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尿酸血症(第2版)
- 何青 刘德平
- 10525字
- 2020-08-28 09:44:53
第一节 降低血尿酸水平的药物
治疗痛风的药物最早的是13世纪发现的秋水仙碱,1950年又有了促尿排泄药物丙磺舒,到了1960年才有了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别嘌醇,以及1967年出现的促尿酸排泄药物苯溴马隆。直到2004年才出现新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非布司他(febuxostat)。目前,用于抗高尿酸血症的药物主要有3大类: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尿酸盐阴离子转运蛋白1(URAT1)抑制剂和尿酸氧化酶。
降低尿酸水平的药物有两类,一种是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丙磺舒、磺吡酮;一种是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如别嘌醇。降尿酸药物主要用于高尿酸血症的治疗。临床上一般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其肾功能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降尿酸药物。在选择降尿酸药的时候,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①肾功能正常或轻度损害者,及尿酸排出减少或正常时,可用排尿酸药;②中度以上肾功能受损者,或尿酸排出过多时,用排尿酸药会造成尿酸盐结石,加重肾损害,故应选用抑制尿酸生成药物。
在决定进行降尿酸治疗后,必须注意一个用药基本原则,即无论是选择排尿酸药物还是抑制血尿酸生成的药物,起始用药剂量都应采用小剂量,然后逐渐递增。因为,如果使用大剂量排尿酸药物,可能使大量尿酸盐沉积在肾小管及间质,引起急性尿酸性肾病;相应地,如果使用大剂量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可使血尿酸水平急剧下降,对有痛风急性发作的患者,血尿酸下降过快会使关节或组织内痛风石表面溶解,尿酸迁移,形成新的不溶性结晶,加重炎症反应或关节炎,而诱发新的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所以,必须记住的是,降尿酸药物并没有抗炎止痛的作用,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期不宜使用以上两种降尿酸药物,在需要进行降尿酸治疗时应从小剂量开始,而且,小剂量递增法还有利于发现药物不良反应。
一、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抑制尿酸的生成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是以黄嘌呤氧化酶为靶点,通过抑制其作用减少尿酸生成,从而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
1.别嘌醇(allopurinol)
于1966年被美国FDA批准上市以来被广泛用于临床。目前,该药仍然是大多数国家痛风指南中推荐的抗高尿酸血症的一线用药。
别嘌醇是一种嘌呤类似物,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作用,减少尿酸产生。这主要由于别嘌醇是体内天然次黄嘌呤的异构体,可被黄嘌呤氧化醇催化而转变为别黄嘌呤。正常生理状态下,黄嘌呤氧化酶的主要功能是将次黄嘌呤转变为黄嘌呤,再使黄嘌呤转变成尿酸。非常有意义的是,别嘌醇及其生成的别黄嘌呤都能够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使次黄嘌呤及黄嘌呤不能转化为尿酸。这样,体内合成的尿酸减少,其结果必然导致血中尿酸浓度降低。血中及尿中的尿酸含量降低到溶解度以下,从而防止尿酸形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其他组织内。别嘌醇也有助于痛风结节及尿酸结晶的重新溶解。另外,通过对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酸转换酶的作用,别嘌醇还可抑制体内新的嘌呤的合成。
另外,别嘌呤本身在人体内会逐渐被氧化,生成易溶于水的异黄嘌呤。异黄嘌呤经尿排出,并能在PRPP存在下转变成相应核苷酸,不仅消耗了PRPP,使其含量下降,而且还能反馈抑制PRPP酰胺转移酶,阻断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因而能迅速降低血尿酸浓度,抑制痛风石及肾尿酸结石合成,并促使痛风石溶解。
所以,别嘌醇是治疗痛风性肾病的首选药物,而且别嘌醇口服易吸收,胃肠道吸收率为80%~90%,吸收后的别嘌醇70%在肝脏代谢为具有活性的氧嘌呤醇。别嘌醇的半衰期只有1~3小时,而氧嘌呤醇的半衰期则可长达15~25小时。值得注意的是,别嘌醇和氧嘌呤醇都不能与血浆蛋白结合,故别嘌醇的分布容积较大,有1.6~2.43L/kg。约10%别嘌醇以原形、70%以代谢物随尿排出,亦可经乳汁排泄。合用排尿酸药可促进氧嘌呤醇的排泄,但肾功能不全时其排出量减少。口服24小时后血尿酸浓度开始下降,在2~4周时下降最为明显。
个别病人服用别嘌醇后,会出现发热、过敏性皮疹、腹痛、腹泻、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甚至肝功能损害等副作用,停药及给予相应治疗一般均能恢复。个别患者还可能发生坏死性皮炎则病情严重,应即抢救治疗。如果用药不当,用药期间也可发生尿酸转移性痛风发作,可辅以秋水仙碱治疗。用药过程中应定期复查血项及肝功、嗜酸性粒细胞及肾功能等。
一般地,别嘌醇的初始剂量只需50mg,通常一周的递增量为50~100mg,逐渐递增至一日200~300mg。在使用别嘌醇后,患者应该定期测定血液和尿液的尿酸水平,一般2周测一次。如果血尿酸水平已达正常水平,则不再增量,如测定值仍高,可再增加剂量。别嘌醇一日最大用量不宜超过600mg。最新研究表明,大剂量(600mg)别嘌醇能够改善内皮功能,这主要是由于别嘌醇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而降低血管内皮的氧化强度,从而对内皮功能起到保护作用。不在此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别嘌醇在个别患者中可以引起致命性过敏反应,这与白细胞抗原 HLA-B* 5801基因阳性密切相关。2013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附录2)中指出,朝鲜族慢性肾病Ⅲ期患者( HLA-B* 5801基因为12%)及中国汉族人、泰国人( HLA-B* 5801基因为6%~8%)中 HLA-B* 5801基因阳性者比白种人高(白种人 HLAB* 5801基因仅为2%),发生致命性过敏反应的风险更大。因此,亚裔人群在使用别嘌醇前,应该进行 HLA-B* 5801基因型的检测。在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发布的痛风治疗指南中也明确指出,一些高危人群(包括汉族人群)在用别嘌醇治疗前需检测 HLA-B* 5801基因,以避免致死性过敏反应的发生。可见,别嘌醇的安全性对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有一定的制约。
2.非布司他(febuxostat)
以前译为非布索坦,是一种非嘌呤类黄嘌呤氧化还原酶(XOR酶)选择性抑制剂,对XOR酶的抑制作用不受酶的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且对XOR酶高度选择。其抑制作用显著,抑制XOR的Ki和Ki’值分别为0.6nmol/L和3.1nmol/L。在浓度高达100μmol/L时,非布司他并不影响体内与嘌呤和吡啶代谢相关的酶,包括鸟嘌呤脱氢酶、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嘌呤核苷磷酸化酶、芳香磷酸核糖转移酶及乳清酸核苷酸脱羧酶等。
2009年2月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成年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治疗,这是自1964年别嘌醇之后的第一个批准上市用于治疗痛风引起的高尿酸血症。随后,该药又分别在欧美、日本、中国上市。目前,还在开发该品种的缓释剂型febuxostat XR、TMX-67XR,2014年5月在美国已进入Ⅲ期临床。
非布司他与别嘌醇不同,对黄嘌呤氧化酶和黄嘌呤脱氢酶均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而别嘌醇对黄嘌呤脱氢酶的亲和力较弱,需要重复大剂量给药以维持作用。非布司他在结构上与嘌呤或嘧啶不同,是噻唑类衍生物,对参与体内嘌呤和吡啶代谢的大部分酶并没有影响,而别嘌醇及其活性产物别嘌呤二醇结构与嘌呤类似,能影响体内正常嘌呤的代谢。
非布司他口服后1小时吸收率达85%,半衰期为4~18小时,每日仅需口服一次,主要在肝脏代谢,经肠道和尿路排泄的量几乎相同。非布司他可有效降低患者高尿酸水平,Ernst指出,每天40mg非布司他的治疗效果与每天300mg的别嘌醇相当,而每天80mg非布司他的治疗效果则优于别嘌醇的常规治疗,而且对别嘌醇过敏患者亦安全有效。对有肝/肾脏疾病的患者安全性较高,因而,对于轻度或中度肝/肾衰竭的患者,应用时不必考虑剂量的调整。
3.托匹司他(topiroxostat)
一种新型非嘌呤类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对黄嘌呤脱氢酶和黄嘌呤氧化酶均有抑制作用,降低尿酸的作用要强于别嘌醇,还可显著降低慢性肾病Ⅲ期患者高尿酸水平,且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安全性较好。2013年6月在日本上市,用于痛风或非痛风患者的高尿酸血症治疗。除日本外,其他国家对托匹司他的开发极少。
4.其他
目前,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类的研发品种较少,别嘌醇的两个复方制剂lesinurad+allopurinol和allopurinol+bucillamine也分别进入了Ⅲ期和Ⅱ期临床研究。韩国LG生命科学有限公司的LC-350189也已进入Ⅰ期临床。我国浙江奥默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也参与了该类药物的研发(Aom-0763),但尚处于早期阶段。此外,还有日本化药株式会社的NC-2500也处于临床前阶段。
二、URAT1抑制剂——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
人体内尿酸的排泄主要通过肾脏、胃肠道等途径排出体外,其中约70%的尿酸是经肾脏排泄的。而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约有90%是由尿酸排泄障碍引起。URAT1是一个重要的肾脏尿酸盐转运体,主要位于肾皮质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刷状缘,主要参与尿酸在肾近曲小管的重吸收。 URAT1基因突变将导致低尿酸血症,而 URAT1基因敲除小鼠也表现出尿酸排泄增加和低尿酸血症,提示URAT1是肾脏尿酸代谢的重要转运蛋白。URAT1抑制剂通过抑制肾脏URAT1对尿酸重吸收作用,增加尿酸排泄,控制血尿酸水平的效果显著。
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相对于抑制尿酸生产的药物来说要多许多,作用的途径也有不同。有通过抑制近曲小管对尿酸的主动吸收而促进尿酸排泄的。典型的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有苯溴马隆(benzbromarone)、丙磺舒(probenecid)和苯磺吡酮。除此之外,近十年的研究发现,氯沙坦除了具有降压作用以外,还有较好的排尿酸效果。
目前,该类品种主要是较早上市的苯溴马隆和丙磺舒。虽然近年来URAT1抑制剂类药物并没有新品种上市,但研发中却有几类药物受到了较多关注。本节我们将主要介绍这些降尿酸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相关信息。
1.苯溴马隆(benzbromarone)
属苯骈呋喃衍生物,为排尿酸药,具有较强的降血尿酸作用,不仅能缓解疼痛,减轻红肿,而且能使痛风结节消散。其作用机制与丙磺舒相似,即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降低血尿酸的浓度和组织中尿酸结晶的沉着,也可促进尿酸结晶的重新溶解。苯溴马隆促尿酸排出的作用比别嘌醇和丙磺舒都强,但与别嘌醇不同的是,苯溴马隆不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因为苯溴马隆增加尿酸排泄,而没有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故不能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由于苯溴马隆有潜在的肝毒性——有引发肝炎的风险,现已从欧洲市场撤市,美国未被批准上市,但在我国依然可以应用于临床。
苯溴马隆口服很容易吸收,但由于其蛋白结合率很高(>99%),故而其生物利用度相对较低,只有约50%,而表观分布容积则较高,为19L。苯溴马隆主要在肝脏经CYP2C9酶代谢,脱卤成溴苯塞隆和苯塞隆,这些代谢产物仍具有活性。苯溴马隆及大部分代谢物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经胆汁和粪便排出,小部分经尿液排出。健康成人服用单剂50mg,2~3小时后达血药峰浓度,口服3小时后起效,8~12小时后达最大效应,半衰期为2~4小时。
2.Lesinurad(RDEA-594)
新一代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由Ardea公司研发。2012年阿斯利康公司收购Ardea公司后,获得了该药。在美国进行的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Lesinurad明显降低血尿酸,可用于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而且无肝毒性。其作用机制与苯溴马隆相似,也是通过抑制近端小管的尿酸转运体URAT1而降低尿酸的。lesinurad单用即可有效降低血尿酸浓度,并可用于治疗别嘌醇不耐受患者或疗效不佳的患者。一项针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别嘌醇和(或)非布司他]不耐受或不能使用的痛风患者的Ⅲ期临床研究(LIGHT)显示,经过6个月治疗后,lesinurad治疗组血尿酸值达标<300μmol/L(6.0mg/dl)比例显著高于安慰剂。
联合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可提高应答率。有两项Ⅲ期临床研究(CLEAR1和CLEAR2),主要针对别嘌醇疗效不佳的痛风患者,采用lesinurad(200mg或400mg每次,2次每天)+别嘌醇组治疗6个月,然后检测血尿酸值,结果显示,其达标比例显著高于别嘌醇单独治疗组。CLEAR1研究中,别嘌醇组、lesinurad(200mg每次)+别嘌醇组和lesinurad(400mg每次)+别嘌醇组达标比例分别为28% 、54% 、59%,而CLEAR2研究中3组达标比例分别为23% 、55% 、67%。
常见的lesinurad+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别嘌醇或非布司他)不良反应主要有腹泻、恶心、便秘、呼吸道感染、鼻咽炎、背部疼痛或关节痛等,严重不良反应少见,安全性较好。但高剂量lesinurad+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肾相关不良事件(包括严重事件)的发生率和肾结石发生率要高于安慰剂+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不过,低剂量组却未见升高。
3.RDEA-3170(RDEA-684)
第二代URAT-1抑制剂,能选择性地抑制尿酸重吸收,对URAT1有更强的抑制性。与排尿酸药苯溴马隆不同的是,RDEA-594和RDEA-3170没有明显的肝毒性。在动物中,它们以原形从尿中大量排出,可完全抑制URAT1,这提示在临床上,RDEA-594和RDEA-684可能会是治疗痛风的强大排尿酸药。临床前研究显示,RDEA-3170对URAT-1的作用比lesinurad强170多倍。而Ⅰ期临床研究显示,40mg的RDEA-3710能使健康志愿者血尿酸平均下降超过60%,并可持续36小时。该药现已进入Ⅱ期临床研究。
目前,已有多项关于RDEA-3170的临床研究正在开展或即将开展,这些研究预计2015年完成,因此该药的更多临床结果有望在今年发布。例如①随机非盲Ⅰb期临床研究(NCT02279641),即将在美国12例男性痛风患者中开展,旨在评估RDEA-3170与别嘌醇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相互关系;②多中心随机非盲的Ⅱa期临床研究(NCT02246673),在美国200例痛风患者中开展,旨在评估RDEA-3170联合非布司他的安全性和药效学作用;③多中心随机双盲Ⅱ期临床研究(NCT02078219),在日本280例痛风或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开展,旨在评估RDEA-3170(5mg、7.5mg、10mg、12.5mg、15mg)的最佳治疗剂量;④多中心随机双盲的Ⅱ期临床研究(NCT01927198),在美国160例痛风患者中开展,旨在评估RDEA-3170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URC-102(UR-1102)
也是一种URAT1抑制剂,为口服片剂,由JW Pharmaceutical Corp和日本中外制药株式会社合资的C&C研究实验室研发。体内体外研究显示,URC-102的降尿酸作用强于苯溴马隆,最大效应(Emax)分别为46% 、23%,药物半数有效量(ED50)分别为3.2mg/kg、4.5mg/kg。与苯溴马隆相比,URC-102的暴发性肝炎风险更低。
虽然URC-102已进入Ⅱ期临床研究,但相关临床结果报道较少。在韩国80例健康受试者中开展的一项随机双盲的Ⅰ期临床研究(NCT01953497),旨在评估URC-102的安全性、药动学和药效学,目前仍在进行中。在韩国60例痛风患者中开展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Ⅱ期临床研究(NCT02290210),旨在评估URC-102治疗痛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预计2015年完成。
三、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和URAT1抑制剂双重作用机制药物
双重作用机制药物是指既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又能抑制URAT1,通过抑制尿酸产生和促进尿酸排泄两个途径来调节血尿酸水平,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进而得到研发者的关注。这是虽然黄嘌呤氧化酶(如别嘌醇)抑制剂作为降尿酸一线治疗药物,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但仍有大部分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达不到控制标准。而促尿酸排泄药物、URAT1抑制剂的疗效一般又不会优于别嘌醇。
1.KUX-1151(KUX-0511)
一种具有双重作用机制的化合物,它既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调节尿酸的产生,还能抑制URAT-1,促进尿酸的排泄。KUX-1151由日本桔生制药公司研发,其研究结果数据较少。2015年将完成一项在日本高尿酸血症患者(包括痛风)中开展的多剂量探索性的Ⅱ期临床研究,用以评估多种剂量KUX-1151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辉瑞公司2013年从桔生制药公司获得了该药除日本外的全球独占权,也正在英国开展Ⅰ期临研究。
2.RLBN-1001
也是一种具有双重作用机制的化合物,由美国Relburn-Metabolomics公司开发,于2014年进入临床研究,预计2015年可以获得临床试验结果。不仅RLBN-1001,Relburn-Metabolomics公司还开发了RLBN-2020和RLBN-3010等一系列类似化合物,它们都具双重作用机制,既能促进尿酸排泄,又能减少尿酸的生成。这些化合物在前期研究中均表现出降尿酸的潜力,但都还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离成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尿酸氧化酶——促进尿酸分解的药物
尿酸氧化酶是一种可以直接将尿酸氧化并分解为可溶性尿囊素的氧化酶,存在于多数哺乳动物体内,但不存在人类体内。尿囊素是一种惰性和水溶性嘌呤代谢物,易于排泄,主要经肾脏排泄。
由于人体内缺乏尿酸氧化酶,并不能像哺乳动物那样迅速氧化消除尿酸。因而,通过引入外源性尿酸氧化酶可降低体内的血尿酸水平。研究显示,尿酸氧化酶能够加速痛风石的溶解,可用于治疗其他降尿酸治疗无效或禁忌的痛风患者。
1.拉布立酶(rasburicase、SR-29142)
是在酵母菌培养物提取的一种重组黄曲霉菌尿酸氧化酶,为重组尿酸氧化酶,可催化尿酸氧化形成尿囊素。由法国赛诺菲公司研发,用于治疗和预防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急性高尿酸血症,尤适用于化疗所致高尿酸血症。尿囊素是一种惰性和水溶性嘌呤代谢物,容易消除,主要经肾排泄。大多数哺乳动物体内均有内源性尿酸氧化酶,但人体缺乏这种酶,故不能把尿酸降解为水溶性高的尿囊素(其溶解度为尿酸的5~10倍)。运用这种重组尿酸氧化酶可弥补人类的这一缺陷,特别是在急性高尿酸血症时可迅速减少体内尿酸的含量。
高尿酸血症是白血病和淋巴瘤及其治疗的一种常见并发症。骨髓增生性疾病或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患者,由于恶性细胞群的不断更新使核酸的分解代谢增加,从而也增加嘌呤的代谢,导致血尿酸浓度的增高。如果再进行积极的化疗,化疗药物引起细胞溶解,大量细胞代谢物被释放入血,造成肿瘤溶解综合征,即严重高尿酸血症、高磷酸盐血症、高钾血症、高钙血症和急性肾衰。作为高尿酸血症的结果,当尿中的尿酸达到过饱和,肾小管和远端收集系统出现尿酸结晶会引起肾功能不全。由于拉布立酶能迅速降解尿酸,如果在化疗之前或同时给予拉布立酶,则有助于治疗和预防化疗引起的急性高尿酸血症以及随后的肾功能不全,而不影响化疗药物的用药时间和化疗方案。所以,拉布立酶治疗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引起的肿瘤溶解综合征的有效药物之一。
拉布立酶2001年被批准用于预防肿瘤溶解综合征,在德国和英国首次上市。拉布立酶自2001年以后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多个国家陆续上市。在中国已进入注册前阶段。2012年8月,Virchow Group公司已成功将其仿制药在印度推向市场。
拉布立酶降尿酸作用迅速,效果强于别嘌醇。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显示,癌症化疗过程中使用拉布立酶治疗的儿童,用药初始96小时尿酸浓度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7680±4200)μmol/(L·h)[(128±70)mg/(dl·h)],而使用别嘌醇的儿童平均尿酸AUC为(19 740±7740)μmol/(L·h)[(329±129)mg/(dl·h)]。拉布立酶降低尿酸的速度明显快于别嘌醇。拉布立酶治疗组首次给药4小时后,患儿的尿酸水平下降86%,而别嘌醇组只下降了12%。Lopez-Olivo等的meta分析也显示,拉布立酶可有效降低肿瘤所致的高尿酸水平。但由于拉布立酶有免疫原性,且半衰期短,不适合在痛风病人中使用。
2.培戈洛酶(pegloticase、PEG-puricase、普瑞凯希)
是一种重组的聚乙二醇化尿酸氧化酶,是聚乙烯(乙二醇)和重组猪尿酸氧化酶(recombinant porcine uricase)的结合物,由杜克大学研制、Crealta公司开发成药。用于治疗严重的难治性痛风(传统降尿酸疗效不佳的痛风)。其作用机制与拉布立酶相同,主要是重组尿酸氧化酶催化尿酸氧化为尿囊素,因此降低血清尿酸达到其治疗作用。临床研究显示,培戈洛酶可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减少痛风石大小,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可有效治疗难治性慢性痛风。别嘌醇治疗不佳的患者每2或4周注射8mg培戈洛酶治疗6个月,患者尿酸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别嘌醇。2010年被FDA批准在美国首先上市,用于治疗常规治疗无效的慢性痛风,随后在欧盟也被批准上市。
两项国际多中心双盲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的扩展研究显示,培戈洛酶长期治疗3年与短期治疗半年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相似。早期的2项为期6个月的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的研究显示,聚乙二醇尿酸氧化酶有降尿酸盐作用和减少痛风石的作用。培戈洛酶并不影响慢性肾病患者的肾小球滤过,基于慢性肾病各阶段的安全性没有差异性。培戈洛酶必须静脉内给药,其严重不良反应有痛风发作、过敏反应和输注反应,其中过敏反应和输注反应被FDA在说明书中给予黑框警告。
3.其他
目前,还有多个尿酸氧化酶的新药在临床研究阶段,如①由杭州北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用于肿瘤相关高尿酸血症的重组尿酸氧化酶(recombinant urate oxidase),目前已进入Ⅱ期临床;②由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recombinant candida utilis uricase,一种从产朊假丝酵母分离而得的重组尿酸氧化酶,目前已进入临床研究;③由Phoenix Pharmacologics公司开发pegsitacase,一种重组的聚乙二醇化产朊假丝酵母尿酸氧化酶,目前处于Ⅰ期临床,但其他国家均已停止或没有发展报告。
五、其他作用机制的降尿酸药物
1.丙磺舒(probenecid)
是肾小管弱酸载体的抑制剂,能够抑制原尿中弱酸的重吸收,所以可用抑制近端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同时也可促进已形成的尿酸盐的溶解,从而增加尿酸排泄使血尿酸浓度降低,进而减少尿酸沉积,用于防治痛风;丙磺舒还可竞争性抑制弱酸性药物在肾小管的分泌,与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邻氯西林、萘夫西林等抗生素合用时,可升高这些抗生素的血药浓度,延长其作用时间。
丙磺舒主要适用于发作频繁的痛风性关节炎伴高尿酸血症者及痛风石患者,但是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必须>50ml/min,而且尿不能是酸性的,没有肾结石或肾结石病史,并且不能同时服用水杨酸类药物。作为抗生素治疗的辅助用药,丙磺舒可提高抗生素疗效。
丙磺舒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成人一次口服1g时,其血药浓度在2~4小时达到峰值;一次口服2g时,则在4小时达血药浓度峰值。儿童一次口服25mg/kg,3~9小时达血药浓度峰值。丙磺舒主要与白蛋白结合,其蛋白结合率为65%~90%。半衰期随用药量的增加而增加,口服0.5g时t 1/2为3~8小时,2g时t 1/2为6~12小时。药物在肝内代谢为羧基及羟基化合物(这些代谢物均有促进尿酸排泄活性),并主要经肾排泄,24~48小时约有5%~10%以原形排出。
2.氯沙坦(losartan)
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型)拮抗药,对AT1具有高度选择性,能竞争性地阻断AT1受体的作用;而氯沙坦的5-羧酸代谢产物(E-3174)则是非竞争性阻断AT1受体的作用,而且活性比氯沙坦强约10~40倍。所以,无论氯沙坦还是其代谢产物都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血管收缩作用,以及醛固酮分泌的作用,使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减弱,而起到抗高血压、降低心脏负荷和保护肾脏的作用。在心力衰竭时,氯沙坦可扩张动、静脉,降低周围血管阻力或后负荷,也降低肺毛细血管嵌压或前负荷,降低肺血管阻力,从而改善心排血量,提高运动耐量,改善心力衰竭症状,防治高血压并发的血管壁增厚和心肌肥厚。此外,氯沙坦还能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促进尿钠、尿酸排出,显著减少蛋白尿,并明显延迟终末期肾病(ESRD)的进程,起到肾脏保护的作用。
其中,氯沙坦增加尿酸排泄的独特作用,使该药对血尿酸高的高血压患者有双重益处。早在1992年Nakashima就首次报道了氯沙坦能够通过剂量依赖型的方式降低健康受试者的血尿酸水平。两年后Sweet证实,只有氯沙坦具有降尿酸的作用,其代谢产物没有此作用,而且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家族中,也只有氯沙坦有降血尿酸的作用。随后,Edwards等研究发现,氯沙坦与尿酸-阴离子交换蛋白的亲和力比其他沙坦类强,故能抑制尿酸在近曲小管的重吸收。此作用与氯沙坦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作用无关。针对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的9193名患者进行的LIFE试验结果进一步证实的氯沙坦的这一作用。LIFE试验显示血尿酸的基线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而氯沙坦降低高血压患者已升高的尿酸水平可以解释为什么氯沙坦组复合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比阿替洛尔组低29%。
氯沙坦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非肽类AT1受体阻断药。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无抑制作用,也不与其他激素受体或离子通道相结合。具有口服有效、高亲和力、高选择性、无激动活性的特点。需要注意的是,氯沙坦虽然口服吸收良好,其生物利用度只有33%,而且食物可以延迟其吸收,降低血药浓度峰值,但对曲线下面积的影响较小,一般可以不考虑食物的影响。氯沙坦在肝内经细胞色素P450 2C9酶转化,只有14%转化为有活性的E-3174,另外还有几种药理作用较弱的代谢产物。99%以上的氯沙坦及其代谢产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氯沙坦半衰期为2小时,代谢产物半衰期为6~9小时,心力衰竭患者的半衰期延长。氯沙坦口服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1小时,代谢产物E-3174的达峰浓度的达峰时间则为3~4小时。要达到最大降压效果一般需要3~6周,氯沙坦不影响心率。每日给药1次,其作用可维持24小时,不会引起氯沙坦及代谢产物在血浆中蓄积。35%经肾清除,60%经粪便排出。在大鼠乳汁中可出现本药及活性代谢产物,但在人体是否经母乳排泄尚不明确。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均不能清除本药。
3.硝苯地平(nifedipine)
降压药的钙通道阻滞剂中,硝苯地平有增加肾脏排泄尿酸的作用,早在1988年Roychowdhury就研究发现,舌下给予硝苯地平快速降压时,硝苯地平还有利尿和排尿酸作用。然而,1995年Zawadzki等在研究有高尿酸血症的肾移植受者在用环孢素期间短期(几天)给予硝苯地平,并未观察到硝苯地平有降低血尿酸或增加尿酸盐清除的作用。但丙磺舒试验证实,硝苯地平能够增加管形尿酸盐的化解同时增加分泌后尿酸盐的重吸收。近期,2007年,使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冠心病,观察其对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a coronary disease trial investigating outcome with nifedipine gIts,ACTION),发现7665名稳定心绞痛患者在长期(半年、2年、4年直到随访结束)服用60mg硝苯地平后,血尿酸水平明显降低,但并不影响肾功能的其他指标,患者肾功能紊乱并未因服用硝苯地平而发生改变。
4.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
是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而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生物合成的限速酶,该酶活性受到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因此而减少。由于人体中内源性胆固醇占机体总胆固醇的75%,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减少,则血浆总胆固醇水平被降低。另外,由于肝细胞合成胆固醇减少,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的合成和释放也相应减少。同时,通过自身调节机制,机体会补偿性地增加肝细胞膜上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受体的数目、活性以及LDL与其受体的亲和力,使血浆中大量的LDL被摄取,经LDL受体途径代谢为胆汁酸而排出体外,从而降低了血浆LDL-C、VLDL-C和总胆固醇水平。此外,由于本药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干扰脂蛋白的合成,血浆TG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近十年的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血尿酸和肾功能还有影响。由于血尿酸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Athyros在2004年发表的冠心病评估(GREACE)研究中发现,阿托伐他汀的治疗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肾功能,同时降低血尿酸水平,从而抵消这个与冠心病相关的额外风险因素。2007年,Athyros对GREACE研究进行了事后亚组分析,研究了他汀类对冠心病合并有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影响,因为代谢综合征患者往往伴随着血尿酸的升高。结果发现,接受他汀类(主要是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患者组,血尿酸显著降低,同时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明显,即肾功能得到改善。而Athyros认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肾功能改善很大可能源于血尿酸的降低。
5.非诺贝特(fenofibrate)
属氯贝丁酸衍生物,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G)的药物之一,通过抑制VLDL和TG的生成、促进其代谢,从而降低血LDL、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同时还使载脂蛋白AⅠ和AⅡ生成增加,从而有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的作用。对于单纯的高三酰甘油血症或以高三酰甘油升高为主的混合型血脂异常的患者,非诺贝特常作为首选药物。此外,非诺贝特还有降低血尿酸作用。由于非诺贝特兼有降尿酸和降血脂作用,对于同时有高血脂的痛风患者尤为适用。据Feher等报道,经用别嘌醇300~900mg/d,治疗3个月以上疗效不佳的10例男性痛风石性痛风患者,加用非诺贝特200mg/d,治疗3周后,血尿酸较前明显降低(较前降低19%, P=0.004),尿酸清除率较前增高36%,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也有下降。而停药3周后血尿酸又有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