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染性疾病的检验诊断(第2版)
- 李向阳 金玲湘
- 4685字
- 2020-08-28 14:57:39
第二节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或暴发流行。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A组16、4、5、7、9、10型,B组2、5、13型;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其中以EV71及CoxAl6型最为常见。肠道病毒71型是最晚发现的新型肠道病毒,是一种耐热、耐酸的小RNA病毒,能引起乳鼠病变。该病毒首先于1969年自美国加利福尼亚的1名脑膜脑炎患儿的脑脊液中分离出来,1992年确定其血清型。此后在纽约、墨尔本同时发现类似病例,并呈聚集性出现,迄今已分离出数株不同型的毒株,交叉中和试验证实有一定相同抗原性,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氧胆酸盐等不敏感,75%乙醇和5%甲酚皂溶液(来苏)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摩尔浓度的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1.传染源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患者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3.易感性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年龄≤3岁组发病率最高。
4.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疾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还没有完全明确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一种学说认为:病毒从咽部或肠道侵入,在局部黏膜或淋巴组织中繁殖,并由局部排出,此时可引起局部症状。继而病毒又侵入局部淋巴结,并由此进入血液循环导致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经血液循环侵入网状内皮组织、深层淋巴结、肝、脾、骨髓等处大量繁殖并由此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病毒可随血流进入全身各组织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皮肤黏膜、心脏等处,进一步繁殖并引起病变。易感者感染EV71后,出现血管变态反应和组织炎症病变。当病毒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时,组织炎症较神经毒性作用更加强烈,中枢神经系统小血管内皮最易受到损害。细胞融合、血管炎性变、血栓形成可导致缺血和梗死。在脊髓索、脑干、间脑、大脑和小脑的局部组织中,除嗜神经性作用外,还存在广泛的血管周围和实质细胞炎症。
潜伏期2~5天。
感染初期患者表现为低热、流涕、食欲缺乏、口痛、呕吐、腹泻等。口腔黏膜出现小疱疹,常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也可以出现在扁桃体、牙龈及咽部等,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在口腔病变的同时皮肤可以出现斑丘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斑丘疹很快转为小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呈离心性分布,直径3~ 7mm,质地稍硬,自几个至数十个不等,2~3天自行吸收,不留痂。大多数为良性过程,多自愈,但可复发,有时伴发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等。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无后遗症。
少数患者(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临床表现变化多样,病情轻重不一,一般表现为阵挛、呕吐、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眼球震颤及情感淡漠等;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脑水肿、脑疝;头颅MRI及脑电图检查有助于明确疾病的严重性。
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湿啰音。
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促、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
采集患者发病3日内的粪便标本,用于病原检测。粪便标本采集量5~8g/份,采集后立即放入无菌采集管内。
采集患者发病3日内的咽拭子标本,用于病原检测。用专用采样棉签,适度用力拭抹咽后壁和两侧扁桃体部位,应避免触及舌部;迅速将棉签放入装有3~5ml保存液(含5%牛血清维持液或生理盐水,推荐使用维持液)的15ml外螺旋盖采样管中,在靠近顶端处折断棉签杆,旋紧管盖并密封,以防干燥。
在手足口病流行年份中均应采集EV71和CoxA16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的急性期(发病0~7天)和恢复期(发病14~30天)双份血清。静脉采集3~5ml全血,分离血清,置于-20℃以下冰箱中冷冻保存。
从疱疹液中分离到病毒即可确诊该病毒为病因。可同时采集多个疱疹作为一份标本。用75%的乙醇消毒疱疹周围的皮肤,然后用消毒针将疱疹挑破用棉签蘸取疱疹液,放入装有3~5ml保存液(含5%牛血清维持液)的采样管中,在靠近顶端处折断棉签杆,旋紧管盖并密封。
采集患者发病3日内的肛拭子标本,用于病原检测。用专用采样棉签,从患儿肛门轻轻插入,适度用力弧型左右擦拭数下,拔出后,迅速将棉签放入装有3~5ml保存液(含5%牛血清细胞维持液)的采样管中。在靠近顶端处折断棉签杆,旋紧管盖,并密封,以防干燥。
采集脑、肺和肠淋巴结等重要组织标本,每一采集部位分别使用单独的消毒器械。每种组织应多部位取材,每部位应取2~3份约5~10克的组织,淋巴结2个,分别置于15~50ml无菌的有外螺旋盖的冻存管中。
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例,可采集脑脊液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或核酸检测。采集时间为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后3天内,采集量为1~2ml。采集后立即装入无菌带垫圈的冻存管中。
临床标本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要避免反复冻融。标本采集后要全程冷藏或冷冻保存和运输,4℃暂存立即(12小时内)送达实验室,-20℃以下低温冷冻保藏,需长期保存的标本存于-70℃冰箱。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一般不升高。乳酸水平升高。
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许多细胞系可支持人肠道病毒(如EV71、CoxA16)生长。对于检测手足口病的病原来说,建议所有怀疑含EV71、CoxA16等肠道病毒感染的标本,将标本进行前处理后,均需接种到以下两种细胞系:来源于人横纹肌肉瘤(RD)细胞和来源于人喉癌上皮(HEp-2)细胞。RD细胞支持CoxA16和EV71等多种肠道病毒的复制,CoxA16和EV71均能在RD细胞培养中引起特殊的肠道病毒致细胞病变效应,表现为细胞圆缩、分散、细胞质内颗粒增加,最后细胞自管壁脱落。但相同滴度的这两种病毒在RD细胞中生长的速度不同,EV71接种细胞后很快出现细胞病变效应,出现的时间比CoxA16早,而CoxA16一般要经过2次以上传代才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
若同时使用RD和HEp-2细胞分离,可分离出其他可能致人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如一些柯萨奇B组病毒。但CoxA16和EV71在HEp-2细胞中均不繁殖。
可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或逆转录-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Real-time RT-PCR(rRT-PCR)技术进行测定。大部分商品化RNA提取试剂盒都可有效的提取到RNA。国家脊灰实验室自行设计3对引物,分别为人肠道病毒通用引物、EV71特异性引物和CoxA16特异性引物。
人肠道病毒(包括EV71、CoxA16)核酸检测通用引物序列:
PE2(上游):5’-TCCGGCCCCTGAATGCGGCTAATCC-3’
PE1(下游):5’-ACACGGACACCCAAAGTAGTCGGTCC-3’
EV71核酸检测引物序列:
EV71-S(上游):5’-GCAGCCCAAAAGAACTTCAC-3’
EV71-A(下游):5’-ATTTCAGCAGCTTGGAGTGC-3’
CoxA16核酸检测引物序列:
CoxA16-S(上游):5’-ATTGGTGCTCCCACTACAGC-3’
CoxA16-A(下游);5’-TCAGTGTTGGCAGCTGTAGG-3’
目前人肠道病毒抗体检测的最常用方法是中和实验,即用微量板法测定人双份血清标本的中和抗体滴度,该方法精确且具有型特异性。比较患者急性期血清与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滴度,可作为肠道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是最常用的作为肠道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之一。通常若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增高证明病毒感染。但肠道病毒隐性感染也很常见,所以需要谨慎评估检测结果。在中和试验中,一般要用人肠道病毒参考毒株(即原型株,EV71原型株为BrCr株,CoxA16原型株为G-10株)或流行株,有时同时(或单独)使用临床分离株会有助于得到更准确的检测结果。
对于双份血清中和实验结果来说,如果恢复期血清较急性期血清EV71或CoxA16中和抗体滴度出现≥4倍增高即可确诊;如果恢复期血清较急性期血清其他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滴度出现≥4倍增高可证实该肠道病毒感染,是否为病因需要其他相关实验证实;如果单份血清中和抗体滴度大于1∶256也有诊断意义,血清中和抗体滴度为1∶128判定为可疑阳性。
临床诊断并不困难:在流行季节发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但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作出诊断。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①肠道病毒(CoxA16、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②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③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需要鉴别的疾病有:①其他儿童发疹性疾病: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需要与丘疹性荨麻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带状疱疹以及风疹等鉴别。可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皮疹形态、部位、出疹时间、有无淋巴结肿大以及伴随症状等进行鉴别,以皮疹形态及部位最为重要。最终可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②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呼吸道病毒等,临床表现与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相似,对皮疹不典型者,应根据流行病学史尽快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尤其是EV71的病毒学检查,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作出诊断;③脊髓灰质炎: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时需与脊髓灰质炎鉴别。后者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2周退热前或退热过程中出现弛缓性瘫痪,病情多在热退后到达顶点,无皮疹;④肺炎:重症手足口病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与肺炎鉴别。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一般无皮疹,无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胸片加重或减轻均呈逐渐演变,可见肺实变病灶、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等;⑤暴发性心肌炎:以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需与暴发性心肌炎鉴别。暴发性心肌炎无皮疹,有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发作表现;心肌酶谱多有明显升高;胸片或心脏彩超提示心脏扩大,心功能异常恢复较慢。最终可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