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证下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此句后阴阳俱虚来。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用麻黄桂枝各半汤者,以八九日来正气已虚,邪犹未解,不可更汗,又不可不汗,故立此和解法耳。
麻黄桂枝各半汤[108]
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109]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玩此条汤方,应在 “热多寒少”下,下 “脉微弱”,“不可发汗”,正与用大青龙汤一样禁法,不然前后亦矛盾矣。且桂枝二越婢一汤到底是发汗之剂,不过于大青龙有轻重之别耳。既云不可发汗,而何谓又发其汗哉?必是传写之伪。
上论麻黄桂枝各半汤脉症。
麻黄汤变证汗后虚症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此望而知之也。师因教[110]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问而知之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上条因发汗而心血虚,此条因发汗而胃气虚也。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111]主之。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112]不止。
发汗后见此者,由未汗之先其人已是中寒,故一误不堪再误也。
汗后[113],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炙,去皮 生姜 半夏洗,各半斤 甘草二两,炙[114] 人参一两
上论汗后虚症。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无汗[117]而喘,旧本有“无”字。大热[118]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119]无汗[120]而喘,大热[121]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此两条原文内,是有汗而喘,无大热者,末用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想有汗,不得用麻黄,无大热,又何得用石膏耶?尝返复而不解,一见此公更正,大为有理,令人称快。
此两条若果无汗而喘、大热者,仲师自直出方矣,何故必先言不可更行桂枝汤哉?盖必先服桂枝,辛热烁肺而致喘,外虽无大热,而邪郁于内,表究未彻也。正恐人因有汗而复用桂枝,故先提明不可更行桂枝汤,而以石膏宁肺、宁喘,以麻黄发其内郁未彻之邪也。愚见如此,尚希指迷。
《金鉴》谓汗出而喘,无大热而不恶寒,是邪不在太阳之表且汗出而不恶热,邪亦不在阳明之里,以其汗出而喘,知邪独在太阴肺经,故不可更行桂枝,而与麻杏甘石,肺邪散而汗喘自止矣[122]。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麻黄四两,去节[123]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124] 炙草二两 石膏
半斤,碎,绵裹[125]
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至[126]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既不能汗,又不能小便,瘀热全无出路,故身必发黄。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去节[129] 连翘 甘草炙[130] 生姜切[131],各二两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132] 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个[133],擘[134] 生梓白皮
以潦水[135]一升[136],先洗[137]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上论麻黄汤变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