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鼻咽癌18F-FDG PET/CT显像临床应用指南

一、概述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鼻咽部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本病可发生于世界各地,但以我国南方各省(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福建、台湾、海南等)发病率最高,具有明显的地域聚集性、种族易感性和家族倾向性。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2~3倍,30~59岁为高发年龄组。鼻咽癌的病因与遗传因素、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及环境因素等有关。鼻咽癌95%以上是鳞癌,少数是腺癌、囊腺癌、黏液表皮样癌或恶性混合瘤。鳞癌中85%以上是低分化癌,不足10%是高分化癌,5%左右是未分化癌。最常发生于鼻咽顶部,其次是外侧壁和咽隐窝,发生于前壁最少,也可见到原发肿瘤病灶在两个部位(如顶部和侧壁)同时出现。
鼻咽癌早期可出现回吸涕带血,鼻出血。随着肿瘤不断增大可引起一侧或两侧鼻塞,如果肿瘤阻塞或压迫咽鼓管口可出现耳鸣、耳闷塞、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肿瘤破坏颅底骨质,累及三叉神经,进入颅内侵犯颅神经可引起头痛及颅神经症状。临床上约有40%鼻咽癌患者以颈部包块为首发症状,60%~80%患者初诊时即可触及颈部包块。转移灶一般位于上颈自乳突下至锁骨上区,常以胸锁乳突肌为中心分布。晚期患者可有腋下、纵隔或腹膜后,甚至腹股沟等淋巴结转移。鼻咽癌多在放疗后1~2年出现血行远处转移,其中骨、肺、肝转移最常见,脑转移较少。
鼻咽癌的诊断,后鼻镜检查可见相应部位小结节状或肉芽肿样隆起,表面粗糙不平,易出血;有时表现为黏膜下隆起,表面光滑。EB病毒血清学检查可作为鼻咽癌诊断的辅助指标;电子纤维鼻咽镜或纤维鼻咽镜或鼻内镜检查有利于发现早期微小病灶。CT、MRI可发现鼻咽部肿块并向深部浸润,颈部淋巴结肿大,颅底骨质破坏或颅内侵犯。 18F-FDG PET/CT主要用于鼻咽癌的分期、监测复发及转移、不明原发灶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原发灶诊断、疗效评估及原发灶的诊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