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化解窘境靠妙语

在生活中,遇到使人为难、害羞甚至难堪的困境怎么办,是怒不可遏?沉默寡言?逃避?纠结?沮丧?还是巧妙地用智慧化解?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作家梁晓声,采访记者四十多岁,是一位老练机智的英国人。采访进行了一段时间后,他让摄像停了下来,走到梁晓声跟前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做到毫不迟疑地用最简短的一两个字,如‘是’与‘否’来回答。”梁晓声点头认可。遮镜板“啪”的一声响,这位记者的录音话筒立刻就伸到梁晓声嘴边,问:“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是坏?”梁晓声略为一怔,未料到对方的提问竟如此之“刁”,分明有“诓”人上当之意。他灵机一动,立即反问:“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回答如此巧妙,英国记者不由一怔,摄像机立即停止了拍摄。
梁晓声没有直接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而是运用类比的方法攻击对方,既然对方无法回答自己所提出的问题,那么,自己也就无需再回答记者了。记者受到了反问,手足无措,自然再也没有心思向梁晓声进攻了,梁晓声也就彻底地解了围。
真正的强者总能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及时而巧妙地使自己由被动转为主动,更使那些原本不妙的事变得别有情趣。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恩来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他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位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
周恩来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
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他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总理:你们中国人怎么连好一点的钢笔都不能生产,还要从我们美国进口。没想到周总理说这是朝鲜战场的战利品,反而使这位记者丢尽颜面,这不禁让人想起“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一词。
有时妙语还有救命之用。一次,乾隆和纪晓岚在野外散步聊天。乾隆突然问道:“纪卿,‘忠孝’之义何解?”纪晓岚回答:“禀告皇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谓之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谓之孝!”乾隆又说:“嗯,说得好,现在,朕想以君的身份要你去尽忠,怎么样?”纪晓岚一惊,随之答道:“臣遵旨!”说完就走了,乾隆当然知道纪晓岚不会去死,不过也想看看他是如何为自己解围的,于是静观其应对办法。
不一会儿,纪晓岚回来了,乾隆问道:“你怎么没死,没尽忠啊?”
“我刚才想跳河尽忠,恰好碰到屈原了,他不让我死!”
“此话什么意思?”
“我去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他说:‘晓岚,你为什么要这样呢?我那时跳河自尽,是因为当时楚怀王昏庸无能;而你现在,听说是开明盛世啊!这样吧,你先回去问一问皇上,看他说是不是昏庸无能,如果说是,你再来跳河,我等你!’这样,我就回来问您了!”
乾隆听后,放声大笑连连称赞:“好一个如簧之舌,真不愧为当今雄辩之才啊!”
纪晓岚可谓聪明绝顶,能巧妙地借屈原为自己找到一个解脱困境的理由。假借他物摆脱困境,“他物”无论是言语还是实体,都要在此时此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震撼力。
睿智妙语就是用急中生智和灵活的思维,化解窘境,破除敌意,缓和气氛。这是一种大智慧,即申明立场,又不伤和气。这种大智慧,不能靠“突发奇想”或“灵机一动”,而是需要平时一点一滴地积累人文社科知识,需要丰富的人际沟通和心理透析能力。而如果多学多练,每个人都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