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能者上,平者让 庸者下,劣者汰

“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谁砸企业的牌子,企业就砸谁的饭碗。”

——张瑞敏

促使我动笔写这本书的缘由,是微软公司创始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传记里的下面这些文字——

在大多数公司里,某项成功也许就能让你轻松上10年,但在微软,这样的成功只代表你下一个工作可能会做得更好。微软绝不会让人员停留在过去的成就上。微软认为,今天的绩效不代表一切,任何想停留在原地的人都很容易被别人超越。因此,在这种环境下,人人都要全力以赴,任何人都不许找理由或借口。

微软是一个完全以成功为导向的公司,用“处处以成败论英雄”的方式自动选择和淘汰员工,只有最成功的人员才能被留下来,不断晋升。

微软公司采取定期淘汰的严酷制度,每半年考评一次,并将效率差的5%的员工淘汰出去,使员工保持一定的竞争压力。自1975年以来,微软一直保持了很高的淘汰率(多年累计淘汰率超过85%)。

“能者上,浑水摸鱼者走人。”这是微软的用人原则。不断地裁掉最差的员工,是微软的一贯做法。像激烈竞争的软件市场一样,微软内部人才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加之微软扩张得异常迅速,每隔几个月就得重新组合一次,使得内部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甚至充满了火药味。

美国通用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一直强调这样一个观点:不断地裁掉最差的10%的员工,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各层经理每年要将自己管理的员工进行严格的评估和分类,从而产生20%的明星员工(“A”类),70%的活力员工(“B”类)以及10%的落后员工(“C”类)。比尔·盖茨是这种观点的头号支持者。因此,微软公司内部也实行独树一帜的达尔文式管理风格:“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于是,微软公司总是不断地将资质较差的员工排除掉,以保持整个企业正常的“新陈代谢”状态,让企业保持弹性。

微软公司从来不以论资排辈的方式去决定员工的职位及薪水,员工的提拔升迁取决于员工的个人成就。在微软,一个软件工程师的工资可以比副总裁高,这是其他公司没有的机制。这一点同样营造起了公司的竞争氛围,给员工带来了压力,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到1992年时,依靠公司为奖励目标达成配送的股票,微软已经有3000名员工成为了百万富翁。

看到这些文字,我脑海里立刻浮现起了海尔集团CEO张瑞敏的一句名言:“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微软员工在微软里的成功,充分证明了这句话的科学性。

事实上,世界上所有成功的企业,都会把“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才标准!每一位在职场中取得了成就的人,必定对此深有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