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在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是我从《围城》中读到的。
方鸿渐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们从骄傲地追求爱情、自由和尊严到幻想渐渐破灭,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周围都是一触即破的美丽肥皂泡。很多人读着书中的人物,哀其不幸,恨其不争,自然想到这围城亦是自己的人生,走入一个又一个循环,难以突围。无论是城里的人想出去,还是城外的人想进来,本质上什么区别。从一个环境到另一个地方的时候,一开始总是会充满期待和新鲜感,接触到一个不同的环境,认识了一些新的人与事,然而往往生活却总是在重复,实属无奈。
你从《围城》中读出了什么?
如果Abby和朋友们说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方鸿渐一样的矛盾人物,她的朋友可能会觉得她很奇怪。虽然如此,但是Abby觉得想到《围城》的时候确实有种小说映射到自身职业选择的现实事件中。特别是最近Abby找工作的烦心事还在继续,她越发觉得《围城》是一本好书。
Abby没来我们律所的时候,觉得这里是工作的天堂,满足她所有对一份理想的工作的幻想。现在她在理想的天堂度过每一天,才发现原来根本没有什么“工作的理想天堂”,这和“童话故事之所以是童话故事,就是因为它往往完美到不会在现实中发生”是一个道理。基于对“工作”这个词语的深度理解,Abby找新工作的思路便拓展了许多。她不再想要找一份完美的工作,只想找适合自己的。
乍听起来这个要求是低的,但实际上由于这个要求太模糊了,导致Abby错过了还几个换工作的好机会。
当时纽约城外的贸易公司在招聘一个人事经理的职位,Abby借买午饭的时间接电话,通过了第一轮电话面试,第二轮面试要去公司见面,因为要出纽约城,所以Abby在我们所请了一天的病假,辛辛苦苦去面试。之所以找到这个工作是因为贸易公司刚刚在布鲁克林租了办公室,办公室的地址距离Abby住的公寓很近,很有吸引力。Abby辛辛苦苦面试了一天,和公司的老板和经理聊了将近4个小时才结束,胜利在握。三天之后公司发邮件给她,是工作offer。然而唯一的不满意的地方就是薪水不高。
毕竟律师事务所里面的平均薪酬和贸易公司的平均薪酬不是一个行业标准,贸易公司给Abby的薪酬已经是自己行业里颇高的了,这里面的各种因素Abby心里都明白,但还是和律所的相差很远。于是Abby做了一个当时看上去很聪明,现在看上去有些蠢的决定,就是写邮件谈薪水。
邮件的语气没掌握好,有些趾高气昂,带着一种来自律所高端人士对普通贸易公司的小看,虽然Abby没那个意思。结果对方隔了三天,回复了一行:“Thanks for your interest in our company, but we are not going to move forward with your application. Best of luck in your future endeavors.”Abby尝试再打电话或发邮件争取,但是对方找各种借口,明显这个事儿是凉了。
Abby安慰自己说这个工作其实本来就不适合她,只是谈个工资就这样敏感。在这样“敏感”的公司里即使拿到这个职位,去工作了也会不开心。她觉得既然和这家公司没缘分,那么也没什么后悔的,损失的只是一次机会罢了,给自己派出一个错误选项。
继续找。Abby看到一家心仪的公司登了一个招聘HR的广告,在公司的网站上投简历就好,Abby自认为各个方面都符合她的期待,她的能力也符合公司的要求。看到这个招聘信息的那天晚上是周五,她激动地就好像已经拿到了Offer一样,晚上做梦都梦到去那里上班了。那个周末她过得很开心,和Z一起吃饭看电影,她计划着周日的晚上把修改好的简历和Cover letter在网上提交,然后就坐等接到电话面试的通知了。人算不如如天算,有拖延症的Abby这次运气不好,这个职位在周六的晚上关上了在线投简历的入口,Abby直到周日晚上才发现这个事情。她到周日的那天晚上她熬夜到11点半,好不容易把简历改到满意了,点开职位申请链接,显示posting closed,简直让人崩溃。
因为这个事Abby郁闷了三天。
这次她安慰自己的过程是首先责备自己运气不好,然后下决心要改掉拖延症,以避免下次再因为自己的拖延而错过了这样珍贵的机会。目前还没有任何其他补救的办法,Abby继续日常的工作,然后每天刷招聘广告继续找有没有更合适的。
工作经验多了的职场人很多都像Abby一样越来越纠结,没有了初入职场的锐气,每一个工作改变的背后可能都有无数的想法、考虑、问题、思索等等。昨天Abby告诉悄悄我她最新的面试安排在下周,是Dianna以前工作的那家律所。这个机会很难得,她说她知道律所的工作还是会有非常大的强度,承受非常大的压力,但是这次她不会再像对待现在这份工作一样总是抱怨了,她想要重新开始,重新认识一个律所的新同事,重新开始在一个新环境里工作,周围的同事们都不会知道她在以前的公司和律所经历过什么,出过什么糗事,有过什么崩溃的瞬间,她会以一个升级版的自己,开始新的工作。我完全理解她的想法,作为朋友,我不想评论太多,也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她的身上(况且我自己的想法只能套在我自己身上,对于我有用的东西或想法,拿去套在其他人身上多数是会失效的);只希望她开心,即使必须换一家律所做同样的工作内容,只要她认同,谁能说这不是一件好事呢?
《围城》让人惊醒的是方鸿渐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围城里的那个主人公方鸿渐。在我自己的围城里面也经历过职业的困惑和跳槽的经历,虽然没有Abby这样曲折,虽然我之前换工作的运气相对比较好一点,但是其中仍然有很多让我纠结许久的,很多被迫放弃的,很多必须接受的,很多久久不舍的,很多徘徊已久的,很多仍在期待的。当少年海阔天空言志的时光变成渺远难觅的昨日岁月,生活的林林总总扑面而来,我才和Abby一样发现自己在就进入了方鸿渐式的围城,总希望一夜难眠辗转反侧后下定的突围决心,可以带我们逃离现在的围城,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如蛛丝缠住了自己,轻盈的灵魂被生活和情感的千头万绪撕扯着,绑缚着身体的每一根神经,必须面对的是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生活。
其实我没觉得“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生活”带有负面色彩。生活中的各种起起落落、变化无常、无奈感慨等等,最后都是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生活的一个碎片。忘了在哪里看到过的话,“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生活看似马上就要开始了,真正的生活,但是总有一些阻碍阻挡着,有些事得先解决,有些工作还有待完成,时间貌似够用,还有一笔债务要去付清,然后生活就会开始,最后我终于明白,这些障碍,正是我的生活。”方鸿渐们依然过着平静的无奈的日常的生活,认识到围城的本质后,他们反而可以愈发从容淡定了。
快下班的Abby坐在电脑前,在谷歌上敲了“围城”两个字,看到搜索结果中有这样几句:“生活中必然的绝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先学会和这种心平气和的绝望握手,而不是深陷无力感。从无力感中解救自己,不让生活中繁重的日常诸事和具体的情感绑缚灵魂,深知人生围城的必然,但仍要反抗这必然带来的绝望。”Abby叹了口气后又有些是释然。生活总要继续的。她给Z回了一条短信:“我下班了。今晚一起吃饭吧,昨晚我煲了鸡汤。很香。”
终于做好准备会过着奋不顾身又一事无成的一生。
你我都囿于这围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