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公元前146年的地中海世界

焚毁迦太基

强敌灭亡在即,忧虑祖国命运

男子的眼神坚毅,高贵的脸庞棱角分明、充满力量,全身散发着庄重气息。就连后世大雄辩家西塞罗都感叹:“除了永恒的生命,人类所期望的一切,都能在他身上找到。”他就是还不到四十岁、朝气蓬勃的小西庇阿,罗马军队的统帅。

小西庇阿眼前的迦太基城已成一片火海。这座创建七百余年,极尽繁荣的大国首都烧成了灰烬。虽说海洋国家迦太基是令罗马头疼的宿敌,但看着这火焰翻飞的光景,小西庇阿还是不禁流出热泪,甚至忘记擦拭。他茫然地伫立在那里,不顾时间流逝,陷入了沉思。抚今追昔,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国家的命运在他脑海中浮现。在遥想这些的时候,小西庇阿不由吟出希腊“诗圣”荷马的诗篇:


无论如何,那一天总会来到,那是我们圣城伊利昂、国王普里阿摩斯及所有国民全部毁灭的日子。(《伊利亚特》)


伊利昂是距此一千年前消失的大国特洛伊的别称,传说建立罗马的正是特洛伊人的后裔。上面的诗句,正是诗人预测到特洛伊即将毁灭而发出的悲叹。然而,小西庇阿知道,并不是只有特洛伊受命运摆布,祖国罗马有朝一日也许会遭遇相同命运。罗马刚刚摧毁最大的劲敌迦太基,地中海世界里无可匹敌的霸主地位已经清晰可见。就在这个最辉煌的时候,小西庇阿心里却想到了罗马繁华过后的暗淡命运。

小西庇阿不但沉着、冷静,还是个感情丰富的男人。在如此耀眼的荣耀中,他却陷入悲愁的情绪,这一情形,不正充分说明了他的性格吗?

拯救罗马的两个英雄

西庇阿·埃米利安努斯是埃米利安努斯·保卢斯的次子。生父保卢斯在婚后育有两子,长子成为法比乌斯家族的养子,次子成为西庇阿家族的养子。因此,次子以生父的名字命名为西庇阿·埃米利安努斯。在罗马贵族中,收养养子是很普遍的事情,这和日本战前的习俗很相似。保卢斯被公认为“罗马最慈爱”的父亲,但他却毫不犹豫地把两个儿子送给别人为养子。

据说,收养小西庇阿的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与其生父保卢斯是结拜兄弟。这个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就是击败名将汉尼拔、迫使迦太基投降,受全民崇拜、敬仰的英雄。罗马人重名的很多,因此,世人为了区别,把阿非利加努斯称为大西庇阿,把埃米利安努斯称为小西庇阿。保卢斯的妹妹嫁给了大西庇阿,他们把小西庇阿收为养子。

小西庇阿(埃米利安努斯) 公元前146年消灭迦太基的罗马将领。出自Philip Matys zak,Chronicle of the Roman Republic

小西庇阿的生父保卢斯,在公元前168年取得彼得那战役的胜利,常胜将军的威名响彻四方。他击败马其顿军队,让罗马人安下心来。早在公元前2世纪初的战争中,马其顿军队就被罗马军队击败过。此后,马其顿军队一直虎视眈眈,寻找报复的机会。这对罗马构成了严重威胁。而保卢斯的胜利化解了这个威胁。

保卢斯以清廉著称,由于马其顿战争缴获大量战利品,他宣布对罗马公民免税。但他自己只是拿走马其顿国王的藏书,觉得这样就满足了。

年轻的小西庇阿在生父的指挥下参加了这场战争,可当战斗结束时,罗马军营一阵骚动—小西庇阿失踪了,生死未卜。原来,小西庇阿与几名将士因追击马其顿溃兵,跑到了很远的地方,与自己的阵营失去了联系。所幸,傍晚时分他们终于安全返回,周围将士悬着的心这才放下来。

历史学家波里比阿的影响

在马其顿战争中,很多希腊人支持马其顿与罗马为敌。战后,这些希腊人中大约有一千名才干之士被扣留在意大利,其中就有著名历史学家波里比阿。保卢斯注意到了波里比阿的非凡才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向他求教。虽然希腊人不敌罗马军团,但他们的文化与教养水平远高于罗马。

继承保卢斯家族和西庇阿家族血脉与传统的小西庇阿,极其注重罗马自古以来的严格秩序。但同时,他也特别关心繁荣的希腊文化。这与波里比阿的教化应该有很大关系。

波里比阿此时已届中年,被人称为思想通达的贤人。他看到年轻人因战利品而穷奢极欲,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变得性格脆弱,这都是摧毁罗马社会的暗礁。在这些年轻人喧闹声中,潜心学习希腊文化,同时也重视罗马古老传统的小西庇阿,显得格外与众不同。这个年轻人必将成为文武兼备、德高望重的领袖。这或许也是后世历史学家对他的期待吧。

波里比阿一生都是小西庇阿的崇拜者和朋友。实际上,迦太基毁灭时,波里比阿就在小西庇阿身边。正是有波里比阿这样有教养的人同行,小西庇阿才会在那样的场景中,自然而然地吟出荷马那句预见特洛伊毁灭的诗句。

巨龙罗马的威势

那么,波里比阿为什么要书写历史呢?他虽然身为扣留的人质,但不仅没有被幽禁在恶劣的环境中,反而居住在繁华的罗马城里,和有势力的名门贵族结下了深厚友谊。尽管如此,他毕竟是异邦人。而且希腊曾给地中海世界带来辉煌文化,这份荣耀仍在他心中。

波里比阿的浮雕 波里比阿虽然是人质,但作为希腊的历史学家,受到西庇阿家族欢迎。这尊浮雕出土于希腊阿卡迪亚。出自长谷川博隆《汉尼拔》

在无法丢弃这份自豪的波里比阿眼中,罗马是什么形象呢?他一定会考虑这样的问题:


人们所知的全部世界能被一个国家征服吗?不同政体的国家单靠罗马来统治,这可能吗?仅仅过了五十三年,这些都变成了现实。(《历史》)


这里记录的“所知的全部世界”应该称为地中海世界吧。超越这个世界的广大空间,无论对希腊人还是对罗马人来说,都只是朦胧的未知世界。“五十三年”是指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前167年,即从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前到马其顿王朝灭亡。波里比阿要叙述的,则是这之后至公元前146年迦太基毁灭这一段历史。

的确,地中海世界里国家众多,但大多数是城邦。能建立霸权的,也就只有亚述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但是这些帝国对于地中海世界的人们来说,也并不是笼罩一切的巨大霸权。因此,那时的历史都只是针对某段特定的时间,不过是战争史、王朝史、国别史或者伟人传记而已。波里比阿认为自己的历史叙述和过去作家的历史叙述有所不同,因为他要达到的历史叙述是“普世史”或“世界史”。

在波里比阿眼中,世界上发生的事都是由命运主导的,向着同一个方向发展。看似凌乱的事物,背后其实都有命运这个导演在安排,结成因果的锁链,把它带向结局。通过宛如命运剧的形式,将事情的条理阐释清楚,这是历史学家波里比阿撰写“普世史”或“世界史”时面对的课题。所以,那本书不仅仅是消遣读物,其中陈述的每个人的所作所为,还能给读者提供许多真实的历史案例和经验教训。这样考虑的话,对叙述者波里比阿来说,历史不单是故事,还是对实践有益的范例。

波里比阿之所以能这样自负,无非是因为罗马已经建立起无可匹敌的伟大霸权,宛如巨龙横空出世。有教养、有洞察力的学者若目睹这般威势,一定会不假思索地拿起笔记录下来。在异邦人心中,罗马的崛起具有巨大冲击力。

从希斯帕尼亚战线到北非战争

本书从迦太基陷落写起,是因为要追寻小西庇阿的足迹。

让我们回到马其顿战争结束时。率军征服的正是小西庇阿的生父保卢斯,所以不久之后,当小西庇阿要去外地赴任时,希腊本是理所应当的地点,但他却选择了伊比利亚半岛。

罗马人称为“希斯帕尼亚”的伊比利亚半岛,曾臣服于迦太基的霸权之下,第二次布匿战争也就是汉尼拔战争时,伊比利亚半岛是受战火蹂躏最为惨烈的地区之一。到小西庇阿赴任时,当地战火虽已平息了几十年,但仍有重燃的危险。当地土著是凯尔特人与伊比利亚人混血后代的一支,对罗马霸权极为不满。他们不愿意服从,不屈不挠地反抗。对罗马统治者来说,这真是愚蠢之极的抵抗运动,只有不懂文明的蛮族才会这样做。对于希斯帕尼亚的战况,波里比阿形容为“火的战争”—这个火,是大火熄灭后还冒着烟的余火。

果然,这场战争成了难以逃脱的泥沼。在希斯帕尼亚战线,敌兵神出鬼没,行军时若遭到其袭击,那将是极其危险的。而且这些敌兵可是出了名的大胆。每次听到有关敌兵的消息,罗马民众就感到厌烦,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股厌战的氛围。真正是有人反抗征兵。就在躲避战争的风潮弥漫时,三十四岁的小西庇阿参加了希斯帕尼亚战线的军队。小西庇阿决心要让野蛮人见识文明国家的威力,因而奋起参战,他这一献身祖国的壮举,极大地鼓舞了软弱青年的士气。

战争期间,小西庇阿有时会身先士卒。他还第一个登上敌人的城头竖起军旗,由此获得了第一登城勇士的荣誉。但好的士兵不一定会遇到好的指挥者。很快,卢库勒斯来到前线担任司令官,指挥罗马军队。卢库勒斯这个人假公济私,毫不掩饰自己对权力、财富的欲望。因此,罗马军队发动这场战争,本身就不是什么值得赞颂之举。公元前151年卢库勒斯当选执政官,他不仅渴望立下赫赫军功,还期待能谋取利益来中饱私囊。他要求土著民提供数量惊人的金银和牲畜,违抗者会遭到攻击。

卢库勒斯决定派小西庇阿横穿北非的努米底亚(今阿尔及利亚),表面上是要他筹措大象和兵源。为了祖国的战事,小西庇阿这个人必然会雷厉风行地完成任务。这种坚定的姿态一定让卢库勒斯及其一派的人感到不快。小西庇阿想必也觉得自己怎么都无法融入他们。

小西庇阿被派遣时,努米底亚国王是马西尼萨。他是个性格爽朗的人物,虽上了年纪,但却和“非洲征服者”大西庇阿交情深厚。也许正是利用这个关系,卢库勒斯才会采用这种策略来疏远小西庇阿。

努米底亚和迦太基(今突尼斯)国境接壤,各种纷争不断。小西庇阿也考虑过充当两者的仲裁人。罗马元老院对迦太基的反感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日渐升级,满是敌意。他们借口努米底亚是罗马同盟国,毫不顾忌地进行支援。有罗马做后盾,马西尼萨多次越过国境侵扰,终于激怒了迦太基。

迦太基遗址 罗马时代重建的城市遗址,位于突尼斯共和国的突尼斯市。后方是阳光明媚的地中海

第三次布匿战争与小西庇阿的毁灭战

迦太基不想招惹罗马,但在努米底亚多次入侵下,终于失去耐心,开始对努米底亚展开反击。很早以前,罗马就有不少人敌视迦太基的复兴,主张开战,对他们来说,这正是进攻迦太基、将其灭亡的绝好时机。

罗马元老院想要尽快解决这一长时间困扰罗马的难题,命令迦太基放弃现居的城市、港口,迁往内陆。对于迦太基来说,罗马的命令毫无道理可言。迦太基虽处弱势,但也不可能答应这样无理的要求。除了反抗,迦太基没有其他选择。第三次布匿战争就这样爆发了。时值公元前149年。

尽管迦太基在军队数量上处于劣势,但有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罗马军队持续发动攻击,迦太基防守出色,坚决抵抗到底。罗马只好构筑对迦太基的包围圈,但这个包围圈首尾难顾。而且,罗马军队也没能击破支援迦太基的同盟军。

虽说战况并不顺利,但小西庇阿在战场上的表现却很英勇,在一次战斗中成功使一位迦太基将军投降,这件事使小西庇阿在罗马民众心中成了响当当的名字。

迦太基不屈不挠地拼死抵抗,使战争处于胶着状态。公元前147年,小西庇阿暂时归国,这时他还不到四十岁。罗马城传言他要竞选执政官。一般情况下,执政官的年龄必须要在四十岁以上,但小西庇阿身上有众多光辉业绩,在罗马社会享有很高的声望。实际上,现在他确实想得到执政官的宝座吧。只要小西庇阿一出现在民众面前,民众就会狂热地鼓掌喝彩。小西庇阿高涨的人气使顽固的元老院不得不改变态度,同意小西庇阿破例就任执政官,给予他迦太基战线的军事指挥权。

小西庇阿重回战场,作为新的司令官重新组织牢固的包围圈。尽管遭围困的迦太基死守阵地,但不敌罗马军队,包围圈越缩越小。罗马军队加强攻击,巷战越发激烈。早已绝望的迦太基只能拼死顽抗,罗马军队也一再强攻。公元前146年春,小西庇阿发起最后攻势。迦太基军队殊死抵抗了六天,那些顽抗的士兵最后战死在神殿的废墟中。

迦太基城还是陷落了。城市被洗劫一空,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居民沦为奴隶,受人买卖。罗马军队放火烧毁了迦太基这座城市,甚至连石基石础都不放过。罗马人还在迦太基的土地上撒盐,诅咒这里永远寸草不生。这种灭顶之灾,史所罕见。迦太基完全从世界上消失了。罗马对迦太基竟畏惧到了如此地步。它害怕迦太基会崛起,毕竟曾是海上霸主的迦太基,即使一时战败,也会有复兴、繁荣的可能。大国迦太基的幻影,想必令罗马担忧不已。

望着迦太基的熊熊烈焰,小西庇阿凄然泪下,不禁吟出荷马的悲歌。也许有那么一天,罗马也会落得个在冲天大火中毁灭的下场。命运这东西,是逃脱不了的。正是担忧罗马未来会重蹈迦太基的覆辙,小西庇阿才下令把迦太基破坏得干干净净,一丝不留。

这次毁灭行动力度之大,绝无仅有。但小西庇阿身为司令官,只不过忠实履行了元老院的命令而已,这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的无情和冷酷。

罗马之所以取得地中海世界空前大霸权,是因为有了国家体制这样的东西吗?关于这一点,本书会逐步呈现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