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慢性缺血的专家共识

一、概  述

下肢缺血是一种常见临床症状。在我国造成下肢缺血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足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为3% ~10%,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7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15% ~20% [1~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预后较差,其中间歇性跛行患者5年、10年病死率分别为42%和65% [4],而静息痛、溃疡和坏疽的下肢缺血患者6个月内的截肢率高达40%,1年死亡率高达20% ~30% [3],主要死亡原因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 [5]。下肢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下肢发凉、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和肢体缺血性溃疡、坏疽等。临床上用于判断慢性下肢缺血程度的分期方法主要有Fontaine分期和Rutherford分级 [3]。下肢缺血的治疗目的是增加行走的距离,缓解疼痛,促进溃疡的愈合和避免截肢 [3]。血管重建是治疗重症下肢缺血的最佳方案,但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全身情况选择。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血管腔内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 [3]。由于对全身情况和血管条件的限制,动脉旁路手术和血管腔内成形术(球囊扩张、支架植入)适用于多数有条件的患者 [3]。对于不适合上述治疗以及上述治疗效果不佳或术后复发者,尤其是糖尿病下肢缺血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病变多累及下肢远端小动脉,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这部分患者面临截肢的危险,甚至危及生命 [4,5]。自体干细胞移植作为近年来血管再生的新技术,为这部分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6~26]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下肢血管新生,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能形成血管的成体干细胞(包括血管内皮祖细胞、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等) [6,7]。正常情况下这些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中,外周血液循环中很少 [6,7,10]。当存在肢体缺血时,这些干细胞将动员到外周血中,归巢到缺血组织,发挥血管新生的作用。通过药物进行骨髓动员刺激后这些干细胞也可以被动员到外周血液循环中 [11~14]
研究发现,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CD34阳性细胞是内皮祖细胞(EPC)的主要来源,CD34(造血干细胞及EPC的共有表面标志物)阳性细胞,在末梢血中的数量只有骨髓的0.2%。可测定的最幼稚细胞在1m l末梢血中仅有2.9个,为骨髓的1%。提示骨髓细胞有可能提供更多的EPC用于血管新生疗法 [24]。成年个体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含有多种干细胞成分,其中CD34阳性细胞含量约占BM-MNC总数的3%,为外周血的15倍,同时BM-MNC移植还可以提供多种促血管生长因子,故BM-MNC移植兼具EPC和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 [25]。在高龄、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状态下,患者EPC的数量、增殖潜能、黏附和成血管能力均降低 [26],说明这些患者自发的血管新生潜能降低,进一步支持了对这些患者进行干细胞移植的必要性。
根据干细胞的不同来源,目前临床上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的方式可分3种:即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7~11,15~20]、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11~14]和改良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即骨髓动员后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21~23]
自体干细胞移植 [7~23]至少有以下几个优点:①不存在异体干细胞的免疫排斥;②没有胚胎干细胞的伦理道德问题;③作为自体的细胞,仅仅是采用富集提纯的办法,没有在体外进行诱导分化和增殖,也不存在异种血清污染和基因突变等的风险;④严格无菌操作,体外分离时间短(2个小时左右),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小;⑤正如患者本身的植皮一样,都是患者本身的组织,具有取材方便的特点;⑥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疾病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因此,目前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呈现出了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