精明之用。
杨上善:目之有也,凡因三物:一为五脏六腑精之所成,二为营卫魂魄血气所营,三为神明气之所生。是则以神为本,故神劳者,魂魄意志五神俱乱也。是以骨精瞳子,筋精黑眼,此二是肝肾之精,故法于阴也。窠气白眼及血之赤脉,此二是心肺两精,故法于阳……此则阴阳四精和合,通传于气,故曰精明也。
【释评】
此论目为脏腑之精所成,为营卫血气所生,乃神志所居,神气所使。目为神之使,神为目之本,故神劳则意志散乱不治。瞳子黑眼属肝肾,故法阴;白眼赤脉属心肺,做法阳。阴阳合传(傳),即四脏之精所聚会也。
059【原文】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提要】
论人右目不如左明之理。
【集注】
高士宗:则人之形体即天地之形体也。天为阳,人身耳目为阳,天不足于西北,是阳体不足于阴方,故西北方阴也,人身右为西北,而人右耳目,不如左耳目之明也。
王冰:在上故法天。
【释评】
天人相应,人身亦小天地也。若以人体分方位,则右耳目处为西北方,属阴。凡目之明者,因于阳气之能,人身阳气之升自左而右,因而人之左耳目为阳气所升盛之处,右耳目则为阳气下降之所,故人之右耳目不如左之明也,这亦与天之阳气不足于西北者相应。
060【原文】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素问·脉要精微论》)
【提要】
论目之功能。
【集注】
马元台:(精明)王(冰)注为足太阳睛明穴,由下文所以视万物、别黑白等语观之,则主目言为正。
张介宾: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故聚精则神全;若其颠倒错乱,是精衰而神散矣,岂允安之兆哉?
高士宗:所谓视精明者,所以视万物之众,其间之白黑能别,短长能审,此人之精明者也。
【释评】
精明,即目也。《经》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聚以明视万物,故曰精明。若短长不分,黑白莫辨,五色不别者,为精衰。肝开窍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故凡目疾者,必首调于肝。
061【原文】
明目者,可使视色。(《灵枢·官能》)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提要】
论精明视色,诸气皆华于目。
【集注】
张介宾:俱视独见,明目者也。
精明见于目,五色显于面,皆五气之精华也。《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切脉动静,而视神明,察五色,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此之谓也。
吴崑:精明见于目,五色显于面,皆为气之光华。
【释评】
目专于视物,故明目者可使视色。目为五脏六腑之精、十二经脉血气津液上注而成,是以诸脏精气华色皆能现于目,故凡察色者,必察于目。
062【原文】
五脏化液……肝为泪。(《素问·宣明五气》)
肝主泣 (1)。(《灵枢·九针论》)
入肝为泣。(《难经·四十九难》)
【校勘】
(1)“泣”:《太素》作“泪”。
按:泣与泪同。
【提要】
论泪与肝之关系。
【集注】
吴崑:泪出于目,肝之窍也,故为肝液。
高士宗:泪出于目,肝所主也,故肝为泪。
杨上善:肝通于目,目中出液,谓之泪也。
叶霖:肝开窍于目,故为泣也。
【释评】
肝其窍在目,目之活动有赖肝之气血的润养。肝之余液上行出目则为泪(泣),故曰肝为泪、肝主泣。
063【原文】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口问》)
【提要】
论目瞑启之理。
【集注】
杨上善:阳气主昼在上,阴气主夜在下。阴气尽,阳气盛,则寤;阳气尽,阴气盛,则瞑。
张介宾:《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 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 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吴玄纲曰:觉与阳合,寐与阴并。觉多者魂强,寐久者魄壮。魂强者生之徒,魄壮者死之徒。是皆阴阳盛衰之义。
【释评】
目之开合本乎阴阳二气。阳主动、主开;阴主静、主闭。阳盛则阴虚,故目开而寤;阴盛则阳虚,故目合而寐。
064【原文】
目者,心使 ①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 (1)精乱而不转 (2),卒然见非常处 ②,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灵枢·大惑论》)
【校勘】
(1)“神”:《甲乙》《千金》《太素》此下均有“分”字。
(2)“转”:《甲乙》作“揣”。按:揣与团通,字本作“抟”。
【词解】
①使:即使者,此指外候。
②非常处:即指奇异之处。
【提要】
论目与神之关系。
【集注】
张介宾:精神虽统于心,而外用则在目,故目为心之使,心为神之舍,所以目见非常于外,则神魂眩惑于心也。
马元台:况此目者,因为五脏六腑之精,而实统之于心,是目真为心之所使也。惟心为神之所舍,今心之神精既乱,而目自不能转,故卒然见非常之处,而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此惑之所由然也。
【释评】
目虽为肝之官,而又为心神之使,乃精神魂魄之所常营。若卒然见奇异之处,则心神魂魄为乱,惑即所生也。如立即离开非常处,则即会神定目清而不惑。
065【原文】
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 (1)①也,则气和 (2)于目,有亡 ②,忧知于色。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素问·解精微论》)
【校勘】
(1)“德”:《太素》作“得”。似是。
(2)“和”:《太素》作“知”。
【词解】
①德:此即为得,乃得意之义。
②有亡:即有所失意。
【提要】
再论目与心神之关系。
【集注】
吴崑:精专于心,神发于目。
张志聪:《五脏生成篇》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华于色者,心之荣也。
王冰:专,任也。言五脏精气,任心之所使,以为神明之府,是故能焉。神内守,明外鉴,故目其窍也。华色,其神明之外饰。
高士宗:德,犹得也。是以人心有得也,则气和于目。目者其窍,此其验矣。亡,犹失也。人心有失则忧知于色,华色者其荣,此其验矣。五脏之精,随心外出,是以心有悲哀,则泣下也。泣下则水所由生,以明泪水从目泣而生,目泣从心悲而出也。
张介宾:目为宗脉所聚而众水归之,故悲则泣下。《五癃津液别篇》曰: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故泣出矣。
【释评】
此仍论目与心神之关系,以上诸家所注备矣,故不赘述。至于本文提出“心……目者其窍也”一说,实非指心开窍于目,义即心主神,神现于目,亦即目为神气所表现之窍。肝开窍于目者,是肝与目以脉相连,其气相通,目得肝之气血滋养而明视万物,属于肝木系统内,切不可认为心开窍于目。
结 语
本类论述了肝的生理功能、解剖形态、实体位置及其重量和肝的生理特点,肝与体窍及其他脏器的关系等。其中对筋、目之生理则专门加以论述。
五脏之中,肝是重要的脏器之一,故首条论述肝在五脏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研究肝胆的重大意义。
肝的解剖实体在人身右胁,左与脾胃相邻,处于中焦,是中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肝是分叶脏器,大者则分为两大部(叶),小者凡七叶(实为五叶),左三叶,右四叶,其短叶下附胆。
肝体居中焦偏于右胁,而其气却生发在左,以应东方春令、巽位。可见,《经》言“肝生于左”者,是肝气生发于左,非指实质脏器言。中医的脏腑常指系统功能单位,故不可用西医的观念加以强附。
《经》云:“中焦如沤。”王肯堂八廓之说有“养化廓,与肝及中焦有关”之论,知肝(胆)处中焦,是中焦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故肝亦必然参与气血津液的化生,正如前文《素问》所说“肝……以生血气”。
中焦处于人身中部,乃一身枢纽之区,是气血阴阳的升降出入枢调之地,故而中焦非但主沤,且又主枢。肝处中焦,主疏畅发泄,能通达气机,枢调三焦升降出入之气,以为气之枢纽。正如《读医随笔》所云:“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
肝主藏血,其义有三;一为受水谷之精化血而藏,即所谓“化血”;二为贮藏血液,令血勿妄泄,备身体活动之需;三为调节血液(血行),“人卧则血归于肝”,人寤则“肝(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肝主气枢,所以肝的藏血功能必须依赖肝气之枢调作用,因气为血之帅故也。
情志、神志以血(精)为本,而其活动则依气以动。肝为三焦气机之枢纽,故对情志、神志也必然有着枢调作用。所以,肝非但主情志,而且亦主乎调节神志之活动。正如杨上善所云:“肝脏……主守神气出入,通塞悲乐。”气能化津、摄液,并推动水液之运行。肝为三焦气枢,故对三焦水道亦有着重要的枢调作用。若肝气一有不调,则常会导致水液代谢失利,而发生闭癃、水肿、小便不利等。
肝体阴用阳,虽为刚脏,但性喜柔和,气喜条达而恶抑郁。这与肝藏血为气之枢纽是分不开的。又肝气通于春,其色苍青,其味酸,其方位在东,在志为怒。
肝主筋,其华在爪;肝在窍为目,其液为泪(泣)。筋和目在肝的主导之下进行活动。筋、目是肝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要素),故在学习筋、目生理时切勿将其孤立地看待,而应把它们放在肝木系统内加以考察。
肝处中焦,左与脾胃相邻,同在一焦,关系密切,且肝为气枢,故对脾胃的升降运化功能有直接枢调作用。中焦是人体三焦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三焦之间也密切关联。若从五行生克制化原理而言,则肾为肝之母,心为肝之子,肺为肝之主(克者),脾为肝所胜。因此,肝与五脏等均有密切的关系。
肝木系统是五脏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考察肝脏必须在这个系统内进行,切不可孤立、静止、片面地将肝分离开来,不加任何联系地单独考察。这一研究思路与西医的分析-还原方法相反。中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对人体进行整体动态宏观的考察。显然,中医五脏的概念,不只指实质性脏器,更多的是指系统功能单位。这包涵着朴素的系统思想。当然,中医对于脏腑学说的认识,不能、也不会只停留在“朴素”上,要上升到现代系统的高度,使中医理论有一个新的飞跃,以实现中医现代化、未来化。这亦是中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不久将来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