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冠脉造影的技术要领

1.动脉穿刺
(1)桡动脉穿刺:
穿刺点选在腕横纹以上3~5cm(或桡骨小头2cm以上)处,此处骨性平台较为平坦易于止血,桡动脉较浅易于触及,穿刺成功的关键是左手指尖触摸桡动脉位置,穿刺针尽量靠近左手示指,进针时减少左手压力,缓慢进针以利于观察回血。目前桡动脉穿刺针有两种,一种是无套管的钢针,另一种是带套管的钢针。无套管针相对较硬,穿刺时不容易因皮肤阻力而改变进针路径,适合于初学者,缺点是回血不明确,通常是滴血,与其配套的导丝较硬,容易导致血管痉挛。套管针因为其钢针内芯较细,相对较软,穿过皮肤后往往易导致方向改变,所以此时要重新确定穿刺方向,当看到针芯有回血时还要继续进针2~3mm保证套管在血管内,所以易穿透血管壁,优点是回血明确,通常是喷血,配套导丝为带护套亲水涂层导丝,相对较软,可减少对血管的刺激。
验证导丝是否在真腔的特别技巧:当使用套管针穿刺时,撤出针芯后如果送入导丝有轻微阻力,此时可沿导丝将套管推入,再撤出导丝,如果喷血则证明导丝在真腔,可以继续送入导丝,但是不宜太多,因为阻力可能为桡动脉迂曲所致,送入相当于鞘管长度一半以上即可,在透视下送入超滑导丝及造影导管后可继续推进鞘管。
(2)肱动脉穿刺:
穿刺部位要选择在有骨性平台的肱动脉下端,可用范围约2cm,穿刺针与桡动脉穿刺针相同,不同的是尽量不要穿透血管壁。此处不是常规穿刺点。
(3)股动脉穿刺:
操作要点:让患者穿刺侧的腿尽量放松外展,左手示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指尖平齐,寻找股动脉,并找到股骨头的骨性平台,中指在骨性平台的中心,选择穿刺点在股动脉波动沿线上示指下缘下方1cm处,进针角度30°~45°,首先用针尖左右摆动将皮下稍微松解,确定进针方向,进针时不要调整方向,如未穿刺到股动脉,撤回到皮下再次穿刺。穿刺针喷血后停止进针,用左手固定穿刺针,送入导丝,导丝通过针尖以后逐渐放松穿刺针,送入足够长以后撤出穿刺针。
2.冠脉造影常用的投照角度
调整导管入冠脉口时尽量使用后前位(PA),因为此时放射剂量最低。左冠脉造影常规投照角度为左足位(蜘蛛位LAO45°~50°,CAU20°~30°),右足位(肝位RAO30°,CAU20°~30°),右头位(RAO30°-CRA20°~30°),左头位(LAO20°~30°,CRA20°~30°)。右冠脉造影常用投照角度为 LAO45°,CRA20°~30°,RAO30°。冠脉在不同角度下的投影示意图见表4-2。
表4-2 左冠脉在不同投照角度下的投影示意图
投照角度与观察部位的对应关系:
(1)左冠状动脉(LCA)
RAO30° +CAU20°:观察左前降支(LAD)、右回旋支(LCX)起始部位病变及 LCX 体部、钝缘支(OM)开口和体部病变。
RAO30° +CRA20°:观察LAD中段、远端病变。
AP+CAU20°:观察左主干(LM)、LAD、LCX开口、近端病变,LCX体部、 OM开口病变。
AP+CRA20°:观察LAD、LCX 近、中段病变。
LAO45°+ CRA20°:观察LAD中远段病变、对角支开口病变。
LAO45°+CAU20°:观察LM、LAD、LCX开口病变。
(2)右冠状动脉(RCA)
LAO45°:观察RCA开口至中段病变。
AP+CRA20°:观察左室后支(LPA)及后降支(PDA)与后三叉病变,有时心脏发生顺钟向转位或者分叉较早,要用到左头位。
RAO30:观察RCA中段病变。
3.造影导管选择与操控方法
经股动脉入路通常使用JL4.0及JR4.0,可以完成造影,而右桡动脉入路时左侧造影导管通常要小半号,左桡动脉入路时导管的选择与股动脉相同。
左冠导管的操作:一般情况在操作导管入冠脉口时选择正位(PA位),因为此投照角度放射线剂量最低。在正位时可以看到左冠导管放至窦底时一般指向左侧,此时需要逆时针旋转导管,右手捏住导管尾端旋转,左手捏住导管靠近穿刺鞘处,控制导管的进出,需要左右手的配合,左手控制导管进出的幅度大概1cm,视具体位置可以增加,频率要根据导管的阻力调整,阻力大时频率要快,右手旋转的速度一定要慢,当导管头端出现一个跳跃动作之后与心脏搏动同步,这是导管进入冠脉口的标志。
右冠导管的操作:一般采用左前斜45°(LAO45°),左右手的配合与操作左冠导管相同,需要注意的是要边撤边顺时针旋转,导管的体外部分旋转的程度与导管头端保持一致,当导管头端已经别在左窦边缘,导管发生变形的时候不要再使劲旋转导管的尾部,此时要反方向旋转导管卸掉过多的扭力,左手回撤一点导管,当导管平面与照射方向没有夹角时,也就是导管头端指向右窦,左手迅速送入导管至右窦底部,然后继续顺时针旋转,边转边撤,左手要灵活的送/撤导管以达到传递扭力的目的。当导管进入右冠脉口时也可以看到导管跳跃后与心跳同步的现象。
特殊形状导管的操作:如何使用AL导管?当冠脉开口较高时,使用JL或JR导管不易进入冠脉口,可换用AL导管,这种导管有两种使用方法:一种是头端朝下寻找冠脉开口,此时导管的“U”形弯在窦的上部,也被称为“上位法”;另外一种是导管头端朝上寻找冠脉开口,此时导管的“U”形弯在窦的下部,也被称为“下位法”。如果冠脉口在比较高的位置甚至有可能在窦外,应该采取“下位法”,如果冠脉开口于相对正常位置时,采用“上位法”比较容易操作,也是使用最多的方法。“上位法”通常要借助造影导丝使其“U”形弯减少以利于导管的操控。“下位法”必须使导丝离开“U”形弯,当到达冠脉口时轻轻撤导管以改善同轴性。操控此类导管时,左右手的操作与前面相同,撤出导管时必须先送导管然后旋转出冠脉口再撤出。右冠脉起源于左冠窦的处理方法:如果在右冠窦常规位置未找到右冠,首先想到是否起源异常,分别在右窦底及左窦底非选择性注入造影剂,寻找右冠开口,如果起源于左窦,应选择比适合该病人左冠导管小半号的导管,比如该患者适合JL4.0导管,应选择JL3.5导管,先找到左冠口,再顺时针旋转,当两个开口较近时,只需旋转一点即可,如果距离左冠口较远一般采取“倒勾法”,即使JL3.5导管成“U”形弯,操控如前面所说的“下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