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治疗

室速的治疗应个体化,根据不同的室速类型、合并的基础心脏病以及发作时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综合评估后选择治疗方案。
(一)持续性单形性室速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是指心动过速发作时的QRS波形态单一而且一致,持续时间超过30s,或持续时间不到30s但伴有低血压等情况需要电转复的室速,是临床最常见的室速类型。90%的持续性单形性室速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最常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其他各种心脏疾患均可能合并。另有约10%的持续性单形性室速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被称为特发性室速。由于多数持续性室速伴有明显症状,有时尚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猝死,需要积极处理。
1.急性期治疗
目的在于尽快终止发作。
(1)对于临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首选电转复治疗,能量150~200J,无效时可酌情递增能量。
(2)如血流动力学稳定,可先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时考虑直流电转复。以往的药物转复首选利多卡因,有效率40%~50%。新近发布的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首选药物为胺碘酮、普鲁卡因胺或索他洛尔,其中胺碘酮转复窦性心律的成功率约为70%,索他洛尔的有效率约65%。部分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可选用普罗帕酮,转复窦性心律的有效率为60%~90%。特发性左后分支性室速或短联律间期触发的室速可选择维拉帕米。
(3)对于室速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考虑程序电刺激,找到终止室速的刺激窗口,必要时保留刺激导管,以避免频繁的心脏电复律。
2.慢性期治疗
主要是为了预防室速的复发,并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猝死。包括基础心脏病的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ICD和射频消融或外科手术治疗等,部分患者需要不同的方法联合治疗。
(1)ICD:
具备自动诊断心动过速、抗心动过速起搏、抗心动过缓起搏、低能量转复和高能量除颤等多种功能,对于持续性室速以及此类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ICD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能更有效地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和总死亡率。随着ICD临床应用的一些重要研究结果的公布,其在室速治疗中的地位已经得到确立。在新公布的ICD植入指南中,已经将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性室速,或者经其他治疗无效的无器质性心脏病持续性室速列入Ⅰ类适应证。
(2)抗心律失常药物:
仍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和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大部分器质性心脏病室速,作为长期维持用药和预防猝死,Ⅰ类药物虽然能有效抑制心律失常,但增加了心律失常相关性死亡、缺血性死亡和总体死亡率,故宜首选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或索他洛尔。β受体阻滞剂虽然抗心律失常效果较差,但可明显改善心脏病患者预后,作为联合用药的考虑是比较理想的。
(3)射频导管消融:
适用于经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或)ICD治疗后仍有室速的患者,或者有症状的特发性室速患者。常规的标测技术仅适合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可反复诱发的、持续性单形性室速,新的三维标测技术已经能够实现窦性心律下基质标测和改良(如电解剖标测技术,Carto系统),或快速标测技术(非接触标测技术,EnSite3000系统)等,可能拓宽消融的适应证范围并提高成功率。
(二)非持续性单形性室速
非持续性室速(nonsustaine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NSVT)通常定义为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心律,频率>100次/分,并在30s内自行终止。典型者多在3~10个心搏,频率100~200次/分。NSVT可见于0~3%的健康人,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常见的器质性心脏病是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肥厚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急性期或慢性期等,高血压心脏病、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相对少见。目前对于NSVT的临床意义评估的依据还不够充分(表6-3)。
表6-3 非持续性室速的临床意义
因此,在决定治疗时应综合考虑有无NSVT引起的症状和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及其种类,兼顾减轻相关症状和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两个目的。由于NSVT引起的症状往往较轻,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只有症状影响生活或工作质量时才考虑特异治疗,可选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或胺碘酮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应避免使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反复性单形性室速,可考虑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对于冠心病合并明显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如在给予最佳抗缺血治疗的情况下仍有NSVT,应接受电生理检查,如能诱发出持续性室速,应植入ICD治疗。
(三)多形性室速和尖端扭转型室速
多形性室速是指QRS波形态在心电图任一导联上不断发生变化的室速,频率范围在100~250次/分,多数发作能自行终止,少数可蜕变为室颤。常根据是否与心肌复极延长相关性进行分类:
1.心肌复极延长有关的多形性室速
心电图常特征性地表现为QRS波的形态、振幅和极性不断有规律变化的尖端扭转型室速,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长QT综合征。前者典型临床表现为情绪激动、劳累诱发的晕厥和心脏骤停,发病间期的心电图可见QT间期延长、T波和U波形态异常、T波电交替和心率缓慢等,后者包括各种引起复极延长的临床情况和药物。紧急处理中持续发作或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需紧急电复律治疗。停用任何可能延长心肌复极的药物,血钾低的患者应静脉补钾。静脉注射硫酸镁可减少内向离子流并缩短动作电位,可有效抑制尖端扭转型室速。用起搏或药物提高心室率到90~120次/分,有助于防止复发,但需注意先天性长QT综合征禁忌使用儿茶酚胺类药物(如异丙肾上腺素等)。先天性长QT综合征患者需给予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必要时考虑起搏、颈胸交感神经节切除,对于反复发作、上述治疗无效者需植入ICD治疗。
2.与心肌复极延长无关的多形性室速
可能较上述类型更常见,可见于有或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临床可无症状而偶然在动态心电图检查中发现,但持续发作可导致室颤。极短联律间期触发的多形性室速,其心电图特征为室速的第一跳呈极短的联律间期,临床好发晕厥和猝死,对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需植入ICD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或血管痉挛性心绞痛)患者可合并多形性室速,需针对病因治疗。此外电生理检查中程序电刺激常常诱发非持续性、多形性室速,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加,常被认为是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对于预后的判断意义尚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