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证(又名复脉汤证)

1.临证原理
同太阳病和少阴病。
2.方剂简介
(1)意义: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脏病的著名方剂,后世发展颇多。可以说炙甘草汤和四逆汤类方是治疗心脏病的鼻祖。
(2)组成:
补心气由炙甘草、人参、大枣而成;养心阴由麦冬、麻仁、生地、阿胶构成;温心阳由桂枝、生姜、清酒。计有10味药组成。
(3)功用:
温通阳气,滋阴养血,以达复脉。
(4)主治:
心脏阴阳两虚证。《伤寒论》经文177条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3.辨证论治
以《伤寒论》经文第177条辨证论治如下:
依据临证原理,确定“心动悸”为主症;“伤寒,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为伤寒误治、体征,以方测证。
“心动悸”,此是本病之特征,因手少阴心经主血脉,依赖气血阴阳温煦滋养,若心之气血阴阳俱虚,而成心悸不安。
“伤寒”,此病本于伤寒,若伤寒治疗不当,多成变证,因为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脏腑相连,经脉相通,故太阳病治疗不当不解,正不抵邪,传入少阴而成本病;“脉结代”,若气血阴阳亏虚,脉道不充,推动无力,则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以方测证,当知心为阴阳两虚证。
所以综上伤寒误治、体征,以方测证,可以确定心动悸为气血阴阳两虚证。
病证一明,论治由生。针对心脏气血阴阳两虚证,治则:益气通阳,滋阴养血,以达复脉。选方炙甘草汤加减。
4.临证笔录
心动悸脉结代证
丁某,男,68岁。
病史:
患者心悸不安月余,加重2周,心烦意乱,夜不成寐,常感神疲乏力(既怕冷又怕热),饮食无味,大便偏干、偏溏交替进行,应家人催促,赴医院检查,未查出心脏病,可能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予谷维素,食之罔效,转诊中医。
中医检查:
舌苔薄白,舌质偏红,切脉沉弦,偶有结代。证乃心脏气血阴阳两虚证,体质虚弱,心之气血不足,无以充实阴阳,阳虚无以推动气血运行,阴虚无以滋养血脉,故心动悸,脉结代。治以益气通阳,滋阴养血,以达复脉。选方:炙甘草汤加减。拟方:炙甘草12g、人参10g、大枣5枚、麦冬15g、生地30g、阿胶12g、酸枣仁30g、桂枝6g、干姜6g。服完七剂,心动悸好转,脉结代未触及,神佳力增,昨夜入眠酣睡。再予七剂,心动悸已愈。并嘱其适当活动,促进血脉流行。
心语:
说炙甘草汤是治疗心脏病的鼻祖方一点不过分。其组方框架“补气血、养心阴、温心阳”设想齐全,唯独缺少活血化瘀之意。如果具体辨证,在这四个方面加减化裁,有广阔的天地。
心悸不安证
丁某,男,30岁。
病史:
由于营销工作繁忙,早出晚归,难免感受风寒,故常常感冒。此次感冒月余,为怕丢饭碗,从抽屉找出APC 4片,一口吞下,急于求愈,结果大汗淋漓不止,几乎导致虚脱。伙伴将他送来医院。经过抢救,命已保住。但是心悸不安,惊恐害怕,饭不吃,觉不睡,精神几乎要崩溃。患者经人介绍,来看中医。
中医检查:
舌苔少,舌质红,切脉小弦而无力,时见结代。证乃心气血阴阳两虚证,因汗为心液,大汗淋漓必然伤心,一则伤气,进而伤阳,二则伤血,进而伤阴,故心悸不安,脉象结代。治以益气通阳,补血养阴。选方:炙甘草汤加减。拟方:党参20g、炙甘草12g、大枣5枚、麦冬50g、生地30g、阿胶12g、酸枣仁30g、桂枝12g、干姜6g。服药七剂,有所好转。上方稍事加减,续服两周,诸疾皆愈。
心语:
心主血脉,心主神志,心为君主之官。血脉之运行靠阳气推动。五脏配合,由心主宰调和,化生气血,故曰心为君主之官。又心主神志,人之精神活动,如喜怒忧思恐,皆可影响心跳,形成结代脉。当然,五脏阳气推动气血运行亦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