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MPA教育发展报告(2011-2016)
- 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 5字
- 2020-08-29 17:58:20
一 发展概况
我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与展望
董克用
一、起步与发展
为了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公务员队伍,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我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其后,决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4所高等院校为首批MPA培养试点单位。
2001年2月,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简称MPA教指委或教指委,下同)。同年10月,首批MPA考生参加全国统一联考。2002年3月,首批MPA研究生正式入学。
自创建以来,我国MPA教育培养院校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2001年,全国只有24所MPA试办院校。2003年,新增第二批MPA培养院校23所;2005年,新增第三批MPA培养院校36所(37个培养单位);2007年,新增第四批MPA培养院校17所(18个培养单位);2010年,新增第五批MPA培养院校46所;2012年,特批1所MPA培养院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4年,新增76所MPA培养院校。截至2016年6月,全国共有223所培养院校、225个培养单位。
我国MPA教育招生规模也经历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6年8月,全国共计录取单证MPA学生10.8万名、双证MPA学生5.1万名,录取的单双证MPA学生总计近16万人。其中,已授予学位人数99597人,特别是从2012—2013学年以来,每年授予MPA学位人数都在万名以上。
2011年至2016年,MPA全国年招生人数从14227人增加到18610人,授予学位人数从8775人增加到13620人。
二、特色与贡献
我国的MPA教育从起步开始,一方面,认真学习了发达国家多年来从事该类教育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也根据中国国情,探索和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宏观指导下有序发展。我国MPA教育的规划指导职能主要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全国MPA教指委承担。其中,全国MPA教指委在发展战略、标准制定、招生培养、评估评审评优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2.构建了基础与特色相结合的课程培养体系。我国MPA教育课程体系按照全国教指委的规定分为核心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和社会实践四个基本模块。核心课为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MPA研究生打下了坚实的公共管理学科基础;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则适应了来自政府不同部门的MPA研究生深入学习不同领域专业知识的需要。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由培养院校自主确定,这就为不同培养院校办出自己的特色留下了发展空间。
3.高度重视学位论文质量。MPA专业学位论文写作是我国MPA教育的重要环节,论文不仅是学生知识结构、分析方法与研究水平的集中体现,更是对其培养过程中知识体系、分析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检验。各培养院校对学位论文十分重视,全国MPA教指委还举办了多次全国优秀MPA学位论文评选活动。这与西方国家MPA教育一般不要求学位论文形成鲜明对比。
在十五年的发展进程中,MPA教育为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开辟了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的新途径,提高了公务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公务员队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的公务员队伍受过高等教育的比重不低,但是,他们在校时所受教育多是非公共管理领域的其他专业领域教育,而现代公共管理知识普遍不足,公共管理能力比较薄弱。且公务员队伍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55%左右,他们对学习有着极大的积极性。
MPA教育的创建和不断发展,填补了我国公共管理领域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空白,开创了公务员能力建设的新途径,成为加强公务员培训、提升公务员能力的重要渠道。多年的实践表明,我国MPA教育适应了改善公务员队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现实需要,对提高公务员队伍专业素质、更好地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责产生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2.凝聚了优秀的师资,成立了一批公共管理教育机构,推动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随着MPA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相关专业的教师加入公共管理学科,包括海外归国人才和海外人才。公共管理领域教师队伍迅速成长,为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许多高校将教学资源再配置,集中发展公共管理等学科,服务于MPA教育。高校纷纷成立了公共管理学院或者相似名称的学院,为发展学科和保障学生培养质量奠定了组织基础。
MPA教育招收了不同政府部门的公务员,他们带着问题来学习,各个学校为此设立了不同的研究方向,如公共政策、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公共财政、非营利组织管理、城市规划与管理等。这些专业方向的设立也推动了公共管理二级学科设置的进一步完善。
3.推进了公共管理领域科研工作。MPA教师和MPA研究生的教学相长推进了公共管理科研工作,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中对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越来越关注。国内新学术期刊不断涌现,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公共管理学报》、中山大学的《公共行政评论》等都是新世纪伴随着MPA的发展而诞生的。
4.推动了公共管理实践发展。MPA教育搭建了提高高校教育水平与改进政府实际工作的桥梁。高校在编教师、MPA研究生以及担任MPA兼职导师和实践导师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以MPA教育为桥梁,互动研讨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管理实践,强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导向,为我国各级党政机关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政策建议,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三、本届教指委的主要工作
本届教指委是在2011年3月成立的,是在我国MPA经过10年大规模建设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经过调研和讨论,本届教指委确立了“突出内涵发展、规范健全制度、提高培养质量”的工作思路。
1.成立了四个工作委员会。本届MPA教指委根据职责分工,成立了招生培养、师资培训、战略发展和评估认证四个工作委员会,保证各委员既有明确分工,又有通力合作。同时,充实秘书处工作人员,确保教指委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制定了规范MPA教育的三个文件。本届教指委分别制定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和《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指导性意见》。这三个文件成为我国MPA培养的纲领性指导文件。
3.建立了三个平台(数据库)。
一是MPA案例库。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本届教指委建立了全国MPA专业学位案例库。截至2016年6月已有344个案例入库并上线使用。这为推广案例教学方式、提高MPA教学水平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二是校外导师库。为适应MPA教育的特点,探索双师型教育模式,提高理论教学与实践工作的结合,在国家公务员局的领导和支持下,本届教指委建立了全国MPA校外兼职导师师资库。截至2016年6月已有261名兼职导师入库,可供各培养院校进行资源共享和聘任。
三是基础数据库。本届教指委在广泛收集各校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教育数据库,基本涵盖各培养院校师资、招生、培养、论文、学位授予等各方面信息,为研究和分析我国MPA培养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4.完成了五项教学培养“工程”。
一是核心课程纲要工程。为更加有针对性地为培养院校提供核心课教学方面的指导,本届教指委利用3年时间,组织全国范围内有关课程的权威专家进行MPA核心课程教学纲要的编写工作。除外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外,培养方案中列出的10门核心课程均完成纲要编写工作,并已正式出版发行。
二是师资培训工程。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本届教指委组织了大规模的师资培训活动。5年来,共完成了41个各类班次的培训工作,培训教师达到3900余人次,覆盖10门核心课程、案例编写、案例教学、研究方法等内容;另外,教指委还召开了教学管理人员研讨会、新增院校培训会。2015年,教指委举办了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评选活动,鼓励表彰了先进,获得了各培养院校的认可与好评。
三是优秀论文评选工程。教指委在2011、2013年和2015年分别举办了第四届、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MPA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活动,本着质量第一、宁缺毋滥的原则,在几百篇推荐论文的基础上,共评选出37篇优秀论文(包括提名奖)。
四是合格评估工程。本届教指委分别完成了对第二批10所院校、第三批36所院校、第四批与第五批共64所院校的评估工作。通过完善评估指标体系、细化评估流程、严把评估标准、落实评估结果等措施,真正达到了严控质量,以评促建的目标。
五是MPA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程。本届教指委在第一批和第二批院校中遴选了7所院校进行了为期三年的MPA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试点院校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国际交流、地方特色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经过实地评估验收,召开经验交流会,综合改革试点的经验由国务院学位办资助已正式出版发行,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成果汇编》。
5.推进了三大系列的会议及活动。
一是将全国MPA教指委工作会议与全国MPA培养院校院长工作会议制度化和常态化,连续四年在8月下旬的周末接续召开。通过两个会议,总结上学年的工作,交流总结办学经验,探讨解决出现的问题,布置下学年的任务。规范和紧凑的会议日程体现了高效率和高质量。
二是大力推进了地区性院校工作研讨活动的开展。为了更好地促进MPA培养院校之间的交流,同时,考虑到全国性会议规模过大,交流探讨难以深入的现实,本届教指委鼓励开展地区性交流。目前,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地区、东北地区以及上海、江苏、湖南等省市都开展了特色鲜明、卓有成效的地区性教学研讨活动。
三是推进了以MPA培养方向和专业建设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其中,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学术论坛已经举办了4届,公共财政管理与政策学术研讨会已经举办了3届,城市管理与规划学术研讨会也举办了2届。这些活动的举办,有力地推动了相关专业方向教学和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
6.进行了两大创新探索。
一是为适应广大公共部门在职人员进一步深造的需要,解决各院校对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学位政策调整的现实需要,本届教指委由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牵头,启动了DPA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期间,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起草了公共管理专业博士学位(DPA)培养方案,并与国务院学位办多次沟通,为设立该学位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
二是为进一步提高我国MPA办学质量,由评估认证工作委员会牵头,配合教育部学位中心研究启动了我国公共管理(MPA)教育质量认证工作。经过多方共同努力,目前已经明确了我国MPA教育质量认证工作的目标、组织架构,讨论了工作小组的设置、成员及主要职责,为下一步认证工作的开展作了前期准备工作。
四、发展展望
当前,我国的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我国MPA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对MPA教育的重要性有新的认识。
首先,MPA教育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公务员素质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我国MPA教育有责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一批素质优良、视野宽广、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治国理政、服务公众的高层次人才,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其次,MPA教育是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出台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明确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目标,分别从改革招生制度、完善培养方案、改进课程教学、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学位论文应用导向、推进与职业资格衔接、充分调动研究生积极性主动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鼓励开展联合培养以及支持开展改革试点等多方面进行了相关部署。在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我国MPA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是其中重要一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时代所赋予的重任,教指委将一如既往,迎接挑战、面向未来,明确工作方向、解决重点问题,着力探索、谋求突破,不断提高我国MPA教育水平。
1.着力解决招生制度改革问题。生源数量和质量是MPA教育发展的基础,在调研中我们发现,MPA招生制度亟须改革和完善,其中包括,招生考试方式如何有利于选拔工作实绩优秀的公务员;如何解决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招生中的特殊性问题等。这些问题都亟待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
2.完善核心课程的内容和纲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我们的核心课程需要更新和充实,有些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调整,有些新课程则需要加入核心课程之中。同时,需要将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核心课程的教学有机结合,将案例库建设和课程建设整合为一体,切实提高培养质量。
3.探索网络视频教学手段。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我们在网络视频教学手段方面也需要进行探索性推进,比如在MPA教学中引入MOOC在线教学方式等。
4.推进DPA工作。本届教指委的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开展了许多建设性工作,但由于整体环境等方面的原因,这项工作暂时搁置。如何制定更与时俱进符合社会需要的DPA培养方案,是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教育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
5.推进MPA高水平认证工作。如何在有关部委的领导和支持下进一步加快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MPA教育认证体系,是教指委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6.鼓励各培养院校特色办学。目前,我国MPA培养院校的规模已相当庞大,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如何引导监管各学校打造品牌,探索办学特色,是教指委和各培养院校必须关注的问题。
十五年,风雨征程。十五年,不懈探索。我国MPA教育取得的每一分成绩,都凝聚着广大MPA教育工作者的辛劳与付出。我国MPA教育是一项朝气蓬勃的伟大事业,需要广大同仁和社会各界继续倾注心血与汗水,共同开创我国MPA教育事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