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各种抗肿瘤新药的上市,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及器械的改进,以及精准放疗技术的应用,恶性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了明显提高,我国的恶性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已达30.9%,越来越多的恶性肿瘤患者可长期生存。
药物治疗是抗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涌现了一批不同于传统细胞毒药物的新型药物,如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何处理这些传统的或新出现的药物种类所伴随的毒副反应,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如大多数细胞毒药物会引起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和肝肾毒性等,有些药物会引起心脏毒性、肺毒性、过敏和神经毒性等。随着患者的生存期延长,除了药物的近期毒副反应外,药物的远期毒性亦成为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如对乳腺癌患者而言,化疗可影响生育功能,导致提前绝经,进而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风险;儿童及青少年恶性肿瘤患者虽然通过高强度的化疗有取得治愈的可能,但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远期不良反应,如心功能不全、生育问题和第二原发恶性肿瘤等。许多靶向药物看似安全,不良反应轻,但亦可导致严重的毒副反应。譬如,利妥昔单抗所致超敏反应,吉非替尼所致肝脏毒性,厄洛替尼所致皮疹毒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所致间质性肺炎,克唑替尼所致眼毒性等。针对免疫检测点的单抗如Ipilimumab和Nivolumab,在肺鳞癌、腺癌中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这些药物亦具有较严重的毒性,尤其是免疫介导的毒副反应。前列腺癌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可出现性欲下降、勃起障碍,以及类似女性绝经的症状如潮热、盗汗、烦躁和乳房发育等;抗雄激素治疗也增加了贫血、骨质疏松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总之,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将突显生存质量的重要性,而生存质量的高低直接与抗肿瘤治疗的近、远期毒副反应息息相关,如何预防及降低药物的毒性是当前恶性肿瘤治疗最需考虑的因素之一。
临床医生平素工作繁忙,少有时间系统查阅抗肿瘤药物毒副反应及治疗方法,特别是少见的毒性。为了方便广大医生快速查阅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及处理方法,胡艳萍教授作为主编,组织了许多知名教授及一线青年骨干医生,他们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文献,紧密结合各自多年的临床经验,花费了大量时间撰写本书。其特色有:①抗肿瘤药物涵盖范围广,包括细胞毒药物、肿瘤辅助药物、内分泌药物、靶向药物及生物免疫治疗药物等,并且重点介绍了靶向药物的应用;②不良反应谱广,包括常见的和罕见的毒性;③内容充实,主要从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三方面全面、重点阐述每种毒副反应。胡教授学风严谨、务实,相信本书能让临床医生全面知晓抗肿瘤药物毒副反应的有关知识,切实解决应用抗肿瘤药物时所面临的疑惑,以及面对毒副反应时解“燃眉之急”。
本书的出版,填补了国内这方面专著的空白,有助于提升我国临床医生抗肿瘤药物应用水平以及毒副反应处理能力,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科著作。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