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
- 陆林
- 8894字
- 2020-08-28 09:52:29
第三节 国内外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
一、我国早期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我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50~70年代两岸三地一些地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精神障碍调查,如林宗义1953年和1973年应用美国的诊断标准在台湾进行过大规模的人群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陈家鼐1993年在香港沙田社区人群中进行过大规模的精神障碍患病率调查;内地也有一些小范围的精神障碍调查。但是,上述调查因诊断标准和调查方法学的差异,使所得结果可比性较差,缺乏在国内外的交流。
二、第一次全国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
(一)概述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技的对外交流,我国的精神病学家将国际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的先进调查方法介绍到国内。1982年在卫生部领导下,我国组织了全国第一次精神疾病流行病学12个地区的协作调查。这次调查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研究,成为其后十多年中我国精神疾病人群研究的模板,为我国精神卫生事业开创了与国际接轨的良好开端。
(二)调查方法
该调查的地区为北京(两个单位)、大庆、广州、湖南、吉林、兰州、辽宁、南京、上海、四川、新疆。调查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方法学准备阶段,时间从1980年6月至1982年6月,主要是确定调查工具、工具测试,进行培训和一致性检验。在此期间WHO在北京举办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学术研讨会。第二阶段为现场调查阶段,调查时点为1982年7月1日零时,历时3个月。第三阶段为资料统计分析阶段。
调查采用整群、分层、随机三阶段的多级抽样的方法,在每个单位调查城乡各500户,共调查12000户,51982人,首先用精神病筛查表对≥15岁人口进行筛查,用儿童智力40题筛查表对7~14岁人口进行筛查,对筛查结果为阴性的人群随机抽5%重新入户筛查,要求两次调查符合率≥95%,使用相关评定工具对结果为阳性的人群进行评定,结合诊断标准,作出诊断和分级。
调查的诊断标准为ICD-9,使用的调查工具包括精神病筛选表(10题)、神经症筛选表(12题)、儿童智力筛选表(40题)、PSE(140题和54题)、SDSS(10题)、一般资料表和各类病史表。
调查的病种包括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不全、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病、药物依赖、情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阿尔茨海默病、颅脑损伤伴发精神障碍、酒精依赖、人格障碍、反应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
(三)调查结果
通过第一次大规模的现况调查,获得了所调查的各类精神疾病的时点患病率为1.054%,终生患病率为1.269%;其中精神分裂症时点患病率为0.475%,终生患病率为0.569%,城市时点患病率为0.606%,明显高于农村0.342%;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时点患病率为0.037%,终生患病率为0.076%(当时诊断的疾病主要为双相情感障碍)。此外,调查还发现了一些相关因素,如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与经济水平呈负相关等。调查提供了我国精神疾病的一些基础资料,也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学,从而开创了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的新阶段。
三、第二次全国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
(一)调查方法
在第一次全国大样本精神疾病流行病学之后,经过1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全国的政治、经济都有很大变化。为了了解时代变迁之后我国的精神卫生现况,1993年在第一次调查的12个地区中的7个地区,包括北京、大庆、湖南、吉林、辽宁、南京、上海进行了第二次大样本的精神疾病现况调查。此次调查为了与第一次调查有较好的可比性,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即将调查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时间从1992年4~8月,主要是修订调查表格,培训各协作单位代表,抄录户口册;第二阶段为现场调查阶段,时间从1992年9~12月,历时3个月;第三阶段为资料处理和总结阶段,各协作单位集中处理数据,分工撰写专题总结。抽样与具体程序使用与1982年同样的调查方法。在每个地区调查城乡各500户,共调查7000户,23333人。
第二次调查以1982年调查为基础,采用了当时更新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ICD-10和CCMD-2作为诊断标准。使用的工具包括精神疾病10题筛查表、神经症12题筛查表、儿童智力40题筛查表、社会功能缺陷筛查表、精神现况检查表,并新增了精神分裂症国际协作研究使用的阴性症状评定量表,儿童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以及用于198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成人智残评定量表、精神残疾定义和分级标准。调查的病种包括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酒精依赖、情感性精神障碍、药物依赖、阿尔茨海默病和神经症。
(二)调查结果
第二次全国大样本精神疾病调查结果显示,7个地区1993年各类精神疾病(不包括神经症)的时点患病率为1.118%,终生患病率1.347%,在各种重性精神病的患病率中仍以精神分裂症最高,时点患病率为0.531%,终生患病率为0.655%;其次是精神发育迟滞,患病率为0.270%;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时点患病率为0.052%,终生患病率为0.083%;而酒精依赖的患病率上升幅度最大,患病率为0.068%。此外,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为0.036%。
四、我国21世纪开展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自从1982年和1993年两次国内大样本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之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各省市在各类人群中开展了各种精神障碍的调查,取得了大量的研究结果。纵观诊断标准,我国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随着国际ICD和DSM体系的更新而改变,而调查工具由按照前两次调查的方法,到逐渐与国际新进展接轨,采用了由非精神科专业人员使用的 CIDI和由精神科医生使用的SCID、MINI等调查工具。
(一)浙江省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浙江省石其昌、费立鹏等于2001年9~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浙江省≥15岁的15000人为研究对象,由精神科护士用扩展的一般健康问卷(GHQ-12)将调查对象分为患精神障碍高、中、低危险组,然后由精神科医生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DSM-IV依次对100%、40%、10%的调查对象采用SCID进行临床定式检查,对各类精神障碍进行诊断,以了解浙江省15岁以上人群各类精神障碍的时点患病率和分布特点。14639人完成筛选,4788人完成诊断。调整后精神障碍总时点患病率为17.3%(95%可信区间:16.0%~18.7%,下同),除外各类未特定障碍后,总时点患病率下降至13.4%(12.2%~14.7%)。最常见的疾病为心境障碍(8.6%,7.9% ~9.5%)、焦虑障碍(4.3%,3.6% ~5.1%)和物质使用障碍(3.0%,2.4%~3.8%)。最常见的特定精神障碍为抑郁症(4.3%,3.7%~4.9%)、酒精使用障碍(2.9%,2.3%~3.7%)、心境恶劣障碍(1.6%,1.3%~1.9%)和特殊恐惧症(1.2%,0.8%~1.8%)。
(二)世界精神卫生调查——北京和上海部分
1.调查背景
世界精神卫生联盟(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Consortium)于 2002~2003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协调组织了世界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和严重性调查研究,称为世界精神卫生(World Mental Health,WMH)调查,涉及的国家超过28个,中国的北京和上海是其中的两个调查地区。
2.抽样方法及调查程序
此次调查采用了国际统一的方法,调查人群是社区居民,年龄为18~70岁,非农业户口,居住在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城区。抽样方法是多阶段住户比率抽样(multistage household probability samples);以家庭为单位的样本抽样程序,调查分为两个阶段,按照比率抽样法来抽取两阶段的样本。抽样的第一阶段选择社区居委会作为个初级抽样单位(primary sampling units,PSUs)用于代表人群。主要的抽样单位是通过规模比例概率抽样法(probabilities proportional to size,PPS)及地理分层法。最终,北京选定47个社区居委会,上海选定了44个社区居委会作为选出的样本片区(PSU)。抽样的第二阶段是在PSU一经选定,每一个片区(segment)就按照系统抽样,从每一个社区居委会的家庭户口登记簿上抽取预计的家庭单位数。从家庭中抽出≥18岁的受访人。随机选择一个受访人进入访谈。通过权重数据可以调整在PSU内部选择概率的差异。北京和上海两个现场的目标样本量是2500人,最终北京在47个社区居委会抽取了4024人,2633人完成了调查,应答率是74.8%;上海在44个社区居委会中抽取3856人,最终2568人完成了调查,应答率是74.6%。
3.调查方法和病种
此次调查采用的调查方法是入户访谈调查,使用的调查工具是世界精神卫生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WMH-CIDI),采用的诊断标准是DSM-Ⅳ。调查病种为CIDI问卷中包括的情感障碍(抑郁症、心境恶劣、双相障碍)、酒精使用障碍(酒精依赖、酒精滥用)、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特殊恐惧症和特指的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冲动控制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间歇爆发性障碍),药物使用障碍、人格障碍。
4.调查结果
(1)患病率:精神障碍12月患病率为7.0%,其中,抑郁障碍患病率2.0%,特殊恐惧症1.9%,间歇爆发性障碍1.7%。冲动控制障碍(3.1%)最常见,焦虑障碍2.7%,心境障碍2.2%,物质使用障碍1.6%。在所有研究对象中,13.9%的精神障碍患者是重性障碍,32.6%是中度障碍,53.5%是轻度障碍,仅仅3.4%的精神障碍患者患病最初12个月得到了治疗。
患病率分布:年龄、性别和婚姻状况是精神障碍相关因素,年龄小是危险因素,女性是保护因素,而女性和未婚是重度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对于心境障碍,低收入和单身以及鳏寡或者离婚者更容易罹患心境障碍,未婚和高中文化程度者更容易罹患冲动控制障碍。物质滥用障碍中,女性、中等收入、未婚是保护因素。
调查发现,受访者更多是由于精神障碍受到的功能损害,而不是慢性躯体疾病。这些功能损害在不同的精神障碍疾病中略有不同。抑郁、广泛性焦虑和特殊恐怖造成的精神障碍功能缺损最严重。糖尿病、头痛和哮喘带来的慢性躯体功能缺损最严重。共患慢性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疾病的患者往往都有更多严重的功能损害。在过去的12个月中,精神障碍患者只有3.0%得到了治疗,慢性躯体疾病有42.8%得到了治疗。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精神障碍比慢性躯体疾病带来的功能损害更严重,然而,多数精神障碍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
调查获得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是13.2%,常见的精神障碍中,酒精滥用是4.7%,抑郁症是3.5%,特殊恐怖是2.6%。心境障碍的起病年龄的中位数是43岁,焦虑障碍是17岁,物质滥用是25岁。与实测的终生患病率相比,调查对象75岁时的抑郁障碍预测终生患病为5.2%,危险度增加了106%。各类精神障碍在年龄最小的队列中(18~34岁)终生患病风险高于老年组(65岁以上)( OR=4.7)。结果显示,在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可能带来精神障碍患病率的增加。这一点还需要在队列研究中进一步证实。
酒精使用、酒精有规律使用(1年里饮酒至少12次)、酒精滥用和酒精依赖的使用率分别是65.4%、39.5%、4.6%和0.9%。从酒精使用到酒精依赖有显著统计学关联的人口学因素是男性、年龄组为18~50岁、中等教育和未婚。生存曲线估计44.7%、25.7%和7.9%的焦虑障碍患者、物质使用障碍和心境障碍患者寻求治疗,从发病到得到治疗的延误时间,焦虑障碍为21年,物质使用障碍是17年,心境障碍是1年,这个延误时间与人口学因素没有统计学关联。所有的身体疾病都与焦虑或者抑郁有统计学关联,共病焦虑和抑郁障碍的患者比单一的精神障碍患者更容易有几种躯体疾患。
(2)北京城区调查结果精神障碍12月患病率是9.1%,其中,焦虑障碍为 3.2%,心境障碍为2.5%,冲动控制障碍为2.6%,物质滥用障碍为2.6%。精神障碍中以焦虑障碍最常见,其次为冲动控制障碍和物质滥用,最后为心境障碍。各种障碍中,0.9%的为重度,2.9%为中度,5.3%为轻度。精神障碍疾病严重程度与功能缺损的研究显示,在过去的12个月至少有30天因为精神障碍疾病而不能开展日常活动,重度精神障碍患者是25.9(7.4~44.3)天,中度精神障碍患者是 23.1(4.7~41.6)天,轻度精神障碍患者最少,为0.4(0.0~0.8)天。
精神障碍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的研究显示,在过去的12个月,因情感或者物质滥用的问题而得到卫生保健治疗的比例,重度患者没有数据,中度患者是11.9%,轻度患者是2.0%,而2.4%的非精神障碍患者得到了治疗。
(3)上海城区调查精神障碍12月患病率,结果是精神障碍中以焦虑障碍最常见(4.3%),其次为心境障碍(1.7%),冲动控制障碍排第三(0.7%),最后为物质滥用(0.5%)。各种障碍中,1.1%的为重度,1.4%为中度,1.8%为轻度。精神障碍疾病严重程度与功能缺损的研究显示,在过去的12个月至少有30天因为精神障碍疾病而不能开展日常的活动的时间,重度精神障碍患者是47.1(范围13.6~80.7)天,中度精神障碍患者是4.1(范围0.0~10.3)天,轻度精神障碍患者最少,为 1.0(范围 0.0~2.5)天。
精神障碍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的研究显示,在过去的12个月,因情感或者物质滥用的问题0.5%的轻度患者得到了治疗,而2.3%的非精神障碍患者得到了治疗。
(三)江西省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2002年江西省流行病学调查,使用了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检查(CIDI-1.0)为筛查和诊断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成人智残评定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Hachinski缺血指数、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为评定工具;自编社会人口调查表及各类病史表,针对各类精神障碍,包括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酒精依赖、精神发育迟滞、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其他精神障碍进行调查。抽样方法为多级抽样,共调查5506户,≥15岁的15939人,进行入户调查,填写社会人口学调查表,进行CIDI评分并由诊断软件诊断,由精神科医师对阳性者按照ICD-10标准进一步明确诊断,填写精神分裂症病史表,并进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调查结果显示,各类精神障碍(不含神经症、药物依赖、人格障碍)的时点患病率为2.980%,总患病率为3.608%。
(四)西藏自治区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西藏自治区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选择了分别位于西藏中南、西、北、东方位,具有代表性的4个地市:拉萨市、日喀则市、那曲地区和林芝地区作为调查框架区,人口共计156.5万,占西藏总人口的61.7%。
调查对象为符合以下条件的居民:①具有常住户口,调查时居住在调查地的居民;②具有常住户口,调查时不居住在当地,但外出不满1年的居民;③无常住户口,但调查时居住在调查地已满1年。从抽样户15岁及其以上年龄人口中检查各类重性精神疾病及人格障碍等;从15岁及以上的总样本中抽取20%筛查神经症和酒精相关障碍;从3岁及以上人口检查癫痫;从7岁及以上人口中检查中重度精神发育不全。
根据1993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参照公式和国内及其他省市流行病学调查的样本量,在各框架区内按照人口比例确定四个地区的抽样人数,实际调查样本量为5375人,又随机抽取20%人口筛查神经症,实际调查1756人;该调查主要参照1982年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手册》的方法进行,抽样时样本量以“人”为单位计算,增加了饮酒情况筛查表和癫痫筛查问卷,以SCID-Ⅰ定式检查取代了过去使用的PSE。该调查的诊断工具为SCID-Ⅰ,以DSM-Ⅳ为诊断标准,同时参照ICD-10、CCMD-3的诊断标准。癫痫的诊断标准参照1981年Dreifuss会议:国际抗癫痫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分类和命名委员会制定的《癫痫发作的国际分类》的标准。
本次调查从2003年4月开始筹备,调查的时点定为2003年7月1日零时。调查步骤采取两步法,先采用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筛选表挨户询问知情人,筛出可疑病例,对所有筛查阳性的可疑病例用SCID-Ⅰ对其进行逐一面检,对经常外出无法面检的可疑病例,则按照SCID-Ⅰ逐条询问知情人;对筛查阴性的病例随机抽出10%进行SCID-Ⅰ面检,然后按DSM-Ⅳ和CCMD-3的诊断标准确定诊断。对癫痫筛查阴性的病例也抽取10%重查;对儿童智力筛查的病例未进行重测。
调查显示,≥15岁的人口(5375人)中,除外神经症和酒精依赖外,各类精神障碍时点患病率为1.228%,终生患病率为1.340%。时点患病率城乡分别为1.291%和1.202%,终生患病率分别为0.428%和0.912%,差异均无显著性。时点患病率(女性1.536%,男性0.924%)与终生患病率(女性1.685%,男性0.998%)女性均高于男性。单一疾病比较,心境障碍患病率男性(0.222%)显著低于女性(0.899%);精神分裂症(男性0.333%,女性0.412%)、精神发育迟滞(男性 0.247%,女性0.3096%)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藏族与汉族的时点患病率(1.224%与 0.629%)及终生患病率(1.341%与0.629%)差异均无显著性;单一疾病比较,精神分裂症患病率藏族与汉族(0.369‰与0.629%)差异亦无显著性。心境障碍患病率藏族为0.564%;精神发育迟滞患病率藏族为0.274%。心境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未发现汉族病例,精神分裂症汉族患病率与藏族差异无显著性。
(五)河北省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2004年10月至2005年3月,河北省开展了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体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对象年龄为≥18岁人群,随机抽取承德市(城区)和2个县(农村)为样本框架,3个框架区域共抽取城区或乡镇(街道)11个,其中5个居委会、20个行政村。按人口比例确定各样本框架的样本量,20716人完成调查。调查工具采用改编后的一般健康问卷12项(GHQ)为筛选工具,以美国DSM-Ⅳ为诊断标准,以修订的DSM-Ⅳ轴Ⅰ定式临床检查患者版(SCID2I/P)为本次调查诊断工具。
精神障碍的时点患病率为16.243%,排在前三位的是抑郁症(2.701%)、未特定的焦虑障碍(2.509%)和心境恶劣障碍(2.312%);终生患病率为18.512%,排在前三位的是抑郁症(4.747%)、酒精依赖性和滥用性障碍(3.862%)和未特定抑郁障碍(2.551%)。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0.62%,时点患病率为0.54%。时点患病率女性为16.795%,高于男性时点患病率15.695%;农村(16.563%)高于城市(14.431%),并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上升,其中30~49岁为13.717%~15.671%,50~70岁为20.144%~28.541%。调查结果表明,男性的终生患病率低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时点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并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上升;抑郁症在男女间、酒精依赖性和滥用性障碍在男女间及在城市和农村间、创伤后应激障碍在城市和农村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六)辽宁省居民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辽宁省于2004年11月至2005年4月在省内6个市县开展了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实际调查13358人。调查采用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检查量表1.0版(CIDI-1.0),以DSMⅢ-R标准作出各类精神障碍12个月患病诊断。
调查结果显示,辽宁省城乡居民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和酒精使用障碍的标化12月患病率分别2.01%,3.97%和3.27%,标化终生患病率分别为2.95%,6.32%和3.94%。12月患病率最高的3种疾病分别为特殊恐怖(2.28%),酒精依赖(2.00%)和抑郁症(1.57%)。
(七)深圳市精神障碍流行学
1996年深圳市采用我国1982年及1993年两次大样本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对深圳市户籍人口进行精神障碍及精神卫生服务现状调查。调查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城乡各500户,总人数为3807人。
调查结果显示:15岁及以上人口各类精神障碍(不含神经症)时点患病率为1.484%,终生患病率为1.619%,其中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占首位(0.472%),其次是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0.438%),器质性精神障碍(0.405%),中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排位第四(0.236%),情感性及反应性精神障碍并列第五(0.034%)。
2005年深圳市进行了第二次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对象为在深圳全市户籍和常住非户籍居民,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采用CIDI-3.1作为调查工具。完成CIDI-3.1调查者共7134名。调查共发现终生罹患精神障碍1510例,各类精神障碍终生总患病率为21.17%,其中各类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抑郁障碍(包含各类型抑郁症、恶劣心境)为6.71%,躁狂症为1.14%,双相障碍为0.91%,广泛性焦虑障碍为0.39%,惊恐障碍为0.38%,恐怖障碍为 9.92%,强迫障碍为4.18%,精神病性障碍为1.46%。
(八)昆明市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昆明市于2005年11月1日零时作为调查时点,对全市进行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同时了解卫生机构精神卫生资源现状及利用状况。调查对象样本量为5033人,采用分层、随机、系统、整群的多级抽样方法,采用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2.1版(CIDI-2.1)进行入户访谈;其他工具包括自编社会人口学调查表。诊断标准为DSM-Ⅳ和ICD-10。
调查所见,精神与行为障碍12月患病率由高到低,焦虑障碍患病率(3.56%,95%可信区间:3.05%~4.08%,下同)最高,其次为物质使用障碍(2.45%,2.03% ~2.88%),情感障碍(1.22%,0.92%~1.52%),躯体形式障碍(0.76%,0.52%~1.00%),精神分裂症(0.03%,0.00% ~0.09%)。各类精神与行为障碍的12月患病率合计6.41%(5.74%~7.09%)。精神与行为障碍终生患病率,物质使用障碍患病率(6.78%,6.09%~7.48%)最高,男性患病明显多于女性;其次是焦虑障碍(6.36%,5.68%~7.03%),女性患病多于男性,情感障碍(1.98%,1.54%~2.30%),精神分裂症(0.71%,0.48%~0.95%)和躯体形式障碍(0.98%,0.71%~1.26%)。各类精神与行为障碍的终生患病率合计15.19%(14.20%~16.19%)。
(九)广州市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广州市于2006年进行了≥15岁人群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对象入选标准:①具有广州市户籍的常住人口,且在本户食宿1年及以上;②年龄≥15岁;③调查对象或其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本研究只调查家庭户,不调查集体户。调查时间从2006年8月1日至2006年8月31日。采取分层、整群、随机的多级抽样方法,在广州市整群抽取越秀区、荔湾区、天河区、番禺区和增城市等5个城区,采用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3.0版(CIDI-3.0)为筛查和诊断工具进行入户面对面访谈。调查过程中“精神病性障碍”筛查阳性者由精神科医生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患者版标准进行疾病诊断。本次调查共有7418人完成面对面访谈。
调查显示,广州地区各类精神障碍,包括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焦虑障碍,与物质有关的障碍,通常在婴儿、儿童或少年期首次诊断的障碍及未列入其他分类的冲动控制障碍,采用性别加权调整法计算,调整时点患病率为4.331%;调整终生患病率为15.764%。在调整时点患病率中,排在前三位的为酒精使用障碍(1.384%)、抑郁症(0.802%)和精神分裂症(0.488%)。在调整终生患病率中,排在前三位的为抑郁症(4.420%)、酒精使用障碍(4.102%)和烟草依赖(3.533%)。
(十)四省市地区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费立鹏等利用美国中华基金会的科研项目基金资助,在中国山东省、青岛市、浙江省、青海省、天水市等四省市地区进行了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医治率以及相关残疾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引起国内外反响。
调查地区合并样本量为63004人。所有人先用一般健康问卷(GHQ)进行筛查,然后由临床医生用结构式临床访谈(SCI)对16577人依照DSMIV进行轴I精神障碍的诊断。调查的病种大类有情绪障碍(包括双相障碍、抑郁、心境恶劣、其他),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广场恐怖、广泛性焦虑、社交障碍、特殊恐怖、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其他),物质使用障碍(包括酒精滥用、酒精依赖、处方药使用障碍、可卡因使用障碍、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器质性精神病。
将调查地区样本合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后的精神障碍30天患病率为17.5%(95%可信区间:16.5%~18.5%,下同)。心境障碍的30天患病率为 6.1%(5.7%~6.6%);焦虑障碍为5.6%(5.0%~6.3%);物质滥用为5.9%(5.3%~6.5%);精神病性障碍为1.0%(0.8%~1.1%);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在女性和40岁以上人群中更常见,酒精使用障碍在男性中的患病率是女性的48倍。抑郁障碍和酒精依赖在农村居住的人中更常见。在精神障碍患者中,24%有中度至重度残疾。8%的患者寻求过专业帮助,5%的患者寻求过精神科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