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临证实践录
- 崔章信
- 8字
- 2020-08-28 10:08:06
第五章 少阴病病证
四逆汤证
1.临证原理
即少阴病的临证原理,是指手少阴、足少阴心肾两脏及其经络学说的发病原理。
2.方剂简介
(1)意义: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少阴虚寒证的著名方剂,后世多有发展。
(2)组成:
由附子、干姜、炙甘草而成。
(3)功用:
回阳救逆。
(4)主治:
①过汗亡阳证,如第29条;②少阴阳衰阴盛证,如第354条;③虚阳外越,真寒假热证,如第389条;④阳虚阴盛,膈上有寒饮证,如324条。共有10条论述四逆汤证,即少阴病。证见四肢厥冷,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疲欲寐,舌苔白滑,脉微细。
3.辨证论治
以《伤寒论》经文第324条辨证论治如下:
依据临证原理,确定“干呕者”为主症,“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若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证,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为性症、体征、病理、以方测证。
主症“干呕者”,由于膈上有寒饮,导致胃气上逆所为。“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由于膈上寒饮,胸中实邪均可发生为之,需要细细辨之;“若始得之,手足寒”,由于实邪内阻,胸阳不布而为之;“脉弦迟者”,由于实邪内阻,脉道不利而为之;“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由于实邪结在上,治当因势利导。《内经》云“其高者,因为越之”,故治宜吐,不可攻下;“若膈上有寒饮”,由于少阴肾阳亏虚,不得温煦脾土,不能化气布津,寒饮停聚膈上所致。阳虚为本,寒饮为标,脉沉迟无力,周身一派阳虚征象,因此不用吐,以免虚虚之成;“不可吐也,当温之”,由于本证非胸中实邪,故不可吐,当温之,补脾肾之阳;“宜四逆汤”,以方测证,当知膈上有寒饮。
所以综上所述,性症、体征、病理、以方测证,可以确定“干呕者”为少阴病膈上有寒饮证。
病证已明,论治由生。治则补阳救逆,治本化饮,方选四逆汤主之。
4.临证笔录
“冠心病”休克证
王某,男,65岁。初诊:2001年5月1日。
病史:
患者冠心病11年,昨日突然犯病,心区剧痛、绞痛,神志昏迷,急送医院,收住内科,经过抢救,病情缓解,神志清醒,病人述说,昨日吃韭菜馅包子,上吐下泻,测血压80/40mmHg,病情十分危急,邀我会诊。
中医检查:
望舌苔薄,舌质淡白,六脉沉微。摸汗清凉。证乃真阳欲脱,故脉沉微无力,血压下跌。选方:四逆汤加野山参。拟方:熟附子20g(先煎60分钟),干姜20g、炙甘草12g、野山参12g。一剂服完,血压上升至90/50mmHg,上方加黄芪40g、当归15g,续服一剂,测血压100/60mmHg。患者神志已清,心区疼痛已消。
心语:
触汗清凉为阳脱,汗出如油为阴竭。舌苔薄,舌质淡白,脉沉微,这是辨证要点。大剂四逆汤加用野山参,大补元气,以助熟附子回阳救逆。
少阴阳脱阴竭证
张某,男,12岁。初诊:1992年3月8日。
病史:
患者在饭店吃自助餐,饮食不洁,用餐又多,导致上吐下泻,神志时清时昏,四肢厥冷,汗出量多,手摸如油,黏腻而温。外公领其看中医,吃中药。
中医检查:
舌苔薄,舌质淡红,切脉沉弱微数。面颊泛红,手摸汗液黏腻而温,测血压90/50mmHg。证乃手少阴阳脱阴竭证,既严重伤阳,又伤阴。选方:四逆汤加味,香连丸4g,每日两次。拟方:熟附子6g(先煎15分钟)、生姜6g、炙甘草6g、生晒参10g、五味子6g、麦冬12g。一剂服完,吐泻已止,血压回升,110/60mmHg,续服一剂,汗出已愈,四肢厥冷转温,脉沉不数。三剂后,诸症皆愈。
心语:
①患者仅仅12岁,若加黄连水煎,肯定味苦难服,用香连丸,可避其苦用其长,清胃热,止呕止泻。②因上吐下泻,伤阳耗阴,进而阳脱阴竭,故用四逆汤加生脉饮,回阳救阴,以挽危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