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附子汤证

1.临证原理
同太阳病。
2.方剂简介
(1)意义:
在《伤寒论》中比四逆汤名气略小,但其组成意义颇大,后世应用很多,具有相当的名气。
(2)组成:
即四逆汤去甘草而成。
(3)功用:
急温回阳。
(4)主治:
《伤寒论》经文第61条曰:“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3.辨证论治
以《伤寒论》经文第61条辨证论治如下:
依据临证原理,确定“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为主症,“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为无三阳证、性症、体征、以方测证。
“昼日烦躁不得眠”是因卫阳之气旺于昼,得天之助,能与阴相争而为之;“夜而安静”,因入夜则阳气衰,而阴气盛,无力与阳气相争而为之;“不呕”说明无少阳证;“不渴”说明无阳明证;“无表证”说明无太阳表证,总之无三阳证可说;“脉沉微”沉为阴主里,微主阳衰,乃是少阴阳衰阴盛之候,由此可测知身无大热;“身无大热者”是指阳虚外越之微热。
所以综上无三阳证、性症、体征,以方测证,可以确定主症为阳虚欲亡之急证,治疗应当急温回阳,选用干姜附子汤主之。
4.临证笔录
肺心病休克(阳虚欲亡证)
耿某,男,80岁。
病史:
患者患有慢支10年,肺心病3年,因感冒发热、气促心慌而住院,诊断肺心病休克,经治疗好转,住院后一周,突然心慌大汗淋漓,气促,神志欠清,血压80/50mmHg,约我会诊。
中医检查:
舌苔薄腻,舌质淡,切脉沉微欲绝,汗液触指发凉不黏。证乃阳虚欲亡证,治以回阳救急。选方:干姜附子汤加味。拟方:高丽参10g、附子6g(先煎)、干姜4.5g。上药煎好,再浓缩为100ml,顿服。服完,心慌、大汗好转,测血压90/56mmHg。患者陈述乏力特甚,手动则困难,汗液触手开始转温,舌苔薄白,舌质嫩红,脉沉细无力微数,证乃阳虚欲亡好转。拟方:高丽参10g、附子6g(先煎)、干姜4.5g、寸冬12g、五味子12g。实为干姜附子汤加生脉散。又服两剂,心慌、气喘、汗出无力,基本已愈。
心语:
此为危重病人,从病人着眼,应中西医结合,各取所长用于病人。一切都要为病人着想。病人有病情急骤变化,可随时急赴医院检查。
阴虚烦躁证
宋某,男,35岁。
病史:
患者一周前,在饭店吃饭,饮食不洁净,用量过饱,导致上呕下泄,不思饮食,一连闹了三天。体重减少三公斤,体力大大下降,动不动就出虚汗,周身乏力,懒于言语。到了医院,检查化验,输液打针,说是“急性胃肠炎”,治疗三天上吐下泻已愈。但是白天烦躁,晚上不睡,两眼直瞪着到天亮,病情不见轻,反倒有加重之势。听大夫说这种情况需要看中医,于是来我处就诊。
中医门诊:
《伤寒论》经文说得好,“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因为卫阳之气,旺于昼,得天阳气之助,与阴气相争,所以昼日烦躁;入夜则卫阳之气衰落,而阴气盛,无力与阳气相争,所以“夜而安静”,原因为呕吐腹泻损失水分过多,终而伤阳严重所为。证乃阳虚烦躁重证。选方:干姜附子汤加味。拟方:干姜6g、熟附子10g、高丽参10g。水煎顿服。药尽,周身温暖,犹似晒好棉被,即鼾声入睡,烦躁烟消云散了。
心语:
此为阳虚烦躁重证,随时可以出现不测,应与家属沟通,及时通报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