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代序)
2013年2月某日下午,我在从北京首都机场乘车返回办公室的路上,突然接到了西南医科大学前身原泸州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程文玉女士打来的电话。程书记谈及其拟以“以医疗纠纷为视角,完善和创新社会建设管理研究”为题申报国家社会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国社科研究课题”),并盛情邀请本人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该课题的研究。鉴于参与该课题研究不仅可以提高理论水平,还可指导和促进律师实务,一举两得,故欣然接受。后来,该课题顺利获准立项。
2014年5月初,作为中国卫生法学会代表团的一员,本人参加了在中国台湾台北市举办的“第二届两岸四地卫生法学与生命伦理研讨会”。在会议期间,程书记谈及国社科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子课题,是通过对医疗纠纷司法判例的剖析,分析和研究包括医疗质量与安全制度在内的社会管理制度的创新,以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其主要研究成果,就是出版一本研究著作。程书记希望本人将以往办理的医疗纠纷案件的判决书全部贡献出来,供课题组研究分析。本人欣然同意,尽管需要呈报的案例亦包括本人不甚满意的案例。2014年12月初,在受邀参加西南医科大学主办的“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研讨会”期间,再次与程书记就本书的写作交换了意见。但是,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直至2015年4月本书写作才进入实质阶段。
本书进入实质写作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医疗安全核心制度的外延如何确定。外延过宽,则一本书难以容纳,且难以称之为“核心制度”;外延过窄,则可能导致制度缺失。起初拟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列举的17项医疗安全核心制度为蓝本。但在讨论过程中发现,前述制度并不能涵盖临床实践中的所有核心制度,例如院前急救制度、知情同意制度、处方管理制度、药事质量管理制度、医技科室质量管理制度等。因此,本书对前述制度进行了适当扩展,共列举了27项医疗安全核心制度,同时还介绍了与医疗管理相关的患者肖像权、患者隐私权保护制度等。如此安排,亦应属于医疗安全核心制度扩展和创新之列,符合课题研究要求。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多位作者在介绍相关制度时引用了原卫生部医管司2011年修订的《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但是,根据法律检索的结果,这是一个没有正式发布文号、尚未生效的文件。尽管如此,由于该文件内容全面、详细地列举了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意义,且因目前我国缺乏类似的制度设定,故本书作者在撰写时,仍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阐述相关制度的参考资料。
本书写作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案例的选择。根据最初的设计,是以本人及所在律师所其他律师既往承办的案例为样本进行分析。但是,如此设计的最大问题,是案例无法涵盖所有拟介绍和讨论的核心制度。后经商议,编写组决定扩大案例收集的范围。如果将这项工作放在以往,则是一项看似简单但却难以完成的工作,因为既往中国法院的判决书极少公开。然而,随着近几年中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法院审理逐渐透明化,裁判文书的公开上网,使得此项工作变得相对容易。最终,中国裁决文书网、北大法宝等网站成为本书案例的主要来源。当然,作者在摘录案例时,均对有关当事人身份进行了相应的技术处理。同时,本书选取的案例均是近几年,尤其是2010年7月1日《侵权责任法》施行后法院审理的案件。另外,由于本书选取的案例来源广泛,既有高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书,又有基层法院派出法庭的裁定书,文书写作水平不一,故除部分案例外,作者们在摘录时尽可能地进行了规范化处理。
本书写作遇到的第三个问题,是章节的写作体例。有作者提出,在每个章节的前部先对本章内容进行简单介绍,然后介绍判例和制度内容,最后是案例解析。亦有作者提出将案例与制度介绍相互融合。编写组经讨论,最终决定采用目前的写作体例:第一部分,完整介绍相关判例,包括基本案情、争议焦点、鉴定情况及法院判决;第二部分,先详细介绍相关制度,包括其概念、内容及意义等,然后结合相关制度对案例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核心提示,即采用最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本章所涉制度的内容及意义,其特点是简单、易记且实用。
本书与同类书籍相比较,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这是我国第一本以最新的现实司法判例为基础,全面而详细地介绍和分析医疗安全核心制度的书籍。全书共30章,涉及案例总数达122个。因此,本书首先可以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教育最好的教材,医院每个科室至少一本是作者们的期望;其次,本书可以成为立法机关立法、行政机关执法及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时的重要参考;最后,所有对医疗质量管理、医疗安全感兴趣的读者均会在本书找到其需要的内容。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程书记独特的人格魅力、惊人的组织和号召力。除本人外,参与本书写作的其余21位作者来自四川医事卫生法治研究中心、西南医科大学的人文与管理学院、护理学院、研究生院、法学院、附属中医院和口腔医院,西南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以及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等单位。作者中不仅有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讲师、研究生,还有附属医院的科室主任等。能够将如此众多的作者召集在一起实属不易,而程书记却能够在截稿的最后一天将稿件全部收齐。作者们不同的职业和经历,使本书具有非常鲜明的主题和独特的视角,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同时,为了本书的撰写顺利进行和质量保障,尤其是写作体例的统一和规范,编写组曾经四次在泸州忠山脚下召开撰稿会。
再次感谢程文玉书记对本书写作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所有参与本书写作的各位老师和同学的辛苦努力和付出,感谢王海容、王林智的协调与联络。特别是两位王老师细致而周到的安排,使得本人在本书写作期间品尝到了泸州几乎所有的美味佳肴。
陈志华
2015年9月20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