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治疗专家共识与指导原则2015
- 付小兵 魏于全
- 25字
- 2020-08-28 10:16:28
第五章 自体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心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
一、概 述
心血管病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公众健康问题。2014年8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指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估计为2.9亿,其中心力衰竭450万,位居高血压、脑卒中和肺心病之后占第4位;心肌梗死250万和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并列第5位。心力衰竭作为各种心脏病并发症的发展阶段,具有高发病率、高患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我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每年上升幅度为5.05%,居各种死亡病因之首;且心血管病医疗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1]。
尽管心血管病的药物、介入和外科手术等现代治疗手段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缺血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等仍然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此人们一直在探寻新的治疗策略来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不良心肌重塑及随后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发展。干细胞由于其独特的转分化及旁分泌能力,有望成为解决上述问题最具潜力和前景的治疗方法。自2002年德国学者首次采用冠状动脉内输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ononuclear cell,BMMN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2]以来,许多临床试验研究探索了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等的价值,证明了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但关于其有效性结果并不一致。就冠状动脉内输注BM-MN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而言,近年的荟萃分析表明此疗法可以抑制左室重塑,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降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因心力衰竭住院、再狭窄、血栓形成、靶血管血运重建、脑卒中、再梗死和埋藏式除颤器植入)的发生率 [3,4];而新近的一项荟萃分析发现若对试验采用的所有评估影像技术综合分析,BM-MNC治疗的确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和抑制左室重塑并缩小梗死面积;若仅对采用心脏磁共振(评估心功能和左室容量的金标准)的试验进行分析则显示上述疗效并不明显,也不能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5]。近年的临床试验研究还表明新一代干细胞如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和心脏自身干细胞(cardiac stem cells,CSCs)的临床效果优于BM-MNC [5~8]。与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不同,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患者,近期(<12个月)死亡率和因心力衰竭再住院率无明显改变,但可明显降低远期(12个月)死亡率和因心力衰竭再住院率,减少左室收缩末容积和降低每搏容量指数,增加左室射血分数;从总体分析,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可改善近期和远期心力衰竭(NYHA分级)和心绞痛(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 [7]。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病的生物作用机制和途径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明确关键问题所在,以求最终能够改善硬终点心脏事件 [8~10]。
国内至今已有较多医疗单位开展了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病的Ⅰ期和(或)Ⅱ期临床研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仅有少数单位进行了较大样本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如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的经导管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TCT-STAMI)的研究 [9~10],且大部分研究不够规范,缺乏统一标准,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为了促进我国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病规范、科学、有效地深入开展,提高心血管病防控水平,改善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干细胞工程学组组织有关专家对自体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心血管病进行论证并达成下述共识,以期对今后的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病临床研究及应用起到规范和推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