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中医药学利用五行理论来阐明天人合一的理念、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病理变化,还能用来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中医药学当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理论。

1.阐明天人合一的理念

五行学说将天地万物归为“木、火、土、金、水”,将自然界的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等与人体的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华、五志、五液、五声、五臭等通过五行配伍起来。如木行,自然界中的酸、青、生、风、东、春具有共同的性质,也就是“木行”的生长、生发、条达舒畅、能屈能伸的性质;人体当中的肝、胆、目、筋、爪、怒、泪、呼、臊也具有同样的性质。由此可以得出如春天多风、春天容易患肝胆病、肝胆病人脸色多发青等种种情况,是天人合一的完美体现。

2.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脏腑根据其特点分别归属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木曰曲直”,其性能屈能伸,枝叶条达,具有生发、条畅的特性。肝主疏泄,又有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特性,故肝属木。“火曰炎上”,具有温热、向上的特性,心主血脉,其阳气充沛,可推动血液流行四周,温煦机体,故心属火。“土爰稼穑”,具有生化、承载万物的特性,脾主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精微以营养全身,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属土。“金曰从革”,具有肃杀、潜降、收敛,清洁的特性,而肺具有清肃之性,以肃降为顺,故肺属金。水曰润下,具有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主水液,主封藏精气,故肾属水。

3.说明脏腑的病理变化

五脏六腑分属“木、火、土、金、水”五行,脏腑之间并病理变化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如木乘土,即肝病会导致脾功能的异常。慢性肝炎的病人经常出现消化功能减退的症状,就是木乘土的体现。再如肝血不足的病人常常出现失眠健忘,则为肝影响到心,为母病及子,等等。

4.指导疾病的诊断

既然五行统领万事万物,那么就可以按照事物的五行属性去指导疾病的诊断。如根据土的特性,与黄、脾、肉、思等有关,因此,观其面色发黄、肌肉消瘦,思虑过重,则可考虑为脾病。再如心火旺盛病人反见面色黧黑,则为水来乘火,等等。

5.指导疾病的治疗

五行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主要表现为药物、食物、情志、针灸等按照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来进行治疗。

(1)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指导疾病治疗:

临床上运用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难经》所说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也即“补母”和“泻子”。如肺虚之咳嗽,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肺属金,金之母为土,土在五脏中属于脾,因此,用补脾的方法来益肺气是临床上常用的治法,此法也称为“培土生金法”。其他补母的方法还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金水相生法”等。再如肝火旺盛之眩晕、头痛证,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肝属木,木之子为火,火在五行中属于心,因此,用泻心火的方法也就治疗了肝火旺盛。再如火邪炽盛之证,火在五行中的五味配伍为苦,因此可用苦味的药物或食物来治疗火邪炽盛,如黄连、大黄、苦瓜等。

(2)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指导疾病治疗:

五脏之间的相克是维持系统稳定的自我调节和制约。因此当一行太过或不及时,就可以采用五行相克规律进行治疗。如当肝火犯胃,导致呃逆反酸、消化不良时,分析其为肝木太盛过度克伐脾土导致的木乘土,因此采用清肝火、和脾胃的方法来治疗,也即“抑木扶土法”。其他如“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等,均是利用五行相克规律进行治疗的方法。再如,当一个人的情绪过度悲伤时(金太过),可以用与其相克的情绪来治疗,由于火克金,即用与火行相对应的“喜”的情绪来克制悲伤,此即为“破涕为笑”。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当中解决的是人体各功能之间的平衡问题。阴阳是强调机体之间的整体平衡,而五行告诉我们五行相生相克的多通路调节平衡机制。人体的疾病就是各种因素使人体的平衡打破,中医学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探究人体平衡与打破平衡的机制,为如何恢复人体平衡也即恢复健康提供了突破口。

延伸阅读

阿维森纳《医典》中“体液配属理论”与五行学说的相似性

体液配属理论包含人体动态平衡的合理思想。体液配属“绝不是一个意义上的某一种稳定或者不稳定的状态。体液配属的均衡分布是关乎人体整体而不是某个脏器”;构成人体的“元素精密地混合在一起,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们的互为相反之力交替性地制约着对方或者被对方制约,直至达到整体上的一种均匀的平衡状态。这种结果即所谓的‘体液配属’。”体液配属的平衡态不仅受寒、热、湿、燥4种原始性质相互作用的制约,同时还与生活环境、季节、营养物质等元素的影响。

体液配属状况决定和影响着人们的机体功能、体质状态、生理过程与成长周期:“体液配属偏干性能引起虚弱”,“青春期和青壮年时期均衡的配属均为‘热’性,而进入衰老与老年两个时期的配属则是‘寒’性的”。“如果发生了与正常的均衡相抵触的情况,即体液配属失调”,体液配属失调可能成为疾病诱因或病因诱发而导致疾病,因此,阿维森纳很注意在症状和体征表现中捕捉体液配属失调的信息,例如通过尿检:“若体内黄胆汁过剩,出现热性的配属失调,这时尿为白色;而当黏液过剩时,尿为红色”。考量体液配属是否正常的标准有“功能”、“感觉”、“肤色”、“体型”、“头发”、“皮肤”、“睡眠”等十重维度。

“体液配属”理论是病理分析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依据。用于病理分析,“决定身体某个部位状态和性质的体液配属发生了质变,从而引起了疼痛”。解释疾病罹患率差异:“黏液配属的人容易患癫痫、瘫痪、中风、破伤风、惊厥和相类似的疾病,特别是在寒冷的季节”,“胆汁质配属的人在炎热的季节容易患谵妄、躁狂、急性高热、急性炎症肿胀”;用于鉴别诊断:不同配属的诊断证候可划分为“生理功能状态的体征”、“排泄物性质的征象”、“心理状态的征象”等10类,以供临床辨别;用于药物治疗:“药物同样具有热、寒、湿、燥4种原始性质”。针对不同的人并可以改变人体的配属的药物才能够发挥疗效:“同一种药物可能在不同的人身上所产生的热力效果不一样。当我们要选择药物来改变人体的配属时,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用于指导养生,“采用正确的养生方法治疗配属异常”,如对热性配属的纠正他的建议是“不宜激烈活动”、“只宜进半流食”、“合理安排沐浴”等。

阿维森纳的体液配属理论的源头是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些要素决定了人体的性质。人体由此而感到痛苦,由此而赢得健康。当这些要素的量和能相互适当结合,并且充分混合时,人体便处于完全健康状态。当这些要素之一太少或者太过,或者分离出来不与其他要素化合时,人体便感到痛苦。”四体液分别具有四种性质:“它们的冷、热、干、湿各不同。”希波克拉底这段话中的四体液“相互适当结合”、“充分混合”、“过多”、“太少”等表述,已经蕴含着“配属”的含义。

(刘虹.盛名之下的阿维森纳及其《医典》.医学与哲学,2013,34(3A):922)

延伸阅读

“范进中举”中“五行学说”的应用

《范进中举》是众所周知的一个故事,其实它就是体现五行理论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范进得知中举后,痰迷心窍,发起癫狂来。一人出主意道:“如今只消他怕的这个人来打他一个嘴巴,说:‘这报录的话都是哄你,你并不曾中。’他吃这一吓,把痰吐了出来,就明白了。”范进最怕胡屠户,就令胡屠户去打这一巴掌。胡屠户打后,范进果然不疯了。这是典型的在利用五行进行治病。范进得知中举,大喜而伤心。心属火,根据五行原理,水可以克制火。五脏当中肾属水,而恐为肾之志。因此,利用恐来胜喜,也即水胜火,也就治愈了因大喜导致的癫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