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肿瘤登记工作指导手册(2016)
- 国家癌症中心
- 16798字
- 2020-08-28 06:43:02
第一章 概述
一、背景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最新估计,2012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1409万,中国为307万,约占21.8%;死亡820多万,中国为221万,约占27.0%。最新的2014年全球癌症报告估计,中国癌症发病数约占全球的22%,在18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癌症发病率位居68位,居中等偏上水平。从国际上看,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癌症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欧洲发达国家近10年癌症发病率缓慢上升;亚洲部分国家近10年癌症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我国2011年新发癌症病例估计达到337万,死亡超过211万。近20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肿瘤登记报告是一项按一定的组织系统经常性地搜集、储存、整理、统计分析和评价肿瘤发病、死亡及生存资料的统计机制。自2008年,原卫生部设立肿瘤登记项目,在全国31个省(区、市)逐步开展人群为基础的癌症发病、死亡和生存的信息收集工作。目前,肿瘤登记处数量逐年增加,数据质量也在逐步提高,肿瘤登记年报数据已逐渐成为制定癌症防治策略、开展癌症研究的重要基础信息。
二、意义
1.肿瘤登记数据可以为国家癌症控制规划提供最基本信息和依据,有助于我国癌症控制规划的合理制定和有效实施,促进我国癌症控制措施的科学评估与调整改进。
2.肿瘤登记获得提供的癌症流行特征和流行趋势数据,是肿瘤各学科研究的基础,癌症流行数据的科学应用可极大地提高我国和人类肿瘤病因研究水平和效率。
3.肿瘤登记数据是评估癌症诊治水平相关的重要统计指标,是癌症临床控制效果评价的主要手段。
4.肿瘤登记系统与国际接轨,将有助于我国癌症预防与控制工作和肿瘤科学研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进一步强化我国在国际上的交流与合作。
三、目标
建立健全符合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国家肿瘤登记报告系统,反映我国城乡居民肿瘤发病、死亡、生存状态,提供满足我国癌症防治需求的信息。
1.建立健全肿瘤登记系统,全面提高肿瘤登记的质量。
2.掌握我国癌症的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
3.掌握我国癌症负担情况和变化趋势。
四、我国肿瘤登记的历史
我国肿瘤登记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当时有2个农村(启东,1958年开展人群死亡登记;林县,1959年开始实施食管癌发病登记)和1个大城市(上海,1963年)开展了人群肿瘤登记工作。但在其后10年里,我国肿瘤登记的发展比较缓慢。
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覆盖全国96.7%地区的死亡回顾调查,一些城市和肿瘤高发县陆续建立肿瘤登记报告制度,但开展登记的市县屈指可数;80年代初WHO/IARC/IACR出版《五大洲癌症发病率》第Ⅳ卷时,我国只有上海和香港的资料被编辑入册。
1982年,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肿瘤防办)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组织编写《肿瘤登记报告手册》;并于1988年对手册进行了重新修订,定名为《中国恶性肿瘤登记试行规范》。
1988年10月24~26日,全国肿瘤防办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了全国第一届肿瘤登记学术会议,这次会议是我国首次以肿瘤发病、死亡登记报告为主要内容的学术会议。会议收到论文50余篇,交流了全国各地近年来肿瘤登记报告工作的成绩,提供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资料,为我国肿瘤登记报告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1989年9月全国肿瘤防办进行的“肿瘤登记报告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肿瘤登记处约有38个(其中城市17个,农村21个)。
1990年6月24~30日,在全国肿瘤防办主持下,经全国肿瘤防治研究领导组批准,在上海成立中国肿瘤登记协作组,吸收第一批成员单位共17个,并通过了“中国肿瘤登记协作组章程”,同时与WHO合作举办了肿瘤登记技术与方法学习班,请到了Muir、Parkin、Giles等为我国学员进行肿瘤登记专业技术培训。
1991年2月,全国肿瘤防办对协作组成员进行了工作进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大中城市肿瘤登记处11个,高发肿瘤地区县肿瘤登记处10个,登记覆盖人口约3500万。其中20世纪70年代建立8个,20世纪80年代建立8个,20世纪90年代建立1个。均有发病和死亡登记资料,部分登记处死亡资料早于发病资料,约60%的登记处配备了计算机。
1992年2月14~16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肿瘤登记协作组学术交流会”,收到大会论文30余篇,就“肿瘤登记资料在肿瘤防治研究中的应用、肿瘤登记方法和登记质量调查评价、肿瘤发病死亡情况描述或流行趋势分析等”进行了交流,并对《中国肿瘤登记暂行办法》进行了充分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次会议交流材料的业务水平较1988年10月郑州会议有显著提高,特别是肿瘤发病资料分析的材料比重增加。90年代出版的《五大洲癌症发病率》第Ⅴ卷和第Ⅵ卷中,增加了我国天津和江苏启东的资料。
为建立经常性的肿瘤登记制度,“八五”期间,全国肿瘤防办同原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组织了全国1/10人口死因抽样调查;“九五”期间,组织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武汉、哈尔滨等7个大城市和江苏启东、广西扶绥、河南林州、河北磁县、山东临朐、福建长乐、浙江嘉善等7个农村肿瘤高发现场开展了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及危险因素监测方法的研究,出版发行了《中国试点市、县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死亡》第一卷(1988-1992)和第二卷(1993-1997),分别收录了20世纪80年代的11个登记处和90年代12个登记处的恶性肿瘤发病、死亡资料。
2002年出版的第Ⅷ卷《五大洲癌症发病率》中,中国已有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启东、嘉善、长乐、磁县和香港、台湾10个登记处资料被纳入。
为贯彻落实原卫生部《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年)》,原卫生部疾控司委托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的参与指导下,对《中国恶性肿瘤登记试行规范》进行了重新的修订,并于2004年出版了《中国肿瘤登记工作指导手册》,用以指导和规范我国开展肿瘤登记工作,并通过逐级培训在全国加以推广,为促进我国肿瘤防治工作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经原卫生部批准,2002年成立了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并发文“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关于在全国开展中国肿瘤登记工作的函”(卫疾控慢非便函[2002]72号),决定在全国开展肿瘤登记工作。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在全国肿瘤登记领导组的领导下工作,聘请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有关专家组成技术指导组,在全国肿瘤防办内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全国肿瘤登记中心负责全国肿瘤登记工作的宏观管理,经常性、系统性地收集、储存、整理、统计和分析癌情资料,尤其是发病资料,进行质量监督,为国家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癌症防治策略、规划与计划,考核评估防治效果,指导防治研究提供依据;建立健全有关登记工作的技术规范和数据库;有计划开展登记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以及国内外登记工作的交流活动,提高登记工作的整体水平与质量。
2002年10月,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与IACR/IARC合作开展了全国肿瘤登记工作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共有20个开展了肿瘤登记工作,覆盖人口约7527万,全国48个肿瘤登记处中,70%收集和保存资料在10年以上,79%在80年代以后成立。
从2002年开始,为加强与全国各肿瘤登记处的联系,交流肿瘤登记工作经验,分别在辽宁沈阳、福建武夷山、北京、四川成都、湖北宜昌、广西南宁,每年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召开工作年会,总结本年度工作,部署下一年的工作计划与任务。并进行肿瘤登记技术与方法的培训工作,已经举办培训班10余个,培训肿瘤登记人员上千人次。
2003年9月,根据原卫生部疾控司发文“关于上报1998—2002年恶性肿瘤登记资料的函”(卫疾控慢非便函2003第103号)精神,全国32个登记处向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上报了1998~2002年肿瘤登记资料,其中30个登记处的资料被收录到2007年4月出版的《中国部分市县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死亡(1998—2002)》第3卷中,其中2000年登记地区覆盖人口4080万,占全国人口的3.28%。
2004年12月10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卫生信息学会肿瘤登记与监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国卫生信息学会肿瘤登记与监测专业委员会章程》,在60余名委员中,选举出第一届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常委35人。
2005年,有25个登记处向IARC/IACR提交了《五大洲癌症发病率》第Ⅸ卷1988~2002年肿瘤登记数据。但由于IARC/IACR执行了更严格的准入标准,我国仅有上海、广州、哈尔滨市南岗区、浙江嘉善县、广东中山市和香港等6个登记处数据被收录。
2006年3月,根据“2005年全国肿瘤登记工作年会”精神,原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下发《关于上报2003年恶性肿瘤登记资料的函》(卫疾控慢病便函[2006]35号),决定将肿瘤登记数据资料由每5年上报1次改为年报制,并由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全国有36个登记处提交了2003年肿瘤登记数据。刊登于《中国肿瘤》2007年第7、8期上的“中国部分市县2003年恶性肿瘤发病年度报告”和“死亡年度报告”中,收录了其中35个登记处资料,覆盖人口5603万,占2003年全国人口的4.34%。
2007年4月,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开始收集各登记处2004年肿瘤登记资料,在2008年10月出版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04年)》中,共整理和分析了全国20省(市、区)43县(市、区)上报的2004年登记辖区中居民的肿瘤发病和死亡资料,覆盖人口总数为7190万,占全国5.53%。其中,城市肿瘤登记处18个,覆盖人口5352.9万人;农村肿瘤登记处25个,覆盖人口1837.8万人。
2008年4月,根据原卫生部疾控局“关于上报2005年肿瘤登记资料的函”(卫疾控慢病便函[2008]40号)精神,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开始收集各登记处提交的2005年肿瘤登记资料,截止到2009年1月收到44个登记处提交的登记数据。
2008年10月9~10日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了“2008年度全国肿瘤登记工作暨学术年会”上,按照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的要求,对“肿瘤登记与监测专业委员会”进行了换届选举,经56名委员的民主投票,选出由25名成员组成的“第二届中国肿瘤登记与监测专业委员会常委会”。
2008年12月,财政部、原卫生部发文下达“公共卫生专项资料的通知”,为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疾病防治和农村卫生工作,将肿瘤随访登记列入中央补助地方转移支付项目,对登记点调研、人员培训、癌症发病、死亡和人口信息收集、数据整理给予补助。在现有基础上新增52个新点,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5市县,人口约1亿1千万,占2009年全国人口的7.9%。2009年度新增登记点54个,总数达到149个,覆盖人口达全国人口的10%。2010~2011年度共增加46个登记点,总数达到195个,覆盖人口1.8亿,超过全国人口的13%。2014年,全部登记点增加至308个,覆盖人口约3亿。目前,全国的肿瘤登记处覆盖及增长情况见图1-1、图1-2。
图1-1 2014年中国肿瘤登记点覆盖区域示意图
图1-2 中国肿瘤登记项目点增长情况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癌症登记协会(IACR)目前有中国会员23个,其中投票会员(Voting)13个,合作会员(Associate)7个,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作为团体会员加入了IACR,上海医科大学俞顺章教授为个人会员,上海市肿瘤研究所高玉堂教授为IACR的荣誉会员,高玉堂教授为IARC/IACR《五大洲癌症发病率》第Ⅵ卷的编委。
在法国里昂举办的IACR/IARC/WHO夏季肿瘤登记技术与方法培训班,我国北京、上海、江苏、河北、河南、黑龙江、辽宁、浙江等省市肿瘤登记处的近20人参加过培训。每年在全世界不同国家举办的“国际肿瘤登记协会年会”上,有来自中国肿瘤登记处的人员参加。
1990年6月24~30日,在上海举办的“National Symposium on Cancer Registration and its Techniques in PRC”上,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国际癌症登记协会(IACR)的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为国内肿瘤登记人员进行了培训。
1995年11月25~30日,全国肿瘤防办与WHO西太区合作,在北京举办“肿瘤登记技术与方法”培训班,IARC描述流行病学室主任作为主讲人,对国内肿瘤登记处40余人进行培训。
1999年9月5~10日,全国肿瘤防办与美国Emory大学和NCI合作,在北京举办了“中美肿瘤登记高级培训班”,国内外专家对来自我国肿瘤登记处的30名学员进行了肿瘤登记培训。
2001年10月25~11月5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专家及北美肿瘤登记协会主席一行来华考察中国肿瘤登记,分别考察了北京、杭州、嘉善、海宁、武汉、磁县等肿瘤登记处,参加了同期召开的“中国肿瘤登记研讨会”。
同时,IARC/WHO与全国肿瘤防办、原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之间达成理解备忘录。中方承诺:“向地方政府颁布关于肿瘤登记的政府命令/条文,以此确立医疗卫生人员向当地卫生部门提供所有肿瘤病例(包括个案资料)的责任。”“建立和资助一个肿瘤登记和监测部门,并作为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和卫生统计信息中心的一部分或合作伙伴。它的作用是提供全国肿瘤登记资料,协调各登记机构,制定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并进行培训、建立肿瘤发病、生存和死亡的数据库、帮助制定全国肿瘤防治计划和研究。”IARC/WHO准备在如下四个方面提供技术建议和支持:①对肿瘤登记处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数据管理/分析水平。每年可对1~2名条件和技术适当的人员提供参加该课程学习的机会。②培训使用ICD-O-3。③汉化CANREG-4(IARC)标准的中国肿瘤登记计算机软件及各肿瘤登记处均认可的标准数据集。④加强IARC/WHO与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和国家卫生计生委之间联系工作,加强中国肿瘤流行方式、趋势和结果等数据的合格性、有效性和应用性。
根据以上协议,2002年10月21~25日,请到了《国际疾病分类肿瘤学》(ICD-O-3)的编者在北京举办了“中国ICD-O高级培训班”,培训学员共25人。2002年5月全国肿瘤防办对IARC的肿瘤登记软件CANREG-4进行了汉化,并于2003年4月15~17日,在北京举办了“CanReg4培训班”,培训学员共25人。
2004年9月,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6届IACR年会,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21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围绕会议的主题“促进发展中国家肿瘤登记,提高世界肿瘤防治水平”以不同方式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在为期3天(9月14~16日)的会议中,30位专家就发展中国家的肿瘤登记、危险因素监测、肺癌、食管癌和胃癌的一级预防、头颈部肿瘤的流行病学、职业与癌、发展中国家的筛查策略、肝癌及预防等7个方面做了专题发言,130多篇稿件进行了壁报张贴。会议学术气氛始终热烈,与会各国代表充分交流了各自国家的肿瘤登记工作,探讨了今后肿瘤登记工作的发展方向。
2009年9月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和国际癌症登记协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国际肿瘤登记技术与流行病学培训班”,国内外37名学员参加,邀请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日本癌症中心及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授课。
自2008年,我国部分肿瘤登记专家参加一年一度的国际肿瘤登记年会,做主题发言、专题讨论及壁报展示。我国肿瘤登记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了解,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国际交流合作逐步加强。
六、我国肿瘤登记的特点
1.领导充分重视
从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到各省卫生计生委、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乃至各登记处所在的市/县卫生计生委、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当地医院有关领导,越来越认识到肿瘤登记的重要,因而,对肿瘤登记工作日益重视。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的慢性病防控行动计划中,肿瘤登记仍是现阶段的重点工作之一,并积极建立、健全与公安、统计、民政、社保等多部门的合作机制。全国肿瘤登记中心认为“建立我国肿瘤登记系统,反映我国城乡居民肿瘤发病、死亡与生存状态,建立全国代表性和地区代表性的登记网络,占全国人口10%的登记数据达到国家标准,50个登记处质量达国际标准,进入《五大洲癌症发病率》及GLOBOCAN”是我国肿瘤登记今后奋斗的目标,并非常重视肿瘤资料上报制度的建立、上报资料的质量与应用、人员的培训、工作的调研与督导等工作,每年定期召开工作总结会议,总结上一年度全国肿瘤登记工作开展的概况、经验与所存在的问题,并安排下一年度工作。各省卫生厅、省级肿瘤登记机构相继出台了各省的肿瘤登记随访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领导和业务机构,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积极开展肿瘤登记技术与方法的培训,并对肿瘤登记工作进行定期督查、考评。
2.机构逐步健全
2008年肿瘤登记工作得到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后,大多数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陆续成立了以省卫生厅、肿瘤医院(研究所)或疾控中心为行政和业务领导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省内肿瘤登记工作的开展,而各肿瘤登记点也成立了相应的行政和业务领导机构,逐步建立与健全了由市疾控中心、县(区)疾控中心与医院或肿瘤研究所、镇区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站构成的三级上报网络,建立与完善了市疾控中心、区疾控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医院的三级社区随访和综合干预体系。全国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卫生计生委为行政领导,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为技术主管,省、市、区/医疗机构与县疾控中心为具体执行单位的全国性肿瘤登记上报网络,有效地保证和推动了全国肿瘤登记工作的开展。
3.制度不断完善
自2002年原卫生部成立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以来,逐步建立、健全了肿瘤资料的登记、核对、上报与利用、肿瘤登记工作的督查与评估、肿瘤登记人员的培训等制度,逐步建立与完善了每年1月上报上年资料,每年6月15日前上报3年前年度资料(如2011年上报2008年资料),每5年上报5年资料给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和IARC/IACR《五大洲癌症发病率》的上报制度,并逐渐形成了每年出版年报、每5年出版恶性肿瘤报告的制度,为各省与各肿瘤登记处起了很好的示范与促进作用。因此,各省与各肿瘤登记处也相应制定与完善了规章制度。2015年初,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肿瘤登记管理办法》,要求全国所有医疗机构上报恶性肿瘤病例信息,并明确了相关机构的职责,为肿瘤登记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行政基础,我国肿瘤登记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4.培训不断加强,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领导的重视、机构的健全与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对肿瘤登记工作的不断督导与评估,全国肿瘤防办/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各省与各肿瘤登记处均非常重视肿瘤登记人员的培训。2010年全国肿瘤防办/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分别在重庆、太原、合肥和大连召开了全国肿瘤随访登记培训会,举办了肿瘤资料质量审核培训班。2011年在哈尔滨举行了全国肿瘤编码与登记软件培训班,而大多数省、市与各肿瘤登记点也均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登记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并要求项目培训覆盖率达100%,合格率大于95%。
5.肿瘤登记软件开发与应用
为提高肿瘤登记工作效率和登记质量,全国肿瘤登记中心、部分省市登记处编制了相应的肿瘤登记软件。1985年,河南省肿瘤医院/研究所最早在IBM-PC(XT)机上研制开发了“恶性肿瘤及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微机处理系统”,并于1987年由原卫生部卫生信息统计中心向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2002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汉化了IARC/IACR的CANREG-4登记软件,并在全国推广使用,同年,上海市肿瘤登记处开发了肿瘤报告计算机管理系统,而大连也本着“完善登记模式、减轻临床负担与提高报告率”的目的,开发和建设了大连市肿瘤登记系统,其后不断完善,广泛应用于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2003年9月,北京肿瘤登记处建成并使用了“北京市肿瘤监测信息系统”,2009年,又对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使之不仅省略了填报卡片的环节,并具备了资料自动核对、自动建模分析的功能。2006年底,广州市肿瘤登记处编制了“广州市肿瘤登记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同年底,南京市雨花台区开展了“肿瘤登记与肿瘤疾病负担评价系统建设研究”。南京市雨花区开发的系统利用与附属于现有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将肿瘤登记与社区卫生服务日常工作相结合,既便于肿瘤登记的开展,又进一步丰富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内涵,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层次,是一项可贵的探索。此外,江苏省及省内各登记处、深圳市肿瘤登记处也自行开发了肿瘤登记系统。但是,各自开发登记软件的做法存在一定问题,如各地开发的登记软件各有特色,数据合并有一定困难,不利全国推广,且各自开发和维护浪费资源。因而,在2011年福州全国肿瘤登记工作会议上,天津王庆生教授就推出了其与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合作编制的“中国肿瘤登记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希望能统一全国肿瘤登记管理与分析系统,并在全国推广使用。广东中山市则提出了肿瘤登记自动化的概念,希望通过软件实现肿瘤资料收集、整理、核对、编码与统计分析的全自动化。目前,中山市已基本实现了肿瘤登记资料收集自动化。
6.资料利用备受重视
肿瘤登记的目的是分析研究所登记资料,找出其流行规律,为肿瘤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001年全国肿瘤防办编撰了第一本利用肿瘤登记资料的书—《中国试点市、县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死亡(1988—1992)》,随后陆续出版了《中国试点市、县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死亡(1993—1997)》、《中国试点市、县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死亡(1998—2002)》、《中国肿瘤登记指导手册》与《中国癌症发病与死亡2003—2007》,2008年开始撰写并出版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并对部分开展时间较长肿瘤登记点的2002~2005年生存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上海、天津与江苏启东市1992~2000年部分肿瘤生存资料被IARC SurvCan所收录,而各省也开始积极对所登记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撰写论文、年报与专著,如哈尔滨南岗区出版了《哈尔滨南岗区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研究(1992—2007)》,上海市从2005年开始编印了3本年报,2007年出版了《上海市区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和生存率(1973—2000)》,2009年印制了《肿瘤命名与编码》手册供国内登记处参考,甘肃省2010年出版了《2009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年报》,中山市于2000年编写了第一份年报,2005年开始连续出版了5本年报。至今为止,上海、北京、江苏启东、河南林州、河北磁县和广东中山等地对所登记资料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研究。
7.登记方式悄然改变
随着经济、科技和信息的发展,医院信息化的快速推进,医院分配体制的改变,医务人员工作负荷的增加和传统观念的改变,尤其是肿瘤登记软件的出现,肿瘤登记的方式与方法悄然改变,被动登记逐渐减少,主动登记渐受重视,自动登记初现雏形。传统的被动登记方法逐渐演变成现代被动登记方法,如广州、深圳采取了网络直报系统,而传统的主动登记方法也渐被现代主动登记方法所取代,如北京、大连等地直接从电子病历首页下载和拷贝肿瘤患者资料。广东中山市早就经历了从被动登记到主动登记的转变,探索与研究登记自动化,并初步实现了肿瘤资料收集的自动化。
8.经费多渠道支持
以前各肿瘤登记处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途经:①自筹;②当地政府支持;③所在单位解决。具体资金来源可能是其中一种或多种。2008年12月,为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疾病防治和农村卫生工作,财政部和原卫生部联合发文将肿瘤随访登记列入中央补助地方转移支付项目,肿瘤登记开始有固定专项资金的支持,而部分省份因而也开始配套资金支持。
七、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及其肿瘤监测项目介绍
美国是肿瘤登记开展较好的国家,其许多肿瘤登记处资料质量较高,是《五大洲癌症发病率》收录登记处资料最多的国家。此外,美国对所登记资料进行了充分利用,撰写了许多报告、论文与专著,并与许多国内外机构进行了合作研究,为世界肿瘤登记工作的开展树立了榜样。虽然美国NCI、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和北美中心癌症登记处协会(NAACCR)等机构均参与了肿瘤登记,但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肿瘤监测(SEER)项目更具有代表性。因此,为做好中国肿瘤登记工作提供借鉴,以下将对美国NCI及其SEER项目进行初步介绍。
1.美国NCI概况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的27个机构之一,位于NIH内。而美国NIH是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的直属机构。美国NCI是美国国会根据其国家癌症法于1937年创立的,是联邦政府的主要癌症研究和培训机构,其最初职责是:执行和促进癌症研究;审批癌症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等研究项目的资助申请;收集、分析和传播国内外癌症研究结果;进行癌症诊断和治疗的教育和培训。1971年美国国家癌症法扩大和加强了NCI的职责,包括负责协调美国国家癌症项目。同时,扩展了其国际活动,如支持合格外国侨民的癌症研究、支持与外国的合作研究,以及对美国科学家和在美国的外国科学家的培训。目前的美国公共卫生服务法又扩展了其信息传播活动,为癌症患者及大众提供癌症信息,以帮助个人降低癌症危险,认识并正确使用早期癌症检测技术,对抗癌症,延长癌症患者生存时间。公共卫生服务法案还使NCI不断扩展其职责,以为医生和大众提供最新的癌症治疗信息,发现可为癌症患者带来益处的临床试验。目前,美国NCI的主要职责是协调美国国家癌症项目,执行和支持癌症研究,训练医生和科学家,传播有关癌症发现、诊断、治疗、预防、控制、姑息治疗和生存等的信息。
2010年美国NCI获得的财政拨款有51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资金用于资助美国及约60个国家的大学、医学院、癌症中心、研究实验室的合同与基金(Grant and Contract)。为完成其职责,NCI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网络,并建立了由支持机制、机构和网络构成的基础设施,将科学家、设备、资源和信息链接起来,为癌症基础、临床和转化等各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由于美国NCI科学家和研究者的努力,美国取得了抗癌的实际进展,美国癌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十多年来一直下降。
2.NCI的SEER项目简介
SEER是Surveillance(监测)、Epidemiology(流行病学)和End Results(结果)的简称,是一个战略性分布于美国、以人群为基础癌症登记处的协调系统,是美国NCI最重要的数据收集和传播活动之一,是美国唯一以人群为基础的、综合性的包括分期和生存资料的癌症信息来源。该项目由美国NCI癌症控制和人类科学分部监测研究项目的癌症统计分支机构负责,其目的是维持高质量、以人群为基础的癌症报告系统,并利用此系统常规收集癌症患者人口学、原发部位、形态学、分期、肿瘤标志物、首次治疗和随访等资料,提供及时、准确和连续的癌症资料,监测癌症趋势。该项目除了可提供美国抗癌进展的信息,其数据和数据分析工具还为研究者提供了深入研究癌症趋势的机会,充当了研究癌症及其服务的平台。SEER对科学、政策和实践的影响,反映了所收集数据的质量及数据使用者的水平。
SEER项目开始于1973年,当时仅有9个地区的登记处参加,之后逐渐增加。由于加入SEER项目的时间不同,在统计分析时常根据其加入的时间进行分组,通常分成5组(SEER 9、11、13、17和18)。目前,美国共有18个地区的登记处加入,包括10个州登记处(康涅狄格、佐治亚、加州城市和农村地区、夏威夷、爱荷华、肯塔基、路易斯安那、新泽西、新墨西哥和犹他州)、5个大都市地区(metropolitan areas)登记处(亚特兰大和佐治亚农村地区;旧金山-奥美拉唑兰和圣何塞-蒙特雷,洛杉矶,西雅图-普吉湾,底特律)和3个美国本地人登记处(阿拉斯加本地人、亚利桑那印第安人和切诺基族国家试点)。这些登记处是全球最准确、最完整的以人口为基础的癌症登记处,收集美国18个地区约28%人口的癌症数据,广泛覆盖了美国不同人群,其中包括26%的非裔美国人、41%的西班牙人、43%的美国印第安和阿拉斯加本地人、54%的亚裔人和71%的夏威夷/太平洋岛人。登记处入选SEER项目的条件是:具有运行和维持高质量以人群为基础癌症报告系统的能力,所覆盖人群具有流行病学意义。就贫穷和教育程度而言,SEER覆盖人口和全美人口是具有可比性的,但在某种程度上SEER的城市人口和国外出生人口比例较高。
SEER项目的具体目标是:完整、准确收集登记地区人群的癌症资料;不断进行质量控制以保证所收集资料的质量;定期报告登记地区人群的癌症负担;发现不同地区和具有不同人口、社会特征人群癌症发病的不同;描述癌症发病、死亡、分期、治疗和生存等时间变化;监测医源性癌症的发生;和其他机构,如美国CDC、美国癌症学会(ACS)和NAACCR等进行癌症监测的合作;进行癌症预防、控制和登记处运作等方面的研究;为一般研究团体提供研究资源;为癌症登记处提供培训资料和资源。
3.SEER资料的收集和应用过程
SEER的肿瘤资料主要经过四个过程:原始数据收集(primary data collection)、数据核对(data consolidation)、数据编辑(data compilation)、资料分析和发布(data dissemination and analysis)。肿瘤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医院、临床医生、病理医生和其他地方,中心登记处从上述地方收集癌症患者的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美国人口统计局,而死亡资料来源于美国CDC的国家健康统计中心(NCHS)。数据核对有三种方式:一是登记处人员对医院、医生、患者及其家庭进行主动随访,核对癌症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与病理、分期和治疗等临床信息;二是通过和美国各州的死亡记录、美国国家死亡指数(NDI)、美国社会安全管理局(SSA)和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中心(CMS)的数据链接,进行被动随访,以获取癌症患者的生存状况和额外资料;三是对癌症患者的种族/民族进行识别。去除所有个人识别信息如姓名、社会保险号码、地址和出生日期后,登记处将癌症患者的数据定期(至少每年)传送到SEER,SEER将其和其他数据合并,并储存在SEER的中心数据库。数据编辑主要是登记处或国家癌症方案对所收集与核对后的数据进行编辑,包括与CMS记录、NCHS的死亡资料与美国人口普查局资料的合并,以及提高数据质量。数据分析和发布是统计分析数据,发布报告与新闻,出版出版物,并通过概况、报告、数据库、分析软件和网站(http://www.seer.cancer.gov),将数据传播给研究者和一般大众,进行研究和使用。
4.SEER数据质量的提高(quality improvement)
SEER项目数据的质量被看成是世界癌症登记处的质量标准,每个登记处都有责任达到明确的SEER质量标准。其具体要求是:①只有死亡报告的患者(DCO)数比例小于1.5%;②死亡原因未知的患者数比例小于2.5%;③原发部位未知或描述不清的患者数小于2.5%;④病理类型未具体说明的患者数小于2.5%;⑤肿瘤部位未知在何侧的患者数小于6.0%;⑥组织学分期未知的患者数小于10.0%;⑦SEER估计完整性大于等于98%;⑧截至2009年2月,百分比完整性大于等于95%;⑨1年报告延迟率小于2.5%;⑩随访率不低于80%。上述质量标准高于《五大洲癌症发病率》第Ⅸ卷的标准。
为达到以上质量标准,SEER有专门的团队负责保证数据的质量。其团队由NCI的工作人员、登记处工作人员和外部承包商组成,并致力于:开发质量测量和评价工具,监测和评价数据质量,评估癌症登记人员编码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标准化医疗编码与登记人员所做的摘要,教育和培训癌症登记人员,提供数据库和编码规则的描述文件。
SEER的数据质量提高是以目的为本、协议驱动、结果为中心和不断演进的过程,并自1973年开始,提高和保证数据质量即是SEER项目的主要部分。SEER主要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数据评价来达到目的,去中心化和循环化是SEER所采取的两个主要措施。去中心化即除NCI人员参与外,中心登记处及合同外的质量控制人员也参与质控过程;循环化,即从基础质量控制(包括确定研究目的,制定研究计划和协议,执行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开始,进展到质量提高(包括发现可提高数据质量的地方,评价可提高数据质量的选择,进行质量改善和结果报告)。标准操作程序、编码手册、数据编辑、研究、数据质量概况(DQP)、教育和培训等是SEER提高数据质量的主要工具。研究包括病例查找、可靠性、再摘录和新方法的研究,主要在偶数年进行。病例查找研究是中心登记处在SEER的指导下,上门审查其他登记处的资料,审查其癌症病例被发现并纳入数据库的完整性与及时性;可靠性研究是基于网络的研究,是提高数据质量的重要部分,旨在测试中心和医院登记处人员的技术,测试其应用编码及其规则的一致性;再摘录研究是对医院记录和整理后中心登记处的记录进行比较;SEER质量提高团队正在开发一个新的提高数据质量的方法,以评价中心登记处资料整理的质量,发现可以提高数据质量的地方。DQP是SEER的另一个质量控制工具,是SEER对登记处数据达到质量标准的程度所做的评价。奇数年SEER和NCRA的年会合作,在登记处进行有关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注重于质量控制研究时所发现的问题,及数据收集程序的改变。SEER开发了一套广泛的现场数据编辑方法,以预防和改正数据错误。和CDC、美国国家癌症登记方案和ASC等国家机构合作,采用共同的标准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报告,保证了数据的质量。此外,在SEER网站可获得有关自我教育的模块和出版物,如《多发和组织学编码规则的修改》。
5.SEER数据库
可获得的SEER数据库有:SEER 1973~2009年数据、标准人口数据、美国人口数据、美国死亡数据、县特性数据、SEER链接数据库和特殊SEER*STAT数据集。SEER 1973~2009年数据是2011年11月公布的数据,包括SEER分组(SEER 9、13和18)的发病、死亡和生存数据。标准人口数据库有美国、世界、加拿大和欧洲标准人口,美国标准人口有1940、1950、1960、1970、1980、1990和2000年的标准人口,2000年美国标准人口从2004年11月起开始应用。不同年龄的癌症发病率,如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相对稳定和主要影响青年人的癌症,进行生存分析时,采用不同的标准人口。美国人口数据最新更新日期为2011年1月,可获得美国1969~2009年每年各县各年龄组的数据。美国死亡数据来自美国NCHS,包括所有死因,SEER仅可使用其部分资料。目前可获得的美国死亡数据是1969~2009年期间的数据,可对美国白人、黑人及其他(包括美国印第安人、阿拉斯加本地人以及亚太平洋岛民)3个类别种族的死亡数据进行区分。县特征数据库最新更新日期为2012年4月16日,最常用于创建县特征数据目录,如按不同县特征计算癌症的发病和死亡率。SEER链接的数据库有Medicare数据库、医疗保险健康状况调查(medicare health outcomes survey,MHOS)数据库和美国死亡纵向研究(NLMS)数据库。Medicare数据库可提供老年癌症患者的详细信息,MHOS可提供参与医疗保险优势组织(medicare advantage organization,MAO)生存质量(HRQOL)的信息,NLMS数据库可用以研究癌症发病、生存的社会经济学和人口学特征。SEER还开发了特殊的SEER*Stat数据库以支持特别研究,如亚太平洋岛民数据库和基于发病的死亡库。
6.SEER软件
为了便于分析研究肿瘤数据,SEER开发了一系列软件,包括SEER*Stat、SEER*Prep、HD*Calc和分析软件。SEER*Stat7.0.9是2012年4月12日发布的最新版本,可以进行频数和率(频数及其分布、粗率、趋势、年龄标化率、死亡率和显著性检验)、生存分析(可以进行观察、相对、原因别和条件生存率的计算)、有限时间患病率、多原发标化发病比和患者目录(浏览个人数据)等统计分析。SEER*Prep 2.4.5是2011年2月7日发布的最新版本,其作用是将ASCII文本数据文件转换成SEER*Stat数据库格式,创建SEER*Stat数据字典,以便用SEER*Stat软件进行统计分析。HD*Calc是SEER*Stat的扩展,其最新版本是2012年4月24日发布的HD*Calc1.2.1,其作用是可在HD*Calc中输入SEER数据或其他以人群为基础的卫生数据,评价和监测卫生资源的不一致。HD*Calc最初应用于肿瘤研究,现可被应用到任何研究领域。SEER的分析软件有:CanSurv(用于以人群为基础的癌症生存分析)、ComPrev(用于计算患病数据)、DevCan(用于计算罹患或死于癌症的风险)、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用于趋势分析)、ProjPrev(用于从SEER*Stat数据中获取患病数据并应用于不同人群)和SEER*Stat Bridge(用于帮助用户从SEER*Stat中输入数据制作地图)。
此外,SEER还开发了数据管理系统(DMS),为癌症登记处数据输入、编辑、链接、整合和报告等提供支持,可被不同的SEER登记处使用。就系统维护和管理而言,该系统提高了肿瘤登记的成本效益,提高了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增加了登记处之间的知识与经验共享,降低了重复的劳动和工作。
7.SEER开展的研究活动
既往30多年,SEER在癌症治疗、筛查、预防、风险、遗传学、卫生资源不等、卫生政策和经济等领域开展了许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研究,做出了许多科学贡献,为癌症病因和控制等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方向。在监测(surveillance)方面SEER主要开展了食管和胃贲门腺癌、艾滋病相关癌症、美国移民癌症发病率和地理分布监测等标志性研究,在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方面主要开展了环境烟草烟雾和肺癌、黑人/白人癌症生存、遗传易感性、饮食和癌症、身体锻炼和癌症等标志性研究,在结果(end results)方面主要开展了服务模式、SEER-Medicare数据库、卫生政策、第二种癌等标志性研究。
目前SEER主要支持以下研究:癌症预防和控制,建立有助于流行病学和老年健康服务研究的数据库,包括快速反应监测研究、残留组织保存方案、SEER链接数据库和历史性标志性研究等。快速反应监测研究是一个特别研究项目,注重癌症预防和控制问题,可以使研究项目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残留组织保存(RTR)项目开始于2003年,保存了3个以人群登记为基础癌症登记处(爱荷华、夏威夷和洛杉矶)的生物标本,储存了超过600 000个来自不同地区、种族和民族癌症患者的样本。政府、院校和非牟利机构可申请获取样本进行生物标志物、病因和其他方面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和收集资料,SEER和一些数据库进行了链接,如和Medicare、MHOS和NLMS数据库链接。
8.研究报告
SEER的研究产生了许多报告,国内报告主要有:每年给国家的报告、美国癌症统计、癌症统计回顾、癌症概况和数字、癌症趋势进展报告。国际报告主要有:北美癌症、五大洲癌症等。癌症统计回顾是在线报告,包括每年最新的癌症发病、死亡、患病、罹患风险和生存统计资料,以表和图的方式反应癌症对美国人的影响,如2012年4月公布的SEER 1975~2009年癌症统计回顾。美国癌症统计由美国NCI、CDC和NAACCR合作完成,是最综合的有关美国癌症发病和死亡的联邦报告,可提供非常重要的不同州、人群、种族、民族和性别的癌症信息,其发病数据来自49个州、6个大都市地区和哥伦比亚地区的登记处,覆盖了99%的美国人口,而死亡数据来自所有的州和哥伦比亚地区,覆盖所有美国人口,其最新数据是2010年1月在美国CDC网站公布的1999~2007年美国癌症发病和死亡报告。
SEER还出版了许多专著和书目,如2008年出版的《美国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本地人癌症最新资料1999-2004》和2007年出版的《卫生资源不一致的选择性比较》等。此外,SEER的一些研究结果和内容被新闻媒体报道,如国家研究报告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起早期癌症死亡率持续下降,NIH研究发现美国器官移植接受者有罹患许多癌症的风险等。
SEER的数据和研究结果通过报告、专著、小册子、新闻报道和网站等方式进行传播,研究人员、临床医师、癌症登记人员、公共卫生官员、立法者、政策制定者、社区团体和公众可通过上述方式获得与应用SEER的数据。
总而言之,SEER非常重视所收集数据的质量及应用,不但所收集数据的质量较高,内容广泛和丰富,其资料尚可被相关机构与人员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并与许多机构积极合作,进行深入的相关研究,这为我国肿瘤登记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榜样。
八、存在的问题
虽然至今为止,中国肿瘤登记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距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努力解决。概括而言,主要问题如下:
1.登记质量有待提高
就2014年上报资料而言,全国共219个肿瘤登记处上报了资料,仅177个登记处(80.8%)上报资料的质量符合收录标准,被《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14》收录,部分登记处发病资料病理学诊断比例(MV%)过高或过低,大部分登记处只有死亡医学证明(DCO)病例比例偏低,一些登记处死亡发病比(M/I)不合理(过高或过低),存在明显的死亡或发病漏报,个别诊断部位不明的比例(O&U)过高,而一些登记处的资料经常出现年龄/部位/组织学、部位/组织学、诊断依据/组织学等一致性错误和ICD编码错误。
2.各部门协调机制欠完善
虽然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肿瘤防办/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已经充分认识到肿瘤登记涉及多个部门,如统计、公安、生命统计、民政和社保等,需要这些部门的积极配合,也开始着手建立、健全与这些部门的合作机制,但目前与这些部门之间仍然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阻碍了肿瘤登记的发展。
3.专业登记人员不固定
由于肿瘤登记工作较繁琐、枯燥,收入偏低,部分领导对该项工作欠重视,多数肿瘤登记人员兼管其他工作,结果登记人员变动频繁,部分省、市、县或镇的登记人员在年内大部甚至全部变换,而新接手的人员又面临着工作交接不好、培训不够、未经培训与思想波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肿瘤登记的开展。事实表明,能够长期坚守肿瘤登记岗位的同志,多数经验丰富,成绩突出,起着很好的表率作用。
4.培训有待加强
由于肿瘤登记快速发展、肿瘤登记队伍相对不稳,因而肿瘤登记人员的定期培训倍显重要。但现实是一些新开展肿瘤登记的地区对肿瘤登记缺乏了解,不熟悉工作流程和方法,一些登记人员甚至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仅凭指导手册开展工作,而同时全国存在师资人员不足、培训方法有待改善、培训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5.缺乏有效奖惩机制
任何工作都需要肯定与赞扬,假如努力与不努力的结果一样,那么绝大多数的人不再会努力。至今为止,一些单位缺乏有效的奖惩制度,严重影响了肿瘤登记的发展,而一些地方尚存在奖罚不公的现象。
6.领导重视程度需加强
部分领导仍然不够重视肿瘤登记,甚少过问肿瘤登记,或者碰到问题时,经常采取推脱或不了了之的态度,而一旦上级领导重视时,又常常要求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结果严重挫伤了肿瘤登记人员的积极性。
7.登记资料利用不够
国内目前仅有个别的省份出版了年报,仅少数登记处对登记数据做过系统分析,很少利用登记资料对现有的肿瘤防治项目开展评价研究,多数登记处较少对所登记资料进行分析利用。
8.肿瘤登记点分布仍不均衡
2008年开展全国肿瘤登记项目以来,登记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目前上报登记数据的登记处已经超过400个,覆盖人口超过全国人口的20%,但肿瘤登记点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和广东等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和宁夏等省、自治区的肿瘤登记点还较少。此外,老肿瘤登记点多建立在肿瘤高发现场,如河南林县、河北磁县与涉县、山西阳城县和四川盐亭县等是食管癌高发区,广东省广州、四会与中山是鼻咽癌高发区,而这些登记点的癌谱与非高发区的癌谱存在较大差异,多样性不够,虽然项目新增登记点要求非高发地区,但是否具有全国代表性还有待评估。
9.政策保障不足
许多国家如美国、英国、挪威、澳大利亚和韩国的肿瘤登记都有专门的法律保障,而我国以前是自愿上报,2015年初刚刚发布的“肿瘤登记管理办法”虽然对各部门的职能进行了明确规定,但目前尚有一些省份没有在本省内传达、布置,肿瘤登记的制度化尚需时日。
九、展望
我国肿瘤登记工作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近10年来,在卫生计生委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广大肿瘤登记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肿瘤登记处的数量不断增多,登记覆盖人群日益扩大,登记资料质量不断提高。每年发布的肿瘤登记年报为掌握我国城乡、不同类型地区居民恶性肿瘤负担的地区与人群分布特征,为及时有效地制定肿瘤防治策略提供依据,并为建立健全肿瘤登记系统及研究重点疾病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奠定基础。
尽管如此,由于社会与经济因素的影响,肿瘤登记工作还存在某些不足:①数量不足:我国有31个省(区、市)均开展了肿瘤登记工作,覆盖人口达到全国人口26%,但仍有部分省份登记点不多,全国代表性尚待评价。②分布不均:肿瘤登记处多数分布在东中部或肿瘤高发区;大部分省(区、市)肿瘤登记资料不能代表该省总体水平,尤其是西部地区。③缺乏必备及稳定的经费等支撑条件。这些对分析我国人口变动与居民健康发展趋势、卫生事业发展方向、模式、策略及重大疾病防治措施的制定,乃至全球癌症控制战略的制定造成极大困难。因此,以国际标准全面推进我国肿瘤登记系统的发展,提高肿瘤登记工作质量势在必行。
(陈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