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皮肤附属器

皮肤附属器(cutaneous appendages)包括毛发与毛囊、皮脂腺、外泌汗腺、顶泌汗腺及指(趾)甲,均由表皮衍生而来。

(一)毛发与毛囊

毛发(hair)由角化的表皮细胞组成。露出皮面以上的部分为毛干(hair shaft),在毛囊内的部分叫毛根(hair root)。毛根下端膨胀为毛球(hair bulb),其下端凹入部分叫毛乳头(papilla),系伸入毛球内的结缔组织,其中有血管和神经末梢,为毛球提供营养。毛球下部邻近毛乳头处叫毛母质(matrix),是毛发和毛囊的生长区,相当于表皮基底层和棘层,还有黑素细胞(图1-9)。

毛囊(hair follicle)由表皮下陷而成,根据其生长周期可分为毛囊上段(永久固定部分)和毛囊下段(暂时变动部分),前者包括毛囊漏斗(infundibulum)(从毛囊口至皮脂腺导管入口)和峡部(isthmus)(从皮脂腺导管入口至立毛肌附着处),后者为立毛肌附着处以下部分,呈周期性改变。毛囊壁内侧为上皮成分,外侧为非上皮成分,两者之间为基底膜(又称玻璃膜)。毛囊壁的上皮部分由内向外为内毛根鞘(inner root sheath)和外毛根鞘(outer root sheath)。内毛根鞘由内向外为鞘小皮(cuticle of root sheath)、赫胥黎层(Huxley layer)及亨勒层(Henle layer);外毛根鞘由一至数层细胞构成,相当于表皮的基底层和棘层。毛囊的非上皮部分包括毛乳头、毛囊周围结缔组织鞘(dermal root sheath)及其内所含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毛囊周围结缔组织鞘的内层为玻璃膜,相当于表皮基底膜带;中层由波浪状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最外层为疏松结缔组织,与周围结缔组织相连。毛发从内向外为髓质(medulla)、皮质(cortex)和毛小皮(hair cuticle)。髓质是毛发的中心部分,由2~3层部分角化的多角形细胞构成,细胞质淡染,内含气泡,毛发末端通常无髓质。髓质在动物的毛中起着调节体温的作用,人类虽无此功能,但其中的空气间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阻止热传导。皮质是毛发的主要部分,由数层梭形已角化的上皮细胞构成,细胞质内含有黑素颗粒。皮质决定毛发的弹性、强度与可屈曲性。毛小皮与鞘小皮之间借助锯齿状突起紧密相嵌,使毛发固着在毛囊内。

毛囊的形态随毛发生长周期而变化。毛发生长周期包括退行期(catagen)、休止期(telogen)和生长期(anagen)(图1-10)。在退行期,整个毛囊下段瓦解,代之以细柱状上皮细胞索,毛干下端由外毛根鞘蛋白包绕呈棒状,形成棒状毛发,此期约2~3周。随着毛囊上皮细胞索向上收缩移行,毛乳头也上移,移至立毛肌附着点毛囊隆突水平,即代表休止期,此期约3个月。干细胞被毛乳头来源的生长因子和/或细胞间的直接作用激活,导致毛母质细胞增生,毛囊得以向下生长,并推动毛乳头离开隆突部,隆突部的干细胞则又恢复到静止状态。此时,毛母质细胞又激活毛乳头和毛囊周围其他间质细胞,加速毛乳头细胞的增殖和血管形成,促进毛发快速生长。毛囊的生长期最长,约3~4年。正常人头发的85%~90%毛囊处在生长期,1%处于退行期,10%~14%处于休止期。人的头发平均约有10万根,每日脱发约60~100根,这是新发代替老发的正常过程。

图1-9 毛发与毛囊示意图

图1-10 毛发生长周期示意图

(二)皮脂腺

皮脂腺(sebaceous gland)属于全浆分泌腺。分布在除掌跖和指(趾)屈侧以外的全身皮肤。头皮、面部及胸背上部皮脂腺较多,称为皮脂溢出部位。面部以眉间、鼻翼及颧部较多,每平方厘米约400~900个腺体,其余部位不足100个,四肢特别是小腿外侧最少。皮脂腺位于立毛肌和毛囊的夹角之间,开口于毛囊(图1-11),乳晕、唇红、小阴唇、包皮内侧等处的皮脂腺单独开口于皮肤,称为独立皮脂腺。

一个皮脂腺有数个小叶,由富于血管的薄层间质包绕,小叶导管常开口于毛囊漏斗的下端。皮脂腺没有腺腔,呈泡状,由皮脂腺腺体和皮脂腺导管构成。腺体由多层腺体细胞组成,外围生发层细胞呈立方形,向内胞体逐渐增大,胞质内脂质小滴也逐渐增多,使细胞呈泡沫状或空泡状,终至破裂释出脂滴,脂滴随死亡细胞一起经导管排出。由于整个腺体细胞均排出,故称全分泌腺(holocrine gland)。皮脂腺导管由复层鳞状上皮细胞构成。

(三)外泌汗腺

外泌汗腺(eccrine sweat gland)又称小汗腺,直接起源于胚胎表皮基层内的外泌汗腺原基。除唇红、龟头、包皮内侧、小阴唇和阴蒂处外,外泌汗腺分布于躯干、四肢和掌跖等处。外泌汗腺由腺体(腺体分泌蟠管)和导管组成,导管又分为真皮内蟠形导管、真皮内直形导管和表皮内导管三个部分(见图1-11)。外泌汗腺腺体位于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中,由单层细胞排列成为管状。有两种腺体分泌细胞:透明细胞和暗细胞。前者内含丰富的糖原颗粒,主要分泌汗液,其中有较多的钠离子、氯离子及少量糖原,后者含有充满黏蛋白的空泡,分泌涎黏蛋白(故又称黏液细胞),再吸收钠、钾、氯等电解质。透明细胞底宽而顶尖圆,暗细胞底窄而顶宽,因此胞核不在同一线上,横切面看似两层细胞。导管由两层立方形细胞组成。导管穿越真皮,自表皮突下端进入表皮,在表皮中呈螺旋状上升开口于皮肤表面。外泌汗腺主要功能是通过汗液蒸发带走热量以助体温调节,此亦称温度性排汗(thermal sweating)。另外,当突然情绪激动时可使掌、跖、躯干、面颈部等处出汗增多,称精神性排汗(emotional sweating)。在食用辛辣物品时出汗增多称味觉性排汗(gustatory sweating)。外泌汗腺分泌功能受交感神经系统支配。

(四)顶泌汗腺

顶泌汗腺(apocrine sweat gland)又称大汗腺,是较大的管状腺(图1-11)。它与外泌汗腺不同,与毛囊、皮脂腺密切相关,都来自原始毛囊原基。顶泌汗腺主要分布在腋窝、乳晕、脐窝、肛门及外阴等处。外耳道的耵聍腺、眼睑的Moll腺和乳腺均属变异的顶泌汗腺。顶泌汗腺由腺体和导管组成。腺体位于真皮网状层或皮下组织内,腺腔直径约为外泌汗腺的10倍。腺体细胞为一层立方形或柱状分泌细胞,其分泌方式主要属顶浆分泌(apocrine secretion),分泌液中含有腺细胞胞质的帽顶部分,因而细胞高度随分泌的不同阶段而异。分泌旺盛时细胞呈柱形,反之呈多角形或低立方形。腺体细胞周围有一层肌上皮细胞以支持分泌细胞,外围则是基底膜。顶泌汗腺导管由两层立方形细胞组成,管腔衬有护膜,无肌上皮细胞,与外泌汗腺不同,顶泌汗腺导管不开口于皮面,而是开口于毛囊的皮脂腺入口上方。顶泌汗腺的分泌活动主要受性激素的影响,青春期分泌旺盛。新鲜的顶泌汗腺分泌物通常为乳状液,含有铁、脂质、荧光物质、有臭物质和有色物质等。有臭物质的产生取决于遗传因素,临床上常见于腋臭患者。有色物质的产生与临床上的色汗症有关。

图1-11 皮脂腺、外泌汗腺和顶泌汗腺示意图

(五)甲

甲(nail)由多层紧密的角化细胞构成(图1-12)。外露部分为甲板(nail plate),含硬蛋白,由凹入的表皮形成。其前端为甲游离缘,伸入近端皮肤的部分称为甲根(nail root),覆盖甲板周围的皮肤称甲廓(nail fold),也称甲皱襞。指、趾伸侧皮肤末端向甲板上延伸的部分称为甲护膜(cuticle,CU),也称甲护皮,常仅为角质层。护膜处甲廓为近端甲廓(proximal nail fold,PNF),或称近端甲皱襞。甲板下面为甲床(nail bed,NB),甲床上皮的近端有甲母质(nail matrix,NM),甲板是由甲母质形成的。甲母质位于甲根之下,向前延伸至甲半月(lunula region,LR),甲母质中含有黑素细胞。甲半月颜色苍白,在拇指和拇趾常可见到。甲床不形成甲板,但与甲板紧贴,可能甲床的表皮与生长的甲板一齐向前移动。甲板远端下方增厚的表皮称为甲下皮(hyponychium,HYP),与甲板下的甲床上皮相延续。近端的甲护膜与远端的甲下皮均对甲有保护作用。甲的生长速度因人而异,变化很大,但同一个人则较恒定,平均每周长0.5~1.2mm。指甲从基质长到游离缘,平均约需5.5个月。足趾甲比手指甲慢1/3~1/2。某些疾病可影响甲生长速度,如银屑病、甲周炎以及有凹陷的指甲生长较快,而麻疹、重症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指甲则可出现暂时性生长缓慢。

图1-12 甲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