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肾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在体为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膀胱相表里。肾与骨、发、耳及二阴、唾、膀胱共同组成肾系统。
是指肾具有封藏精气的作用。精是指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是指人体内的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等。狭义之精是指生殖之精。生殖之精又分为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来源于饮食水谷的后天之精。精宜藏不宜泻,肾中精气充足,则人体生长发育正常,气血充足,身体强健,不易得病,生殖功能健康。而当肾不藏精时,人体生长发育就会出现迟缓,气血亏虚,身体羸弱,容易感邪,生殖功能随之低下。
是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而这种作用主要通过肾阳的气化作用而实现。水液代谢主要是指将饮食物中的津液吸收并输布全身,同时将各脏腑组织导泻后的液体排出体外。正常情况下,水液通过胃的受纳,脾的运化和转输,肺的宣发和肃降,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送全身;各脏腑经过代谢后的水液分别化为汗液、尿液排出体外。若肾主水液功能失常,则会引起水液代谢障碍。肾气化失常可分为开多合少以及合多开少。开多合少会出现尿量增加,尿频等症状;而合多开少则会出现小便量少、水肿等症状。
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吸入的清气必须下归于肾,肾气充沛,纳气功能正常,才能保证呼吸的畅通,防止呼吸表浅。肾气充足,摄纳正常,才能使肺的气道通畅,则呼吸匀调。肾气不足,摄纳无权,吸入之气不能归纳于肾,则可出现呼吸表浅、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等症状,通称为“肾不纳气”。
体现在肾的藏精、纳气、固胎元等方面。人体的各种精微物质贮藏于肾,宜藏不宜泻。肾之封藏与肝之疏泄组成一开一合,有开有合,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肾为五脏六腑之根本,为水火之宅。寓真阴而涵真阳。五脏六腑之阴阳均有赖于肾之阴阳的滋养和温煦。肾阴足则全身之阴皆足,肾阳壮则全身之阳亦壮。肾之阴阳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维持着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
冬天万物封藏,五行属水。肾亦属水,并有封藏之性,与冬季相合,因此肾气旺于冬,肾与冬相通应。同气相感,冬之阴寒之气最易伤肾,正如《黄帝内经》告诫我们的:“去寒就温,勿泻皮肤……”因此冬季要注意养肾。要以闭藏为主。
延伸阅读
心主神志是基于心主血的功能之上,心血是心神的物质基础,故有“血者,神气也”之说。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心对神明的作用主要通过心血、心激素及心磁场等方面实现。
1.心血 心血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通过脑循环运行于大脑。脑循环是特殊区域循环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血液循环的统称。脊椎动物的脑血流来自两对动脉,包括椎动脉和颈内动脉各1对。左、右椎动脉从枕骨大孔进入颅腔汇成基底动脉,然后与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前交通动脉会合形成大脑动脉环,由此环发出6条大脑动脉供血给大脑、脑干,从基底动脉发出1对到小脑的动脉,另外在椎动脉汇成基底动脉以前发出脊髓前动脉。颈内动脉供血到大脑半球两侧的前部和中部,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供血到小脑及大脑的枕叶和后窝。高等脊椎动物大脑循环在脑循环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所以也叫大脑循环,而大脑是神志活动的中枢。人脑的耗氧量约为全身耗氧量的1/5,充足的脑血流量是保证脑部正常活动的首要条件。脑血流供应不足则很快严重影响脑的功能,大脑皮层对脑循环缺血和血中缺氧非常敏感,脑循环血中缺氧半分钟或完全阻断脑血流10 s即会导致昏迷,缺氧3min可能造成脑神经细胞的不能恢复的损伤,缺氧6min可以致死。由此可见,脑循环关系到动物的生死存亡。脑循环供给中枢神经系统营养并排出其有害的代谢产物,从而维持其正常功能。正常成年人每分钟流注于脑组织的血液达750ml左右,占心输出量的15%~20%,是肌肉细胞工作时耗血量的15~20倍。充足的脑血流量是保证脑部正常活动的首要条件。脑血流供应不足很快会严重影响脑的功能。当大脑半球血流量平均减少到25~30ml时,就可能发生精神错乱,甚至意识丧失。
2.心激素 心激素是近年来发现的由心房分泌的多种肽类激素,这种激素能将心的指令传到全身,包括大脑,使人具有整体的协调功能;同时又能帮助大脑思维,一旦缺乏它,人就会反应迟钝,精神萎靡。以心钠素(ANP)为例,它是心房肌细胞产生和分泌的具有强烈利尿、利钠、扩血管及降低血压等作用的多肽激素。ANP与ET(内皮素,目前所知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血管收缩作用最强的生物肽)之间存在着相互拮抗的生理作用,急性脑血管疾病(CVD)患者血浆ANP与ET含量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ANP能明显抑制内皮细胞基础和(或)凝血酶等刺激条件下ET-mR-NA表达和ET释放,并呈浓度依赖性,ANP对ET介导的组织损伤和细胞增殖均有拮抗作用;同时ET还可以通过Ca2+的流入,增加细胞内Ca2+的释放,直接造成神经细胞损害,使神经症状加重,而ANP却可以阻止Ca2+内流及细胞内Ca2+的释放,影响Ca2+介导的生物过程,对神经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故认为CVD急性期ANP含量的升高,可能为机体对CVD发生这种不良刺激所产生的保护性应答反应,对其脑水肿的消退及促进疾病恢复有重要意义。ANP和ET这对相互对立的神经肽与体内其他血管调节物质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复杂的调节网络,参与脑血管功能的调节。
3.心磁场 心脏的心房和心室肌肉的周期性收缩和舒张伴随着复杂的交变生物电流,由此而产生了心磁场。在恒定磁场中,由于血管和血液的运动,对磁力性进行切割,均可产生微电流,在磁场作用下,生物电流(如心电、脑电、肌电及神经动作电位)将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引起有关组织器官的功能发生相应变化。另外磁场还对生物体内氧化与还原过程中电子传递过程产生作用而影响生化过程,通过对人体金属离子(Ca2+,Mn2+,Mg2+或Zn2+)和非金属离子Cl-等作用影响酶的催化活性,而对人体产生作用。神经和体液系统对磁场的作用最为敏感。神经系统以丘脑下部和大脑皮层最为敏感,主要是对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在磁场作用正点动物某些激素分泌增加。磁场还可能影响经络的电磁活动过程而起功能调节作用。心磁场要比脑磁场大百倍,所以心磁场能影响及脑磁场而起到调控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作用。
(钟艳.心主神志的现代医学浅释.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5(2):32)
延伸阅读
人体的维生素K主要来源于消化系统。维生素K广泛地分布于动、植物中,并且人体肠道内的细菌也能合成维生素K而被吸收利用。维生素K也称凝血维生素,主要在小肠吸收,经淋巴吸收入血,在血液中随β-脂蛋白转运至肝储存,用于合成凝血因子。不论是消化管和消化腺的疾病,如胰腺疾病、肝胆疾病、小肠黏膜萎缩或脂肪便,以及肠道微生态失衡如肠道埃希菌定位、定性、定量的异常等,都可以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和合成,而致机体出现异常出血。脾和胃同属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于脾和胃的生理功能。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而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中医脾的生理功能几乎覆盖了整个西医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即分散在消化管的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消化腺的肝、胆、胰等各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中。中医脾的病理表现也体现在西医消化系统的各器官组织的病理表现中。
(强世平.脾主统血与VitK的联系.黑龙江中医药,2005(5):2)
延伸阅读
肺是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和场所。人体通过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不断交换。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气通于肺。”与肺相合,皮肤之玄府也有散气以调节呼吸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称玄府为“气门”,即此而言。肺与皮肤相互协调,共同主司呼吸。从简单蛋白体到原始单细胞生物,从低等无脊椎动物中的原生动物到线形动物,均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它们的呼吸运动是由细胞膜在水中完成,或由身体表面的细胞直接与外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当细胞中线粒体消耗大量氧时,细胞内含氧浓度降低,细胞外环境含氧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氧即由胞外透过胞膜扩散到胞内。相反,由于细胞外部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胞内,细胞氧化过程释放的二氧化碳便透过胞膜扩散于外。对于这些生物而言,细胞膜或身体表面的细胞(皮毛),即可视为执行呼吸功能的“肺”。较高等的无脊椎动物有了独立的呼吸器官,却是由表皮的一部分转化形成的。这部分表皮扩大了它的表面积,或是向外突出成为水生种类的鳃,或是向体内凹入成为陆生种类的气管,但仍明显地表现出肺与皮毛的同源关系。陆生脊椎动物由水生过渡到陆地生活后形成了肺,此时肺的结构比较简单,呼吸功能较差,尚须由皮肤辅助呼吸。例如青蛙的皮肤呼吸表面积与肺呼吸表面积之比为3∶2,在冬眠期几乎全靠皮肤呼吸。若终止其皮肤呼吸,青蛙便会窒息而死。这是在较为高等的动物中,肺与皮肤同功的确证。哺乳动物的肺高度发达,但皮肤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主气”的功能。
人体肺脏的最小功能单位是肺泡,肺泡表面存在着液体分子层,这层液体使肺始终在“水”的环境中进行气体交换。这在形式上与低等动物靠皮肤或细胞膜通过水的环境进行气体交换是基本相同的。在人的胚胎期,原始组织包括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肺与皮肤均由外胚层发育而来。有观测表明,人体内含量极少的硅元素,大多分布于皮肤和肺。这不能不说是肺与皮毛相合的体现。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可以认为,肺是进化过程中适应内呼吸而产生的特化的“皮毛”。肺与皮毛同源同功,共同主持呼吸功能,完成呼吸运动。在人体,皮肤的呼吸功能虽已退化乃至消失,但玄府尚有散气以调节呼吸之作用。
肺与皮毛对呼吸的相关作用,常在病理上表现出来。外感表证,邪犯皮毛,最易累肺,影响肺的呼吸功能,致宣降失常而出现鼻塞、咳喘等病证。许多皮肤病皮损严重者,易合并肺部病变,致呼吸困难;肺部疾患呼吸困难者,又易继发皮肤病损。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病理科曾联合报道1例皮肌炎伴发肺间质纤维化、自发性气胸、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而死亡者。斯里兰卡的NanayakkaraP曾观察了15例湿疹性皮炎患者,7例在皮炎发病前有支气管哮喘史;5例于皮炎发病前有呼吸困难史,始发皮炎时呼吸困难消失;3例呼吸困难与皮炎交替出现。于此,不难反思到肺与皮毛在主司人体呼吸中的相关功能。
(欧阳兵.“肺主皮毛”的科学内涵和临床意义[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15(4):12)
延伸阅读
“肾主纳气”最为直接的证明,就是肾脏所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体内运氧、供氧的调节。很早就有人发现,高山居民和缺O2动物血中可生成一种体液性因子,能刺激骨髓生成红细胞,称为促红细胞生成素,简称“促红素”,其化学本质是由一条肽链组成的糖蛋白。首先,作为激素的促红素已经确定是由肾脏分泌的(具体分泌部位是肾皮质),切除肾脏的动物缺O2后不再发生红细胞增多的现象,而肾脏癌瘤患者的红细胞则明显增加,切除癌瘤后其红细胞也恢复正常,可见,促红素产生确与肾脏有关。用不含血清的组织培养液灌注缺O2动物的肾脏时,流出液中含有促红素,可见缺O2可使肾脏直接产生促红素,进一步用荧光抗体证明,肾皮质(可能是肾小球旁器)就是产生促红素的具体部位。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功能就是对血红细胞具有选择性促进作用,因多次输血而造成体内促红素分泌几乎停止的小鼠,注射促红素后,可见其造血组织脾脏中的原红细胞和幼红细胞以及周围血液中的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相继上升。其脾脏中的血红蛋白(Hb)合成也相应增速,证明肾脏所分泌的促红素具有多重功能:(1)促进干细胞分化成原红细胞。(2)加速幼红细胞的分裂增殖。(3)促进网织红细胞的成熟和释放。(4)促进血红蛋白(Hb)的生物合成。很显然,由肾脏分泌促红素的以上作用,最终对氧在血中运输起到决定性调节作用,从而对整个细胞的内呼吸(生物氧化过程)起到较为深刻的影响作用。
刺激肾脏产生促红素的条件实质是血液供O2和组织耗O2之间的平衡关系,O2分压增高,O2供过于求,促红素分泌下降;而O2分压降低,O2相对供不应求,促红素分泌增加,此增加可使红细胞生成加强,以增加氧的供给,以上事实证明,肾脏确实在通过这种生成促红素的内分泌功能,对机体氧的摄纳施加了根本影响,从而起到了“纳气”之作用。
其次,肾脏还可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调节小动脉的口径和血液分布,进而影响到心输出量,从而对体内O2的供求关系进行一系列调节。
另外,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糖皮质激素,肾上腺髓质所分泌的儿茶酚胺类激素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通过作用于物质代谢和心血管功能,亦对机体O2的供需产生极大影响和调节,这也从另一方面为“肾主纳气”提供了有力证据。
(钟飞. “肾主纳气”的现代实质与肾脏生化功能的关系.中医药学报,2001,29 (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