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医妇科流派名方精粹
- 胡国华 罗颂平
- 1392字
- 2021-03-24 06:23:16
温经止痛方
【方源】海派蔡氏妇科。
【组成】当归10g,大生地10g,川芎6g,白芍10g,制香附10g,小茴香3g,吴茱萸2.5g,桂枝3g,延胡索12g,煨姜2片,艾叶3g。
【主治】寒凝胞宫型痛经。临床多表现为经来偏少,小腹冷痛,畏寒肢冷,大便欠实,腹部喜按喜暖,苔薄白,脉细弦或紧者。
【方解】本方以四物汤为主,加温宫调经、理气止痛剂。桂枝、煨姜辛温通散;吴茱萸温中散寒;艾叶温中逐寒,调经止痛;香附理气调经止痛;小茴香祛寒理气止痛;延胡索活血散瘀,理气止痛;四物汤养血调经,生地虽然滋阴养血,但全方大多温燥理气,配白芍敛阴以为约制。全方配合能温宫逐寒,调经止痛。小腹胀痛加乌药,腰酸加川续断、杜仲。
【医案】刘某,女,23岁。2013年9月11日初诊。
主诉:经行腹痛加剧1年。月经14岁初潮,,未婚室女,2011年起出现痛经症状,后逐渐加重,1年左右时症状最严重。每次月经来潮前3~4天症状开始出现,经期小腹胀痛较剧,瘀下痛减,腰膝酸软,肛门坠胀,恶心呕吐,冷汗渍渍,浑身不适,服用止痛药亦不能缓解。诉因长期忍受痛经病痛,体重2年内减轻约10kg,身体消瘦,体质虚弱。LMP8月13日,经期将届,腹痛,腰酸,畏寒,脉略细,舌中根黄腻,质嫩红。西医诊断为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为痛经。证属寒凝血滞,治拟温通。嘱经前3天开始服药。处方:炒当归10g,熟地黄10g,茯苓12g,怀牛膝10g,杜仲10g,川续断10g,川芎10g,赤芍10g,制香附10g,延胡索12g,制乳香6g,制没药6g,生蒲黄10g,吴茱萸2.5g,桂枝3g。7剂。
9月18日二诊:经水逾期未行,脉略细,舌苔薄,中根稍厚,质嫩红,再宗前法。处方:炒当归10g,熟地黄10g,怀牛膝10g,延胡索12g,杜仲10g,川续断10g,川芎10g,赤芍10g,制香附10g,制乳香6g,制没药6g,吴茱萸2.5g。7剂。
9月25日三诊:LMP9月23日,经又逾期,腹痛又作,瘀下即减,腰酸,舌中裂纹,苔厚,质嫩红。处方:炒当归10g,熟地黄10g,怀牛膝10g,延胡索12g,制香附10g,川芎10g,赤芍10g,制乳香6g,制没药6g,生蒲黄10g,吴茱萸2.5g,桂枝3g。5剂。
10月9日四诊:情况尚可,脉略细,舌苔薄,中根稍厚,质嫩红。拟化瘀调经,经来时服用。处方:炒当归10g,熟地黄10g,砂仁3g,怀牛膝10g,杜仲10g,川续断10g,川芎10g,赤芍10g,制香附10g,延胡索12g,制乳香6g,制没药6g,益母草10g,生蒲黄10g,吴茱萸2.5g,桂枝3g。7剂。
11月13日五诊:LMP10月22日,药后前症明显减轻,腹痛2天即瘥(原本要疼痛1周),呕吐未作,脉略细数,舌苔薄,中根稍厚,质嫩红。再宗前法出入。处方:炒当归10g,熟地黄10g,怀牛膝10g,川芎10g,赤芍10g,制香附10g,延胡索12g,制乳香6g,制没药6g,益母草10g,生蒲黄10g,吴茱萸2.5g,桂枝3g,艾叶3g。9剂。
按:该患者在国外留学,2011年起出现痛经症状,后逐渐加重,每次月经来前3~4天症状开始出现,经期小腹胀痛,持续1周,腰膝酸软,肛门坠胀,伴恶心呕吐,冷汗渍渍,浑身不适,服用止痛药亦不能缓解,甚至因长期忍受痛经病痛,体重2年内减轻10kg,身体消瘦,体质虚弱。2013年毕业后回国休假,自2013年9月起慕名到蔡小荪教授门诊求医。蔡教授认为,患者在国外可能长期饮冷,尤其在经期饮冷导致寒凝胞宫,久而久之,寒凝瘀滞,经血难下,不通则痛,故在经前用四物汤养血调血,加吴茱萸、桂枝温宫去寒,制乳香、制没药、生蒲黄活血化瘀,制香附、延胡索理气止痛。经过4个多月的治疗,现痛经症状明显好转,月经量也有所增多,目前只有月经来潮第1天隐隐作痛,腹胀腰酸。现又因出国读书要求带些中药颗粒继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