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心血管病总体危险评估

总体危险是指个体所有危险因素致病作用的总和导致该个体发生该病(或死于该病)的危险程度。心血管病总体危险评估是检出高危个体、确定干预目标的重要工具,有助于对心血管病进行早期预防干预和广大民众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吸烟、超重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缺少运动、家族史、男性、年龄增加等。心血管病总体危险评估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采用分类变量得到的半定量分层方法。另一种是根据前瞻队列研究结果,采用连续变量得出的危险评估模型来估算心血管发病或死亡危险(概率)。以下分别予以介绍。
一、半定量危险分层
根据血压水平、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已患相关疾病等指标将总体危险分为“很低危”、“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5个层次。这种分类方法和临床上估计病情严重程度时采用的“轻、中、重、危”的概念十分相似。表3列出了5个危险层次的定义,表4对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已患相关疾病等指标予以精确的定义,是表3的补充。同时应用表3和表4就可以得到每一个体的总体危险的半定量估算。这种估算虽不十分精确,但使用方便。通过分层不但可了解个体的总体危险水平,也了解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程度,使防治工作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需要说明的是本分层法中将“高危”和“很高危”列为两个不同的层次是为了强调对于“很高危”者,须采用多种二级预防干预并举的措施。
表3 综合血压水平、危险因素器官损害和疾病的危险分层血压水平(mmHg)
注:RF=危险因素,MS=代谢综合征,OD=亚临床器官损害,CVD=心血管病
表4 有关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相关心血管病的定义
续表
续表
注: a MDRD公式计算; b Cockroft Gault公式计算(参见第四部分的“肾脏损害”一节)。
二、总体发病(死亡)危险定量估算
1.评分表法(查表法) 按以下四步进行:第1步:根据个体7个危险因素(年龄、性别、收缩压、体质指数、总胆固醇、吸烟和糖尿病)的水平给予评分(从表5中查得)。第2步:将所有评分相加(求和),得出总分。第3步:根据总分,在“绝对危险”栏中查到相应的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第4步:将绝对危险与该个体所在年龄组的平均危险和最低危险比较从而得出发病相对危险。
表5 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10年发病危险评估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 a最低危险是根据收缩压<120毫米汞柱、体质指数<24、总胆固醇<140毫克/分升、不吸烟且无糖尿病的同龄人所求得的危险。
例如:一个50岁的男性,血压150/90毫米汞柱,体质指数(BMI)25,血清总胆固醇230毫克/分升,吸烟,无糖尿病。评估步骤如下:第1步:年龄50岁=3分,收缩压150毫米汞柱=2分,BMI 25=1分,总胆固醇230毫克/分升=1分,吸烟=2分,无糖尿病=0分。第2步:评分求和3+2+1+1+2+0=9分。第3步:查表5分对应的10年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病的绝对危险为7.3%。第4步:根据年龄分组查得同年龄人群的平均危险为2.6%、最低危险为0.7%,其与同性别、年龄的人群进行比较,计算得出该个体的危险性是平均水平的2.8倍,是理想水平的10.4倍。因此,该个体的总体危险评分为9分,未来10年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病的绝对危险为7.3%;该个体未来10年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险是其同性别、年龄人群平均水平的2.8倍,是其同性别、年龄人群理想水平的10.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