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更紧密地拥抱现实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只要不抱偏见,谁都不会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年来,历史科学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辉煌的成就。不论是发表的论文和出版著作的数量,还是研究领域和研究视野的扩展;不论是讨论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还是学术争鸣气氛的逐步形成;不论是大量新史料的发掘整理,还是对某些重大史实的考订纠谬,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突破性的进展。应该说,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但是,同样有目共睹的是:不论是社会舆论还是史学工作者队伍自身,都仍然对史学研究的现状感到不满,感到不安,甚至感到焦虑。有些人提出了“历史研究究竟有多大用处”的疑问,更多的人则感到史学研究还很不适应飞速前进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同现实生活的结合不够紧密,没有能充分发挥在建设精神文明中理应起到的作用。

我想,这既不是杞人忧天,也不是无病呻吟,问题是确实存在的。尽管造成这些问题有极为复杂的多方面的原因,但无论如何,有这么一点危机感和紧迫感,并且认真思索和讨论一下解决问题的办法,将会大大促进历史科学在新的时代里得到新的、更快的发展。

问题当然不在于在理论上去论证历史研究是否应当最大限度地去满足社会的需要,现实的需要。因为这本来是不言而喻的。就时间的角度说,历史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已逝的岁月,是过去;而我们今天所以要花力气去认识过去,出发点和着眼点自然是在于现在,在于将来。或者说,研究历史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历史。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老掉了牙的道理。但问题的更为实际的方面倒是在于,应该更好地找到沟通过去和现在之间的桥梁,更好地找到连接历史和现实之间的结合点。

在“四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面临着或者将会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新的问题、新的矛盾、新的挑战。回答挑战、克服矛盾、解决问题,我们的事业便不断前进。在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中,不论是属于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意识形态领域或者其他什么领域,在研究对策的过程中,总是毫无例外地既要考虑其现实状况的一面,又要考虑其历史状况的一面。就这个角度考虑问题,历史科学在现实生活中实在是有着最为广阔的用武之地。过去并不是现实生活没有对历史科学提出各种迫切的要求,没有呼唤过历史科学对现实生活进行积极参与,倒是我们史学工作者自己没有对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表现出足够的热情和兴趣。

尽管已经事隔多年,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人民日报》上登过的一篇杂文。这篇杂文的作者写了他在某个国庆节前后,在乘公共汽车经过天安门时,车上一位青年指着广场上的孙中山画像对同伴说:“你看这个老头是谁?每年挂出来两次,也不知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也许有人会把这当作笑话来谈,但我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却实在笑不起来,心像被深深地刺痛了一般,产生了一种类似失职的负疚之感。鲁迅在描写有些人不了解基本常识时,曾几次幽默地用过这样的词句:“简直像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一样!”言外之意自然是说,拿破仑之于法国人,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但同样是民族英雄,像孙中山这样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我们国内,却竟有一些青年根本就不知道,有的即使知道这个杰出的名字,恐怕也不见得能够具体地了解他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那么,其余的历史人物就更毋论了。这难道不是很生动地说明我们的历史宣传和历史普及工作做得很不够吗?从这一件小事,可以深切感到,历史学怎样冲破少数史学工作者的小圈子,走向大众,深入群众,实在是一件值得着力去做的事情。

有的人十分反感对历史文化采取分析的态度,认为“批判地继承”就是可恶的中庸之道、折中主义。可惜的是,客观历史本身就是复杂的,既有“是”,又有“非”;既有“善”,又有“恶”;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有这些,并不因为某些人的喜欢或者不喜欢而有所改变。一些丑恶的、落后的或者过时了的观念、心理、制度、习惯之类,至今作为一种“历史的惰性力量”、人们精神上的“因袭的重担”,仍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阻碍社会前进的消极作用;也有一些民族传统美德,经过改造、丰富、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历史文化或者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痛快则痛快矣,无奈谁也没有本事真正做到。史学工作者的一个责无旁贷的任务,只好是耐下心来,如鲁迅所说,对包括风俗习惯在内的传统历史文化,细致地“加以研究,解剖,分别好坏,立存废的标准,而于存于废,都慎选施行的方法”。否则,“则无论怎样的改革,都将为习惯的岩石所压碎,或者只在表面上浮游一些时”鲁迅:《习惯与改革》。

我们强调史学工作要更紧密地结合现实,满足社会和生活提出的要求,决不是要急功近利,重复以往曾经发生过的要求史学研究简单地为某个具体政治运动或政治口号服务的错误。只有在尊重历史本身的科学性的条件下,历史研究才能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同时,还应看到,历史科学对于社会所起的作用,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近期见效的,有些则只在于起着“潜移默化”的功效。历史科学同自然科学不一样,不能要求一篇论文、一部著作、一个历史问题的解决,立竿见影地对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生产发生直接的作用。历史科学研究一不能出粮食,二不能出钢铁,但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谁都一定会承认,没有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大幅度提高,“四个现代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从总体来说,一个缺乏历史感的民族必定是个愚蠢的民族,一个不重视历史的国家必定是没有前途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