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小儿骨科学(第3版)
- 潘少川
- 3174字
- 2020-08-28 13:04:32
第2节 发育性髋内翻
小儿发育性髋内翻(developmental coax vara)又称婴儿型髋内翻(infantile coax vara),是小儿跛行的原因之一。本病属股骨近端发育异常,其特点是股骨有程度不等的短缩和颈干角减小,即髋内翻。
胚胎发育的早期,股骨上端骺板如一半月形软骨板,不久分成颈部和大转子两部。内侧的股骨颈部分成熟较早。股骨头的骨骺于生后6~9个月出现。随着走路和髋内收肌的活动,外侧的半月形骺板前身形成,大转子骨骺到4岁时骨化。颈干角和股骨干上端的长度就取决于这两部的生长。1岁时颈干角为148°,成年时减少到120°(图6-29)。
(一)发病率
本病罕见,有学者统计大约每25 000个新生儿中可见1例。发育性髋内翻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之比约为1 ∶ 13,即每1000个新生儿中可有1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而每13 000个新生儿中有1例发育性髋内翻。本病无种族差异,男女发病率相仿,单侧髋内翻较双侧者多见,约为2 ∶1~3 ∶1。
(二)分类
Elmslie及Fairbank根据病因学不同将髋内翻分成三类。
1.先天性髋内翻
包括股骨近端发育缺陷、先天性短股骨和先天性弓形股骨,可能为胚胎肢芽异常所致。出生时即有明显股骨短缩和股骨近端内翻,但随生长发育其内翻程度通常仅有轻度加重,常合并明显的下肢不等长和先天性全身性发育紊乱,如黏多糖病、颅锁发育不全、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软骨发育不良以及身材矮小等异常。
图6-29 股骨颈干角各年龄组的平均值
2.获得性髋内翻
包括继发于佝偻病、骨纤维结构不良及以往的创伤性股骨近端骺板早闭等疾病的髋内翻。还可继发于发育性髋脱位和戈谢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头骨骺滑移,化脓性关节炎并发股骨头骺破坏,纤维异样增殖等。
3.发育性髋内翻
又称为婴儿型髋内翻。该型在出生时并无异常,但从幼儿期开始随生长发育,颈干角进行性减少,不合并其他骨骼肌肉系统异常。仅有轻度下肢不等长,股骨长度无明显短缩。
本节主要讨论发育性髋内翻。
(三)发病机制和病因
因有同一家族发病者和异卵孪生发生髋内翻者,所以从理论上支持本病有遗传性。胚胎早期,股骨近端的骺板呈半月形,其软骨柱不久分化成为股骨颈的骨骺和大转子的骨突骨骺两部分。内侧股骨颈部分成熟较早,延长的股骨颈和股骨头的化骨中心于生后3~6个月即可出现。受走路和髋外展运动的影响,半月形的骺前期的外侧分化成熟,至4岁时大转子骨突骨骺渐骨化,说明股骨上端有两个发育中心,促使快速生长。颈干角的大小和股骨的总长度取决这个发育区。正常股骨的颈干角在1岁时为148°,及至成年逐渐降至120°。
发育性髋内翻可能是股骨颈内侧软骨化骨的缺陷,但真正病因尚不十分明了。对胎儿股骨头颈的观察,发现股骨颈的干骺部内侧为大量纤维组织而不是海绵骨。因之,股骨颈有力学上的弱点,经肌肉拉应力和体重作用下出现内翻的成角。
发育性髋内翻的病因尚不清楚。推测可能与股骨近端正常的骨化过程出现障碍或延迟,部分血管损害引起股骨头、股骨颈的早期发育受阻,以及股骨颈部的生长板异常早闭等有关。
(四)病理
与Blount病相似。生长板的增宽,静止层的原始生发细胞分布不规则,软骨细胞缺乏正常演变过程,临时钙化区缺如。软骨细胞向干骺端扩展,干骺端骨质疏松。有学者提出股骨颈下部的初级骨化有缺陷,负重后该处生理性剪力使营养不良的骨质出现疲劳,从而导致进行性内翻。
(五)临床表现
髋内翻在生后即存在畸形,一般到学会走路始被发现。临床上患儿有歪向一方的蹒跚跛行。患儿极易疲乏。双髋可同时发病,单侧与双侧的比例为3 ∶ 1。双侧髋内翻患儿的步态呈鸭步,有如双侧髋关节脱位,患儿体高一般较矮,并常有腰椎生理前突加大。
平卧检查 患髋外展及内旋受限,外旋加大。严重髋内翻时大转子突出,臀中肌的起止点距离变近而导致肌肉无力,出现川德伦堡体征阳性,但抽拉试验和Ortolani征阴性。患侧下肢短缩,短缩的程度取决于股骨颈下弯程度。
(六)X线诊断
X线照片上除股骨的颈干角缩小(通常<90°)外,在股骨头的内下方邻近的颈部可见一三角形的骨块。骨块的边界如一倒Y字形的透亮区。其内侧界为股骨头下的骺板,外界为X线透亮度增加的发育异常区域。此区域随患儿的年龄增长、体重加重而日益加宽并垂直。晚期还有大转子变长,向近端呈钩状,可与髂骨接触形成假关节。同时股骨头扭曲或呈椭圆形。髋臼变浅。头干角(head shaft angle)为取股骨头最宽处做一横径直线,此线中点的垂直线与股骨干外侧骨皮质的长轴线相交,其夹角即是。H-E角(Hilgenreinerepiphyseal angle)为连接双侧髋臼Y形软骨的Hilgenreiner线,与股骨头骺板的延长线相交角度。依此测量可随诊观察髋内翻有无进展,是否需要手术矫形以及衡量截骨所需纠正的角度始能防止复发。
(七)治疗
治疗目标包括矫正内翻,使股骨颈部异常的剪应力变成压力,肢体等长及恢复外展肌力。
定期拍髋关节X线照片观察至关重要。保守治疗无助于颈干角的改善,一旦有手术指征,则无须考虑年龄。手术指征为:H-E角大于45°~ 60°,颈干角进行性减少或已经小于90°~100°,或有臀中肌跛行明显。
先天性髋内翻主要是在股骨颈骨化不良的基础上,站立行走时的体重因素使之承受弯曲应力导致颈干角变小,股骨头骺由水平位日趋垂直,出现剪应力的不良影响。
这些应力随髋内翻的加重,到股骨大转子向上变形移位接近骨盆为止。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治疗应通过调整股骨颈干角而使股骨头的骺板从垂直位改为水平位。换言之,截骨手术要使局部的剪应力变成生理性压应力,此后,体重的压力反而会促使其愈合,畸形理应不会复发。
手术的指征为H-E线小于60°;患儿年龄在1.5~2岁为最佳手术时机。
1.常用的手术方法
如Langenskiöld粗隆间截骨术、Borden粗隆下截骨术(图6-30)、Pauwel的Y型截骨(图6-31)及Ilizarov矫正法。必须将H-E角矫正至小于30°~40°,这样将股骨近端骺板处的剪应力变成压应力,同时需采用坚强内固定来维持矫形。先天性髋内翻常伴有短股骨,因此术中应非常注意勿损伤股骨头和大转子骺板。手术前应在麻醉下测定患髋的被动外展范围,如有受限,应先做内收肌切腱术。术中充分推开骨膜有助于调整截断端的对位。
2.Ilizarov外固定器矫正髋内翻(图6-32)
(1)手术优点
1)有肌肉挛缩的逐渐缓慢矫正;有的病例也可快速矫正。
2)除矫正髋内翻外,同时从三个平面矫正屈曲和内旋。
图6-30 先天性髋内翻Borden粗隆下截骨术
3)必要时同时恢复髋-膝-踝的正常负重轴线。
4)术后能很快负重并恢复活动。
5)拆除外固定器较拆除内固定植入物容易,且不会因去除螺钉而降低骨局部应力,且不遗留明显瘢痕。
6)可同时进行股骨或胫骨延长。
(2)操作方法
1)遵循Ilizarov安装外固定器技术,一般采用股骨上端两枚半环,下端两枚整环的方法。
2)在钻入克氏针前注意将局部皮肤向上推移,以免在即刻矫正时发生压疮。
3)髋内翻角度越大,最近端的半环越应接近竖直安放。
4)与近端半环相邻的第二枚半环要与股骨干长轴垂直,两个半环之间要留下行粗隆下截骨的间隙。
5)外固定器安装完毕后,行粗隆下截骨术或骨皮质切开术。
6)利用最上端的半环从近端向下垂直位下压,直到髋内翻角度矫正满意为止。然后将上部两个半环之间用丝状杠连接固定。
7)若股骨颈存在过多前倾或后倾角时,可同时矫正。
8)并发股骨短缩需要矫正时可利用下部环形配件加以延长。
(3)术后护理
1)通常采用快速矫正法,如此粗隆下截骨部位术后2个月连接愈合,省去每6小时转动螺母的负担。
图6-31 Pauwels粗隆间Y形截骨术
A.按X线照片上描测需要截除的楔形角度;B.自楔形截骨上下钻入克氏针;C.楔形截骨,取下骨块;D.截骨而靠拢,钢板内固定
图6-32 Ilizarov外固定器矫正髋内翻示意图
A.组装和粗隆下截骨术前;B.术后矫正
2)术后次日可借助双拐下地部分负重。术后1个月可用拐杖支持下完全负重。
3)术后尽早进行物理治疗以利功能恢复和预防关节僵硬。
4)复查拍X线照片时要注意避开外固定器与截骨部位的重叠遮挡。
50%以上的患者在术后1~2年内出现股骨近端骨骺早闭,因此术后要定期拍片明确有无明显的下肢不等长。矫正效果可因生长发育而有所丢失,导致畸形复发。其机制不甚清楚。如果手术充分矫正内翻,并采用坚强内固定,则畸形很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