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 肝系诊法
脉 诊
1.常脉
111【原文】
故人有三部 ①,部有三候 ②,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下部天,足厥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素问·三部九候论》)
【词解】
①三部:即指人身上中下三部,非寸关尺三部。
②三候:即每部之中又有天地人三候,合三部计有九候。此非寸口脉浮中沉之九候。
【提要】
论三部九候,下部天以候肝(胆)。
【集注】
张介宾:以天地人言上中下,谓之三才。以人身而言上中下,谓之三部。于三部中而各分其三,谓之三候。三而三之,是谓三部九候。其通身经隧由此出入,故可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而除邪疾也……如仲景脉法,上取寸口,下取跗阳,是亦此意。观《十八难》曰: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乃单以寸口而分三部九候之诊,后世言脉者皆宗之,虽亦诊家捷法,然非轩岐本旨,学者当并详其义……气冲下三寸动脉,五里之分,肝经气所行也,故以候肝。
高士宗:是足三阴之候有三,而为下部也。足厥阴,肝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
【释评】
此三部九候,非《难经》寸关尺、浮中沉三部九候。此三部即指人身上中下三部;九候即每部各分天地人三候,三而三之则为九候。肝在下部之天处,毛际外股动脉,足厥阴肝经阴廉穴,是肝气所行,故于此可诊肝象。
112【原文】
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
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难经·四难》)
【提要】
论吸入为肝,脉弦为阴,沉取之。
【集注】
叶霖:此言脉之阴阳虽在于尺寸,其阴阳之气,又在浮沉……肾肝居膈下,阴也,吸入必归之……沉取乎肾肝。
经言呼出者,非气自心肺而出也,为肾肝在膈下,其气因呼而上至心至肺,故呼出心与肺也。心肺在膈上,其气随吸而入至肾肝,故吸入肾与肝也。夫呼者因阴出,吸者随阳入,其呼吸阴阳,相随上下,经历五脏之间,乃脾胃受谷气以涵养之也,故言其脉在中。读此节不得刻舟求剑,谓呼出之气为阳,吸入之气为阴也。
按之不足,举之有余曰浮;浮为阳者,象火而炎上也。按之有余,举之不足曰沉;沉为阴者,象水而润下也。
丁德用:肝者,东方木也,其脉牢而长。牢者脏也,长者腑也。
虞庶:肝属木,根生于地,牢义可知;枝叶长于天,长理出此也。
《难经集注》杨曰:按之但觉坚极,故曰牢。
【释评】
脉有阴阳之法,寸尺虽可分阴阳,而浮沉亦可。浮则为阳,沉即属阴。因“吸入肾与肝”,故肝脉当沉取方得,其象必弦而濡软,端直以长,如按琴瑟弦,亦即牢长之意。肾脉虽也沉取,但非如肝之牢长之象可比。
以上叶氏阐发尤为详尽,其解呼出心肺、吸入肝肾之义,颇为中肯;至于丁、虞、杨氏诸论,详释牢长之脉者,也有理可从。
113【原文】
脉有轻重,何谓也?
然:初持脉,如三菽 ①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难经·五难》)
【词解】
①菽:音叔[shū],豆之总称,此用以约略说明按脉所用之力度。
【提要】
论按脉力度及脏腑之应,肝为十二菽重,与筋平。
【集注】
吕广:菽者,豆也,言脉之轻重。
叶霖:菽,豆之总名。诊脉轻重,何独取乎豆,且不言三菽四菽五菽,而必以三累加之?盖豆在荚,累累相连,与脉动指下相类。以此意推之,言三菽重者,非三菽加于一部之上,乃一指下如有一菽重也,通称三部,则三菽也。
加藤宗博:肝主筋,在脾下,故其脉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而得之。
滕万卿:按菽法轻重凡五候,虽《内经》无明文,然《应象论》(按:此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略有言曰: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此亦诊家伺邪浅深之一也。
【释评】
此以菽重来约略按脉之力度及其五脏所应。菽乃豆类,累三相加,即寸关尺每部加一菽之重。每三部如三菽之重者,乃肺气所应;如六菽重者,为心气所应;如九菽重者,乃脾气所应;如十二菽重者,乃肝气所应;重按至骨者,乃肾气所应。可见,此文义与上条呼出心肺、吸入肝肾者相合。总之,肝脉之取,沉取乃得,或如十二菽之重者,其象牢而且长,如按琴弦。
114【原文】
肝脉弦。(《素问·宣明五气》)
厥阴之至其脉弦。(《素问·至真要大论》)
【提要】
论肝之平脉。
【集注】
高士宗:厥阴属木,故其脉弦。
吴崑:象木之垂枝也。
王冰;耎虚而滑,端直以长,是谓弦。实而强则病,不实而微亦病,不端直长亦病,不当其位亦病,位不能弦亦病。
【释评】
肝为足厥阴之脏,属木应春气,木象应弦,故肝之平脉为微弦,即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亦即耎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失此象均为肝病之脉。
115【原文】
平肝脉来,耎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素问·平人气象论》)
【提要】
再论肝之平脉。
【集注】
张介宾:即和缓弦长之义,是为肝之平脉。
张志聪:耎弱,初生柔和之气也。以手相呼曰招。招招,乍起乍伏之象,形容其初生之脉象也。长竿末梢,长而耎也。此皆本于胃气,故脏之脉得以柔耎和平。
吴崑:如揭长竿末梢,长而柔也,此肝之有胃气者也。肝主春,以冲和胃气为本,不得过于弦长而伤胃气。
【释评】
肝属木旺春,春阳发萌,万物始生,草木始长,其气柔和虚软,故肝气应之,其脉耎弱招招如循长竿末梢,此取类比象者也。义与前文有同,当互参。想必此“长竿末梢”必为活着的春天初生树木之象,若死木末梢必然僵硬,不可取象比类于肝脏之平脉之象。
春以胃气为本者,是脉得生气,从容和缓也。《经》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肝脉也不外于此。
116【原文】
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耎弱轻虚而滑 (1),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素问·玉机真脏论》)
【校勘】
(1)“耎弱轻虚而滑”:《太素》作“濡弱软虚而滑”。
【提要】
论春肝平脉。
【集注】
张介宾:弦者,端直以长,状如弓弦有力也。然耎弱轻虚而滑,则弦中自有和意,肝脏主之。
高士宗:是春者,万物之所始生也,故其脉气之来,当耎弱轻虚而滑,且端直以长,此胃而有弦也,故名曰弦。
杨上善:凡人之身,与天地阴阳四时之气皆同,故内身外物虽殊,春气俱发,肝气春王,故春脉来,比草木初出。其若琴弦之调品者,不大缓,不大急,不大虚,不大实,不涩不曲。肝气亦然,濡润、柔弱,软小、浮虚,轻滑、端直,而尺部之上,长至一寸,故比之。
2.病脉
117【原文】
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素问·平人气象论》)
【提要】
论逆四时之脉。
【集注】
高士宗:春生夏长,其气外盛,而脉反瘦……与时不顺,命曰逆四时也。
张介宾:逆,反也。从,顺也。凡脉之逆从四时者,虽未有真脏之形见,若春夏以木火之令,脉当浮大而反瘦小……是皆逆四时也。
王冰:春夏脉瘦,谓沉细也……大法,春夏当浮大而反沉细……故曰不应时也。
【释评】
人体是自然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亦是典型的耗散结构,其与天地之气的变化关系非常密切。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应之,脉亦应之。《经》云:“春应中规”,“如鱼之游在波”,“耎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端直以长”。但此春日其脉反沉细,是逆春令,必为肝病。余脉仿此。
118【原文】
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素问·平人气象论》)
【提要】
论肝之病脉。
【集注】
张介宾:盈实而滑,弦之甚过也。如循长竿,无末梢之和耎也,亦弦多胃少之义,故曰肝病。
王冰:长而不耎,故若循竿。
吴崑;盈实而滑,长而不耎,伤其冲和之气,肝之病也。
【释评】
凡平肝脉来,当耎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此生木之梢必柔和软虚而滑。今其脉反如循长竿而失生木末梢之象,是盈实而滑,过于弦而少冲和之胃气,可知肝病。
119【原文】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灵枢·禁服》)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灵枢·终始》)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素问·六节藏象论》)
【提要】
论足厥阴肝病之脉。
【集注】
张介宾:人迎寸口相为表里,故上文云人迎一倍,病在足少阳,此云寸口一倍,病在足厥阴,胆与肝为表里也。
一盛二盛,犹言一倍二倍,谓以人迎寸口相较,或此大于彼,或彼大于此,而有三倍四倍之殊也。《禁服篇》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故人迎寸口至于盛衰相倍者,乃不免于病矣。
马元台:脉口一盛二盛三盛四盛者,较之人迎大一倍二倍三倍四倍也。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肝经。
杨上善:按不病人,寸口人迎脉动大小一种。秋冬之时,寸口之动微大人迎,以为平好。寸口之脉至于一倍,即知厥阴有病。厥阴之气衰少,故得过阳一倍,名曰厥阴之病,致使寸口之脉一倍大于人迎。
【释评】
此从人迎寸口盛衰相倍之象,察肝足厥阴所病之脉。人迎属胃为阳,以候腑;寸口属肺为阴,以候脏。凡平人人迎寸口大小齐等,而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者,亦为常脉,一倍或一盛属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寸口以候脏,故寸口大人迎一倍者,则为肝厥阴之病脉。
120【原文】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素问·平人气象论》)
【提要】
论春肝病脉。
【集注】
张介宾:胃气之见于脉者,如《玉机真脏论》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终始篇》曰……谷气来也徐而和。是皆胃气之谓。大都脉代时宜无太过无不及,自有一种雍容和缓之状者,便是胃气之脉。春令木王,其脉当弦,但宜微弦而不至太过,是得春胃之冲和也,故曰平……弦多者,过于弦也;胃少者,少和缓也。是肝邪之胜,胃气之衰,故为肝病。但有弦急而无冲和之气者,是春时胃气已绝,而肝之真脏见也,故曰死。至为秋脉属金,春时得之,是为贼邪。以胃气尚存,故至秋而后病。春脉毛甚,则木被金伤,不必至秋,今即病矣……弦为春脉属木,秋时得之,以金气衰而木反乘也,故至春木王时而病。秋脉弦甚,是金气大衰,而木寡于畏,故不必至春,今即病矣。
吴崑:弦,脉引而长若琴弦也。胃,冲和之名。春脉宜弦,必于冲和之中微带弦,是曰平调之脉。弦多胃少,是肝木偏胜而失其冲和之气也,故为肝病。但有弦急之脉,更无冲和之气,是失其生道,故死……为肝木,春脉也,秋时得之,虽曰我克者为微邪,然肝木实泄其气,至春无以生荣,故曰春病。
【释评】
《经》曾谓:“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是知脉也贵胃气。春胃微弦曰平,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从容和缓,即得胃气之象。故凡弦多胃少者肝病,但弦无胃则肝之真脏见必死。又脉贵应四时旺气,是自得其位也。若春得毛(肺)脉,是金盛木衰;秋得弦脉,则为木盛金衰。
121【原文】
然:春脉弦,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而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难经·十五难》)
【提要】
论春脉微弦,太过不及皆为病。
【集注】
叶霖:春脉当微弦,其来濡弱而长,反是者为病。实弦为太过,阳气盛而发于表也,故病在外,令人善忘眩冒巅疾;虚微为不及,阴气不足,而怯于中也,故病在内,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厌厌聂聂,如循榆叶,乃微弦而有和缓胃气也,故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乃弦多胃少也,故曰病。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乃但弦无胃气,即所谓真脏脉也,故曰死。
加藤宗博:循,抚也,按也。厌厌聂聂,如循榆叶,弦而和也;如循长竿,弦多也;如新张弓弦,但弦也。
吕广:实强者,阳气盛也,少阳当微弱,今更实强,谓太过。阳主表,故今其病在外也。厥阴之气养于筋,其脉弦,今更虚微,故曰不及。阴处中,故今其病在内。
丁德用:病在外者,是少阳。其脉微弦,今实强者,是胆有余,面青好怒,是肝木之外证也。病在内者,肝不足也。肝舍血养筋,不足则筋缓,溲便难,是肝之内证也。
【释评】
春肝之脉微弦,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是弦而有胃气之平脉。若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是弦多胃少,必病。若急而坚劲更强,如新张弓弦者,乃但弦无胃气之象,肝之真脏见,故必死无疑。病在外者多为阳热实证,在内者常属阴虚寒证,以阳主外、阴主内也。
以上诸家之释,叶氏尤详,其阐发每多中肯可从。至于文中内外之义,吕氏谓外为少阳、内为厥阴;丁氏云外为胆疾,内为肝病。笔者认为,外内是相对之词,不必强分肝、胆。
122【原文】
(肝脉)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 (1),忽忽眩冒而巅疾 (2)①;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 ②满。(《素问·玉机真脏论》)
【校勘】
(1)“善忘”:《类经》《吴注》等均作“善怒”。似是。
(2)“巅疾”:《甲乙》作“癫疾”。
【词解】
①眩冒而巅疾:王冰曰:“眩,谓目眩,视如转也。冒,谓冒闷也。”巅疾,即头顶疾病。
②胠:音区[qū]。《说文》:“亦(腋)下也。”张介宾曰:“腋下胁也。”杨上善云:“腋下三寸以下,胁也;胁下至八间之外,胠也。”即胁下空软处。
【提要】
论肝脉太过、不及之主病。
【集注】
张介宾:其气来实而强,弦之过也。其气来不实而微,弦之不及也。皆为弦脉之反。太过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中,盖外病多有余,内病多不足,此其常也……忘,当作怒。《本神篇》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皆同此义。忽忽,恍忽不爽也……巅疾,疾在顶巅也。足厥阴之脉会于巅上,贯膈布胁肋,故其为病如此。
杨上善:其春脉坚实劲直,名为来实而强,此为春脉少阳有余,邪在胆腑少阳,故曰在外……其春脉厥阴脉来,虽然不实而更微弱,此为不足,邪在肝脏厥阴,故曰在中也。
高士宗:气,脉气也。太过则外强,故病在外。不及则内虚,故病在中……忽忽眩冒者,风木上乘也。巅疾者,肝合督脉会于巅顶也。其肝脉不及,不能贯膈注肺,则令人胸痛引背,不能合少阳而枢转,下则两胁胠满。
【释评】
上文121条《难经》所论即源于此条,义同,可互参。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而主怒,故肝之有余则为善怒,即《经》所谓“肝气虚则恐,实则怒”也;“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今肝气有余,上冲元神之府则为眩冒;肝之经脉上与督脉会于巅顶,其邪气实,上乘故发巅疾。肝为气枢,其气疏畅发泄,通调三焦气机。今肝气不及则枢调无力,上为胸中气机不利,故为胸痛引背;下为中焦气机不畅,自郁本经,故两胁胠满。此皆要言肝脉太过、不及所应之病。
123【原文】
肝脉急甚者为恶言 (1);微急为肥气 ①,在胁下 (2)若覆杯 (3)。缓甚为善呕 (4),微缓为水瘕 (5)痹 ②也。大甚 (6)为内痈,善呕 衄 (7);微大为肝 (8)痹 ③阴 (9)缩,咳引少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 (10)疝,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溢 (11)饮,微涩为瘈挛筋痹 (12)。(《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校勘】
(1)“恶言”:《甲乙经校注》曰:“一作妄言。”
(2)“微急为肥气,在胁下”:《中藏经》作“微急气在胸胁下”七字。
(3)“杯”:《千金》作“柸”字。
(4)“善呕”:《中藏经》作“呕逆”。
(5)“瘕”:《中藏经》无。
(6)“大甚”:《中藏经》作“火急”。
(7)“呕衄”:《中藏经》作“吐血”。
(8)“肝”:《中藏经》作“筋”。
(9)“阴”:《脉经》《千金》均无。
(10) ”:《太素》《脉经》《千金》《中藏经》均作“颓”,《甲乙》作“ ”。
(11)“溢”:《脉经》《千金》作“淡”,《中藏经》作“流”。
(12)“瘈挛筋痹”:《太素》无“痹”字,《脉经》《甲乙》此句均作“瘈疭挛筋”。
【词解】
①肥气:即肝积病名,在胁下,状如覆杯,突出如肉,故名。
②水瘕痹:瘕,音假[jiǎ],妇女肚子里结块的病;腹中生长寄生虫。在此即指瘕聚一类病。瘕者假也,聚散无常未有实物,故名。水瘕,因水积而成瘕聚一证。水瘕痹,即是水邪痹结胁下,结聚成形而小便不通之病。
③肝痹:即是一种因肝气郁滞引起的夜卧多惊、多饮、小便频数、腹胀如孕一样的病。详在《素问·痹论》中。
【提要】
论肝脉急、缓、大、小、滑、涩之主病。
【集注】
张介宾:肝脉急甚,肝气强也,肝强者多怒少喜,故言多恶也。若其微急,亦以木邪伤土,故为肥气在胁下。胁下者,肝之经也。愚 按:《五十六难》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其义本此。然《难经》以木王东方,故言左胁,而此节本无左字。缓为脾脉,以肝脉而缓甚,木土相克也,故善呕。若微缓而为水瘕为痹者,皆土为木制,不能运行而然。水瘕,水积也……肝脉大甚,肝火盛也。木火交炽,故为内痈;血热不藏,故为呕衄。若其微大而为肝痹,为阴缩,为咳引小腹,皆以火在阴分也……肝藏血,肝脉小甚则血少而渴,故多饮。若其微小,亦以阴虚血燥而为消瘅也。肝脉滑甚者,热壅于经,故为 疝。若其微滑而为遗溺,以肝火在下而疏泄不禁也。 , 同。溺,尿同。肝脉涩甚,气血衰滞也。肝木不足,土反乘之,故湿滥支体,是为溢饮。若其微涩为瘈挛,为筋痹,皆血不足以养筋也。
张志聪:肝主语,在志为怒,肝苦急,故急甚为恶言。微积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皆有余之气也。食气入胃,散精于肝,缓主多热,热则肝气逆,故善呕。水瘕痹者,亦饮食之所积也。《本经》曰: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荣气不行,乃发为痈。大主肝气盛,盛则郁怒而不得疏达,故为内痈。呕衄,肝气逆于上也。阴缩,肝气逆于下也。肝脉抵少腹,上注肺,咳引小腹者,经气逆于上下也。小者血气少,少则木火盛,故多饮,及为消瘅也。滑主气盛而热,故 疝。肝主疏泄,肝气盛而热,故遗溺也。溢饮者,饮留于四肢,则经脉阻滞,故脉涩。肝气虚而有寒,故为瘈挛筋痹,肝主筋也。
马元台:急为肝脉,肝脉急甚为恶言,盖肝主怒,肝气有余,则听言而恶也……小为大脉之反,肝得小脉而甚,则血甚不足,当为多饮。若得小脉而微,则为消瘅,其相类而成耳。滑为涩脉之反,肝得脉而甚,则睾丸属于肝经, 疝已成也。若得滑脉而微,则疏泄无束,当为遗溺也。
杨上善:诊得弦脉急者,是寒气来乘于肝,魂神烦乱,故恶出言语也。
丹波元简:马(元台)、张(介宾)以缓为脾脉,恐误。
【释评】
肝脉微弦曰平,若急、缓,大、小、滑、涩者皆为病脉。文义张释尤详,但其以缓为脾脉之谈则非,当从他说。至于发痈之解,志聪尤当。
124【原文】
厥阴有余病阴痹 ①,不足病生热痹 ②,滑则病狐疝风 ③,涩则病少腹积气……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词解】
①阴痹:张志聪曰:“痹,闭也。血气留着于皮肉筋骨之间为痛也。”阴痹与寒相对,多为寒痹不通。
②热痹:即痹塞而痛,痛处灼热之病。
③狐疝风:疝之如狐,出入无常,变化莫测,脉滑为风,故曰狐疝风。又,《素问译释》云:“风当气解。”
【提要】
论厥阴、少阳脉有余、不足、滑、涩之主病。
【集注】
张介宾:厥阴者,风木之气也,风木有余则邪并于肝,肝经之脉结于诸阴之分,故病为阴痹……厥阴气不足,则阳邪胜之,故病生热痹。滑为阳邪有余,而病风者,热则生风也。疝者,前阴少腹之病,男女五脏皆有之。狐之昼伏夜出,阴兽也,疝在厥阴,其出入上下不常,与狐相类,故曰狐疝风。此非外入之风,乃以肝邪为言也……涩为气虚,为血滞,故邪气留滞而病为积聚……少阳者,相火之气也,其合肝胆,其主筋,其脉行于胁肋,故少阳之邪有余者,当病筋痹胁满。少阳不足,则肝藏气虚,故病为肝痹。滑实则风热合邪,而为肝风疝,病在筋也。涩以血滞,故病肝积。肝主筋,开窍于目,故为筋急目痛。
王冰:阴不足则阳有余,故为热痹。厥阴脉循股阴入髦中,环阴器抵少腹,又其络支别者,循胫上睾结于茎,故为狐疝少腹积气也……少阳与厥阴为表里,故病归于肝。肝主筋,故时筋急。厥阴之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别者从目系下颊里,故目痛。
丹波元简:《本脏篇》云: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经脉篇》云:肝所生病者,狐疝遗溺。而本篇系以风者,《寿夭刚柔篇》云:病在于阴者,谓之痹;病在于阳者,谓之风。凡脉滑为阳有余,今脉滑者,并以风称之,其义可知矣。
马元台:其脉若滑,则病肝风疝,外感之邪也;其脉若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内伤之邪也。
125【原文】
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齐 ①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 (1)。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难经·十六难》)
【校勘】
(1)“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难经悬解》作“其病满闭,溲便难,四肢转筋”十一字。
【词解】
①齐:通脐。
【提要】
论肝病脉所应之内外证。
【集注】
加藤宗博:若而通用,牢若痛者,言坚牢而疼痛也……肝脉非止弦,以阴阳则牢而长也,以轻重则与筋平者也,以四时则弦也。
丹波元胤:按善字…… 《诗·鄘风·载驰》章:女子善怀,亦各有行。笺:善,犹多也。
滑寿:肝为将军之官,故善怒。善,犹喜好也。
叶霖:得肝脉,诊得弦脉也。肝与胆合,为清净之府,故善洁。青者,木之色,肝属木,故面青。肝在志为怒,故善怒。此外证之色脉情好也。脐左为肝木左升之部动气,真气不能藏而发现于外也。牢者,气结而坚;痛者,气郁而滞也。满,闭塞也。筋急则四肢满胀。《左传)云:风淫末疾者是也。厥阴脉循阴器,肝病故溲便难。转筋者,肝主筋。此内证之部属,及所主病也。
虞庶:肝木脾土,脾主四肢,木病则土无所畏,故四肢闭满。
吕广:外证者,腑之候……其内证者,肝之证。
126【原文】
肝脉小急,痫瘛筋挛。肝脉骛 (1)暴 ①,有所惊骇,脉不至若 ②,不治自已……肝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③……肝脉大急沉,皆为疝 ④……肝脉小缓为肠澼 ⑤(2),易治。(《素问·大奇论》)
【校勘】
(1)“骛”:《太素》作“惊”。
(2)“澼”:《太素》作“辟”。
【词解】
①骛暴:骛,形声字,从马,敄(wù)声。本义:纵横奔驰,泛指疾驰。张志聪曰:“骛,疾奔也,又乱驰也。”丹波元简曰:“《后汉·光武帝》注:直骋曰驰,乱驰曰骛。”张琦曰:“骛暴,迅急鼓动之意。”
② :即失音。
③瘕:古病名。《诸病源候论》曰:“瘕,假也,谓虚假可动也。”又曰:“谓其有形,假而推移也。”
④疝:病证名,以腹中急痛为主症。《说文》云: “疝,腹痛也。”王冰曰:“疝者,寒气结聚之所为也。夫脉沉为实,脉急为痛,气实寒薄聚,故为绞痛为疝。”
⑤肠澼:马元台曰:“肠有所积,而下之也。然有下血者,有下白沫者,有下脓血者,病在于肠,均谓之肠澼也。”
【提要】
论肝脉小急、大急沉、骛暴、小缓、不至之主病。
【集注】
王冰:肝养筋,内藏血。肝气受寒,故痫瘛而筋挛。脉小急者,寒也。骛,谓驰骛,言其迅急也。阳气内薄,故发为惊也。肝气若厥,厥则脉不通,厥退则脉复通矣。又其脉布胁肋,循喉咙之后,故脉不至若 ,不治亦自已。
马元台:《金匮真言论》云:肝之病,发惊骇。又曰:或结于少腹,或结于睾丸,或结于睾丸之上下两旁,肾肝二脉经历之所,皆是也。积土以高大者曰疝。疝有所渐积之义,故名。
吴崑:脉不至,在诸病为危剧,若其暴 无声,则是肝木厥逆,气壅不流,故脉不至耳,不必治之,厥还当自止。
张介宾:肝藏血,小为血不足,急为邪有余,故为是病……惊骇者肝之病,故肝脉急乱者,因惊骇而然,甚有脉不至声 者,以猝惊则气逆,逆则脉不通,而肝经之脉循喉咙,故声喑而不出也。然此特一时之乱气耳,气通则愈矣,故不治自已……疝者,寒气结聚所为。脉急者挟肝邪,脉沉者在阴分,沉急而大,阴邪盛也。肝肾之脉络小腹,结于阴器,寒邪居之,故当病疝……肝脉急大则邪盛难愈,今脉小缓,为邪轻易治也。
127【原文】
青脉之至也,长而 (1)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素问·五脏生成》)
【校勘】
(1)“而”:《甲乙》此下有“弦”字。
【提要】
论肝痹之脉。
【集注】
张介宾:长而左右弹,言两手俱长,而弦强也。弹,搏击之义。
王冰:脉长而弹,是为弦紧,紧为寒气,中湿乃弦,肝主胠胁近于心,故气积心下又支胠也。《正理论·脉名例》曰:紧脉者如刀切绳状。言左右弹人手也。脉紧为寒,脉长为湿,疝之为病,亦寒湿所生,故言与疝同法也。寒湿在下,故腰痛也。肝脉者,起于足,上行至头,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故病则足冷而头痛也。清,亦冷也。
【释评】
此论肝痹主脉。肝色青,其脉弦。今脉弦长而左右弹指,状如切绳,又见青色,是肝痹之象也。得之寒湿,肝气痹阻,经脉不畅,故为此诸证。治当疏肝,于寒湿中求之。
128【原文】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泽 ①者,当病溢饮 ②,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 (1)入肌皮肠胃之外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校勘】
(1)“易”:《甲乙》作“溢”。
【词解】
①色泽:指皮肤之色光泽,乃溢饮病色,非生理之华泽。因水溢肌肤,皮色光亮,故曰色泽。
②溢饮:即水饮外溢肌肤之病证,与《金匮》四饮之一的“溢饮”义有不同。
【提要】
论肝脉搏坚而长、耎而散之主病。
【集注】
徐春甫:搏、坚,皆为太过。耎而散,皆为不及。五脏各因太过不及而病也。
张志聪:此言按其脉而知脏腑虚实之病。搏坚而长者,搏击应手,有力而长,此为太过之脉……其耎而散者,此为不足之脉……因血凝胁下,故令人喘逆。盖肝脉贯膈,上注肺。血积于下,则经气上逆而为喘也。其不及而色泽者,当病溢饮。《金匮要略》云:夫病水人,面目鲜泽,盖水溢于皮肤,故其色泽也。肝主疏泄,肝气虚而渴暴多饮,以致溢于皮肤肠胃之外而为饮也。
张介宾:肝脉搏坚而长,肝自病也。脏病于中,色必外见,其色当青而不青者,以病不在脏而在经也……若其耎散,则肝木不足,脾湿胜之,湿在肌肤,故颜色光泽,病为溢饮。又,肝脉涩甚为溢饮。
【释评】
肝脉微弦曰平,若搏坚而长,是坚劲有力,虽端直以长,但少胃气,此肝病邪实之脉。肝为三焦气机调节之枢纽,上注肺中能疏畅其气,使之条达通畅而呼吸顺利。今因肝气过实,郁阻壅滞,又适坠伤而血积胁下,则肝气益为不利,肺气为其所郁,气上而不下,则为喘逆之病。肝脉耎而散者,是过软无力,亦弦而少胃也,乃知肝气虚弱。肝胆脾胃同处中焦,肝为气枢,能调节脾胃之升降,同时又可疏畅三焦水液之道。今肝气不足,枢机不力,疏泄不及,是必三焦水液失调,脾胃运化水湿之能亦弱,故饮入不为肌肤反而滥于肠胃脏腑之外,以成溢饮之病。治当求肝之气枢:疏肝枢、健脾气、利水湿。
129【原文】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 ①恶寒也。(《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词解】
①啬啬:即形容病人怕冷的样子。
【提要】
肝寒胁痛主脉。
【集注】
程林:弦,肝脉,阴也。肝脉循胁里,寒主收引,故胁下拘急而痛,以寒盛于内,而阳气不行于外,故外亦啬啬而恶寒也。
《金鉴》:何以知其为寒也?然必其人有阳虚啬啬恶寒之证,始为肝寒而痛也,即有腹满,亦当温之可也。
【释评】
肝体居胁,其经脉满布其间,其脉弦。寒客肝脉,故两胁拘急而痛;阳气失于温煦肌肤,故啬啬然恶风寒。《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寒令脉急。”又,寒性阴凝收引,故入肝则为脉弦,此必弦而少胃也。弦为肝脉,亦主疼痛,故肝寒而见此脉。
130【原文】
太阳病下之……脉弦者,必两胁拘急。(《伤寒论》140条)
【提要】
论两胁拘急主脉。
【集注】
《金鉴》:病在太阳,误下为变不同者,皆因人之脏气不一,各从所入而化,故不同也……脉弦,少阳之脉;两胁拘急,少阳之证。误下邪陷少阳,法当从少阳治也。
张志聪:脉弦者,必两胁拘急,从内减之脉,而见少阳两胁之证。
王日休:脉弦两胁拘急,可用小柴胡加桂枝。
【释评】
此为太阳病误下而邪陷肝胆之证。脉弦,乃肝胆病之主脉,见此则肝胆为邪,故两胁拘急。
131【原文】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①。(《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词解】
①内痛:指胸胁内疼痛。
【提要】
论悬饮肝络郁滞之脉证。
【集注】
《金匮要略释义》:悬饮之病,是水流胁下,肝络不和,阴阳升降之气被阻,所以胸胁疼痛,脉见沉弦,是水饮已经内结。
《金鉴》:沉主里,弦主饮,悬饮之病,属饮停里,故主悬饮内痛也。
尤在泾:脉沉而弦,饮气内聚也。饮内聚而气击之则痛。
【释评】
弦为肝脉,又主水饮,沉脉主里,肝体及其经脉布于胁,为三焦气机、水液调节之枢,今水饮停胁阻滞肝络,则气枢失畅,故为胁胸内痛,脉象沉弦。以上《释义》所释甚明,此不赘言。
132【原文】
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难经·十难》)
【提要】
论肝邪犯心之脉。
【集注】
加藤宗博:脉急者,弦急也。
叶霖:假如夏主心,脉当浮大而散,今反弦而急甚者,肝邪来干心也。此从后来,母乘子,为虚邪。
133【原文】
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素问·平人气象论》)
【提要】
论肝真脏之脉。
【集注】
张介宾:人生所赖者水谷,故胃气以水谷为本,而五脏又以胃气为本。若脉无胃气,而真脏之脉独见者死……但弦无胃、但石无胃之类是也……由五脏不得胃气然,与真脏无胃者等耳。
高士宗: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柔和之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至春而肝不微弦。
【释评】
《经》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肝胃微弦曰平,若但弦无胃,如新张弓弦者,是肝之真脏见。肝不弦,言肝脉非“微弦曰平”也,实乃但弦无胃之谓。
134【原文】
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素问·平人气象论》)
凡持真脉之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素问·阴阳别论》)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素问·玉机真脏论》)
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素问·大奇论》)
按:此皆论肝之真脏死脉,是均失胃气者,故危死难治。其集注、详释等均见后第448、449、450、451、452条原文下,此不赘述。
色 诊
1.常色
135【原文】
夫精明 (1)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 (2)①裹朱,不欲如赭 ②;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 (3);青欲如苍璧 ③之泽,不欲如蓝 ④;黄欲如罗 ⑤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4)⑥。五色精微象见 ⑦矣,其寿不久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校勘】
(1)“精明”:《素问译释》云:“此精明二字当为下文误重,可以节去。”
(2)“白”:《脉经》作“帛”或“绵”。
(3)“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甲乙》作“白欲如白璧之泽,不欲如垩”。此句《太素》重出。
(4)“地苍”:《经脉》作“炭”,《甲乙》作“炭色”。
【词解】
①白:即古之白帛。
②赭:即赭石,其色红而无光泽。
③苍璧:即青而有光泽之美玉。
④蓝:死草枯青之色。
⑤罗:即丝织物。
⑥地苍:枯黑色。
⑦精微象见:“见”同“现”,即五脏真气现于外。
【提要】
论五色之诊。
【集注】
张介宾:精明见于目,五色显于面,皆五气之精华也……白裹朱,隐然红润而不露也;赭,代赭也,色赤而紫。此火色之善恶也……鹅羽白而明;盐色白而暗。此金色之善恶也。苍璧之泽,青而明润;蓝色青而沉暗。此木色之善恶也。罗裹雄黄,光泽而隐;黄土之色,沉滞无神。此土色之善恶也。重漆之色,光彩而润;地之苍黑,枯暗如尘。此水色之善恶也。
王冰:五气之精华者,上见为五色,变化于精明之间也。《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此则明察五色也……赭色、盐色、蓝色、黄土色、地苍色见者,皆精微之败象,故其寿不久。
吴崑:精微象见,言真元精微之气,化作色象,毕见于外,更无藏畜,是真气脱也,故寿不久。
【释评】
此论五色诊察大法。五色者,乃脏腑精气之外华。色为标,脏腑之精为本。但在内之本不可见,必外候五色以察知。五色之常,贵乎色纯而光华有泽,明润而亮,且隐含而不毕露。切不可浑浊枯暗、毕现不隐。赤如以白(绵)裹朱、白如鹅羽、青如苍璧、黄若雄黄、黑若重漆者,皆五色之常也。若赤如赭、白如盐、青如蓝、黄如黄土、黑如地苍者,此皆五脏精微之象见,真脏之色欲脱也,故寿不久。
按:脉贵胃气,五色亦然。所谓色有胃气者,色纯而光润明泽、隐而不欲毕露也。若胃少则病,无胃(五脏精微象见)则死。其中苍璧之泽为肝木青之正色,蓝为青而无胃之死色,临证当明察。
136【原文】
阙者眉间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 ①者,肝也;肝左者,胆也。(《灵枢·五色》)
【词解】
①直下:指鼻柱部位,下极之直下方。鼻柱应肝。
【提要】
论面诊肝胆之部。
【集注】
张介宾:下极之下为鼻柱,相家谓之年寿。肝在心之下,故直下应肝。胆附于肝之短叶,故肝左应胆,而在年寿之左右也。
马元台:阙者两眉间也……以阙之中,即眉之间,正为肺之部耳。下极,鼻柱也,在两目之间。五脏肺为最高,而肺下即心,故曰下极者心也。其心之直下者,即鼻柱而下也,为肝之部,肝之左即为胆,则在鼻挟颧之间矣。
【释评】
凡面诊分布以应五脏六腑之位。故肺位最高,在眉间阙中,心位次之,故在肺下下极;肝处中焦,胆附其短叶之间,次于心下,故在心之直下,即鼻柱而下,胆居其左右;肝下次之则属脾,准头是也,胃邻居两旁。由斯可知,于面诊之中肝胆居脾胃之上、心肺上焦之下,故肝胆之体不可谓在下焦,应处中焦之区。故前文010条原文注解王冰直曰:“肝为阳脏,位处中焦”。
137【原文】
青当肝。(《素问·五脏生成》)
青为肝。(《灵枢·五色》)
按:此论肝(胆)所应之正色。《经》云:“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又曰:“肝……其色苍。”故肝胆应青色,其常者必如苍璧之泽,隐含不毕露于外,反此皆为病。若青如蓝者,是肝之真脏见,必殆不治。
138【原文】
青如翠羽者生……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素问·五脏生成》)
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素问·脉要精微论》)
【提要】
再论肝之生理正色。
【集注】
丹波元简: 《说文》:绀,帛深青扬赤色。《释名》:绀,含也,青而含赤色也。
吴崑:五色之见,润泽不枯,故生。
王冰:此谓光润也。色虽可爱,若见朦胧尤善矣……缟,白色。
张介宾:生,生气也,言五脏所生之正色也。缟,素绵也。以缟裹五物者,谓外皆白净而五色隐然内见也……绀,青而含赤也。凡此皆五脏所生之正色,盖以气足于中,而后色荣于外者若此。
高士宗:五色之生,精华内藏,更有含蓄,皆如缟裹,则内光华,外润泽,故曰此五脏之所生之外荣也。
青欲如苍璧之滑泽,不欲如蓝之干枯。
张志聪:此言色生于气,气生于脏,欲其气华于色,而不欲脏象见于外也……夫脏者藏也。如五脏之真气,见而不藏,则其寿不久矣。
【释评】
肝色主青苍,亦贵得胃气,色应青如翠羽,如以缟裹绀、如苍璧之泽,是皆谓色纯明润光亮且隐含不毕露,乃为肝木生色,即所谓得胃气、有胃之正色也。非此皆为病。
2.病色
139【原文】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素问·五脏生成》)
【提要】
论肝病败色。
【集注】
张志聪:兹,蓐席也。兹草者,死草之色,青而带白也。
丹波元简:按《尔雅·释器》:蓐谓之兹。郭注《公羊传》曰:属负兹,兹者,蓐席也。《史记·仓公传》望之杀然黄,察之如死青之兹。
高士宗:有五脏之味,则有五脏之色,相生则生荣,相克则败死。五脏之色,即五脏之气也。以色验之,草兹,死草之色,青兼白也,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肝气败也。
【释评】
凡肝木生色,皆青如苍璧之泽,青如翠羽(鹅羽)、如以缟裹绀,不宜如蓝之枯青无润泽也。草兹,乃死枯败草之色,亦即如蓝,是肝之真脏见,故曰死。
140【原文】
肝病者,眦青。(《灵枢·五阅五使》)
目……青在肝。(《灵枢·论疾诊尺》)
【提要】
论目青应肝病。
【集注】
马元台:目为肝之官,故肝病者其目眦必青。
此人之目有五色,而知其病在何脏也。
张介宾:此虽以五脏之色,见于五脏之官为言。然各部有互见者,又当因其理而变通之。
五脏六腑,目为之候,故目之五色,各以其气而见本脏之病。
141【原文】
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又色青为痛。(《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青黑为痛。(《灵枢·五色》)
【提要】
论青主肝病及疼痛。
【集注】
程林:《内经》曰: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故五色微诊,可以目察。鼻者,明堂也,明堂润泽以清,则无病。
尤在泾:鼻头,脾之部;青,肝之色;腹中痛者,土受木贼也。冷则阳亡,而寒水助邪,故死。
张志聪:青黑者,风寒之色,故为痛。
【释评】
鼻位面之中央,以应五脏之色部。鼻头为面王,乃脾主之部,其色当黄泽,今反见青色,知肝邪乘脾,风寒内客,脾主大腹,故为腹痛;苦冷者,冷之极也,为阳亡阴极,故曰死。又青色主痛,是肝寒血滞所致。
142【原文】
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灵枢·卫气失常》)
【提要】
论目见异色主筋病。
【集注】
张介宾:目为肝之窍,肝主筋也。
张志聪:肝主筋而开窍在目,视目色之青黄赤白黑者,知卫气之病在筋也。筋合于三阴三阳十二经脉,故五色之并见也。
马元台:欲知筋之有病,当验之于目,盖肝主筋而目为肝之窍,故观目色有青黄赤白黑者,则知病之在筋也。
143【原文】
肝风之状……色微苍……诊在目下,其色青。(《素问·风论》)
【提要】
论肝风之病色。
【集注】
王冰:肝合木,木色苍,故色微苍也。肝脉……其支别者,从目系下。故……诊在目下也。青,肝色也。
高士宗:苍者,肝之色,故色微苍……此肝风之形状病能(态),其诊视之部,在目下之承泣。其色青,即微苍,而见于目下也。
【释评】
此言肝风诊在目下,其色微苍,亦即青色少胃之意。肝开窍于目,色主青苍,故肝风如是征。
144【原文】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素问·刺热》)
按:此论肝病热之色象。赤色主热,肝为阳脏,其应东方,左颊属阳升之部,亦人身之东,故肝热病者,左颊先赤也。然有先必有后,后则满面通赤,甚至上熏目系而为目赤肿痛等证。集注、详释皆见后第230条原文下。
145【原文】
肝热者色苍而爪枯。(《素问·痿论》)
按:此论肝热病色及应爪之象。肝主青苍,在体为筋,爪为筋之余,气与肝通,故肝病热者,血气亏乏,筋失其养,爪失其润,则为色苍不泽,爪枯不华,此肝热之象矣。详参后“肝病证治类”229条。
尺肤诊
146【原文】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中附上 (1)①,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校勘】
(1)“中附上”:原作“附上”,今据《类经》《集注》《直解》而改。《太素》“附”作“跗”,并云:“跗当为肤。”似是。
【词解】
①中附上:即指尺肤中段部位。
【提要】
论尺肤诊法,中附上左外以候肝。
【集注】
王冰:尺内,谓尺泽之内也。两傍,各谓尺之外侧也。季胁近肾,尺主之,故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谓尺之外侧。尺里,谓尺之内侧也。次尺外下两傍则季胁之分,季胁之上肾之分,季胁之内则腹之分也。肝主贲。贲,鬲也。脾居中,故内以候之。胃为市,故以外候之。肺叶垂下,故以外候之。胸中主气管,故以内候之。心,主鬲中也。膻中,则气海也……上竟上,至鱼际也。下竟下,谓尽尺之脉动处也。少腹,胞。气海在膀胱腰股膝胫足中之气动静,皆分其近远及连接处所名目以候之,知其善恶也。
高士宗:中附上者,自左右两尺中,而致于关上也。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者,左手关部之外以候肝脉,关部之内以候鬲中脉也。
于天星:本篇之论尺,与《难经》的寸、关、尺三部诊脉法是二回事。可参阅《灵枢·论疾诊尺篇》。
文献上,马莳、张景岳等皆偏于以寸关尺切脉之说释“尺肤诊法”,不很符合《内经》原意,而高氏的论述也未越出以上见地,倒是王冰注文较为妥切。
日本近年较重视“尺肤诊法”,国内医界还少注意研究。
【释评】
此论尺肤诊法,肝在左手中附上之外侧,察此部则可知肝病与否。以上王冰所释详尽中肯,于氏之论则为允当可从,唯高氏之说欠妥。
147【原文】
人有尺 ①脉 (1)数甚 (2),筋急而见……此所谓疹筋 (3)②,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素问·奇病论》)
【校勘】
(1)“脉”:《太素》无;《甲乙》作“肤”字,似是。
(2)“数甚”:《甲乙》作“缓甚”。
(3)“疹筋”:《甲乙》作“孤筋”。
【词解】
①尺:此指尺肤,《甲乙》文为是。
②疹筋:即病筋。疹,病也。
【提要】
论筋病诊尺之象。
【集注】
张介宾:筋者肝之合,阴气不足则肝失所养,故筋急而见……筋者,病在筋也。
杨上善:自尺内两中间,总信腹中……尺脉数,筋急见出者,此为筋。疹筋筋急腹急,此必金水乘肝,故色白黑即甚也。有本为尺瘦也。
丹波元坚:杨曰:尺△(按当“肤”字),数△(按当“筋”字)。
丹波元简:今也肝气内虚,虚则生寒,故筋急而见。其尺脉数甚者,盖尺里以候腹中,其人腹急,则尺脉见数,数亦为虚,以腹内气虚故也。气既寒而筋急,其色又见白黑,是为寒甚之证……又,《外台》云:痃癖,发即两筋弦急。陈氏《妇人良方》云:痃者,在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指,因气而成,如弦之状,名曰痃气也。慧琳《一切经音义》云:痃病,即腹中冷气病也。发即脉弦牵急,如似弓弦,故俗呼为痃气病也。据王氏注,此即疹筋也。
王冰:筋急,谓掌后尺中两筋急也。《脉要精微论》曰: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 《灵枢经》曰:热即筋缓,寒则筋急。腹急,谓侠脐竖筋俱急。以尺里候腹中,故见尺中筋急,则必腹中拘急矣。色见,谓见于面部也。夫相五色者,白为寒,黑为寒,故二色见,病弥甚也。
【释评】
据丹波元坚云,“尺脉数甚”应为“尺肤数筋”。诸如《甲乙》、王注等均以尺为“尺肤”,故丹波说可从。《脉要精微论》曰:“尺里以候腹中。”尺肤数条筋脉拘急,则为病筋之象,故腹中筋必急,此多因肝气之虚寒。
按:考尺肤诊法今不常用,而日本汉医却常施之,故此法今详于日而略于中,从丹波父子释文中即可窥其一斑。据生物全息规律原理,生物体中任一相对独立的单位都包含了其整体的全部信息,中医之面、目、舌、鼻、人迎脉、寸口脉、耳、掌、足、尺肤等部位均是相对独立的部分,都包含了人体的整体信息,因而整体的状况都会在其局部反映出来,故用以诊之以候人体生理及病理状况,实际是最早在世界上运用了“生物全息理论”的典范。故从尺肤候脏腑及其周身之象者,亦有其科学道理,故不容忽视。
闻 诊
148【原文】
入肝为臊臭。(《难经·四十九难》)
按:此论肝所主之气味。臊为木味,入通于肝,故凡诊得臊味者,皆肝之为病。臭,味也。
149【原文】
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素问·金匮真言论》)
按:此论筋病所诊之味。筋为肝主,以气相通,肝臭臊,故筋病亦闻臊臭也。集注、详释等皆见前第008条原文下。
150【原文】
肝为语。(《素问·宣明五气》)
肝主语。(《灵枢·九针论》)
按:此论肝所应之声音。肝其声为呼,其动为语,故曰肝主语。语,言语也。故临证见病人多语或语乱者,皆应肝病。集注、详释等均见前第024条原文下。
151【原文】
肝……其声呼。(《难经·三十四难》)
喜呼者肝也。(《难经·七十四难》)
按:此文义与上相类,当互参。呼声既为肝主,故临证见喜惊呼者,多属肝病。一云:呼为病理之声,语为生理之声,详思呼与语,自非相同,语有论说问答之义,呼多为叫呼之声。呼或语皆有生理和病理两殊,故不可片面理解。其集注、详释等均可详见前肝生理类027条。
解 梦
按:解梦学属西医学心理学及精神分析学的研究范畴。弗洛伊德所著《梦的解析》一书,则是世界上最早的解梦专著。然而最早对解梦进行专篇论述者,则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如《淫邪发梦》篇等皆是。但《内经》解梦偏重于诊病,而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的解梦则侧重在精神分析上。二者侧重虽有不同,但却有内在的密切联系。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较之《梦的解析》,《内经》的解梦学说必然是朴素的,甚至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主观猜测的成分,故在运用时当注意到这一点。
中国俗谓:“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这即朴素地揭示了梦的因源。现代精神分析学对梦的来源作了较为明确的解释,认为梦来源于人体大脑的潜意识或潜抑意识。其表现形式有直接和间接之分,替代形式也是梦境中常见的方式,因而在辨梦时,务必透过表面现象,抓住其内在(潜在)的本质。中医解梦,着重辨析病候。根据梦的表象,以找出与疾病本质相关的内在联系,从而帮助诊病察疾。可见,其与古代唯心主义的《周公解梦》说有着本质的区别,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52【原文】
黄帝曰:愿闻淫邪泮衍 ①奈何?岐伯曰:正邪 ②从外袭内 (1),而未有定舍,反 (2)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 (3),而与 (4)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灵枢·淫邪发梦》)
【校勘】
(1)“正邪从外袭内”:《病源》无“正”字,“袭”作“集”。
(2)“反”:《千金》《灵枢略》均作“及”。
(3)“与营卫俱行”:《太平御览》引无。
(4)“与”:《灵枢略》无。
【词解】
①泮衍:泮,音盼[pàn],散、解(融解,分散)。丹波元简曰:“泮,散也。《诗·邯风》迨冰未泮。”泮衍,即浸淫扩散之义。
②正邪:泛指能够刺激和干扰身心正常活动的各种因素,如七情、饮食、劳逸等。
【提要】
论发梦机制。
【集注】
张介宾:淫邪泮衍,言奇邪为梦,变幻无穷也。正邪者,非正风之谓,凡阴阳劳逸之感于外,声色嗜欲之动于内,但有干于身心者,皆谓之正邪,亦无非从外袭内者也。惟其变态恍惚,未有定舍,故内淫于脏,则与营卫魂魄,无所不乱,因令人随所感而为梦。
马元台:淫邪者,非另有其邪,即后燥湿寒暑风雨之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及淫于脏腑,即前篇大气入脏也。与营为阴气、卫为阳气者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多发为梦。
【释评】
梦出于脑,为“正邪”淫乱所致。正邪,即指能引起发梦的各种刺激因素(包括潜意识和潜抑意识),其中如七情、六淫、饮食、劳逸等等皆是。从文中可以看出,梦多发于卧不得安之时,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据现代梦的研究,发梦多在人处于快波睡眠时出现。快波睡眠较之慢波睡眠则不沉稳,故白天在脑中贮存的信息于此时最易活动,并反映在梦中。由斯可知,睡眠不沉(快波睡眠)的失眠状态,即是发梦的重要条件。因而在此类病人的治疗时,催眠安神则是一个良好途径。以上二家所注可资参考。
153【原文】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短虫 ①多则梦聚众,长虫 ①多则梦相击毁伤。(《素问·脉要精微论》)
【词解】
①短虫、长虫:泛指腹内之寄生虫。
【提要】
论辨梦大纲。
【集注】
王冰:阴为水,故梦涉水而恐惧也。《阴阳应象大论》曰:水为阴。阳为火,故梦大火而燔灼也。《阴阳应象大论》曰:火为阳。(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亦类交争之气象也。气上则梦上,故飞。气下则梦下,故堕。(甚饱则梦予)内有余故。(甚饥则梦取)内不足故……身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动则内不安,内不安则神躁扰,故梦是矣。
张介宾:以阴胜阳,故梦多阴象。以阳胜阴,故梦多阳象。
高士宗:阴阳俱盛则水火亢害,故梦杀毁伤。相杀,争战也;毁伤,俱败也。
【释评】
人之有疾,病邪可直接作用于神,不论人能自我感受到还是感受不到,这种作用都在每时每刻地刺激着神明之府。这些病理因素(信息)在人睡眠不沉(快波睡眠)时,常常通过梦的形式反映出来,而这种反映是有规律的,所以医生可以循着这种规律找出与其疾病有关的内在本质(病源),以利于临证正确地辨证。文中所谈辨梦之大纲是视人规范,运用时又当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并结合现代梦的研究与四诊广泛参照互校,切不可迷信解梦一法。
154【原文】
肝气盛则梦怒。(《灵枢·淫邪发梦》《素问·脉要精微论》)
按:此论肝气过盛之梦状。肝属木,在志为怒,怒依气行,故肝气过盛发梦则怒。集注、详释等均见“肝气证治”中第202条原文下。
155【原文】
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素问·方盛衰论》)
按:此论肝虚之梦象。《经》云:“肝气虚则恐。”又,胆附于肝,主乎决断,其属木,比类草木,故发梦如此。集注、释评等皆见第303条原文下,此不赘言。
156【原文】
厥气……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灵枢·淫邪发梦》)
按:此论厥(邪)气客肝发梦的一般现象。这是运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进行推测梦象的,肝属木,其为邪扰,故常梦见山林树木。但于临证是否如此,还需进一步验证。集注、释评等皆见“肝气证治”中原文201条下。
结 语
本类论述了肝的诸种诊法。其中包括脉诊、色诊、尺肤诊、闻诊、解梦五个部分。
脉诊中,主要论述了肝的平脉、病脉及死脉(真脏脉)。色诊中,论述了肝的正色、病色及死色(真脏色)。尺肤诊法部分,主要指出了肝在左手中附上外侧的诊察部位,并简要论述了尺诊应病大纲及其在诊法中的地位。在闻诊中,则简要叙述了肝的所主声、臭(味)。而解梦部分,主要阐发了中医对梦的解析,它与现代的精神分学说、医学心理学等,均有着内在联系,的确不失为中医诊病的另一重要途径,应当努力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
中医的大部分诊法,都是生物全息规律的古老运用,如脉诊、色诊、尺肤诊等皆是。故用现代生物全息论方法、现代信息论之方法等来研究中医诊法学说将有着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