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企业管理经典案例解析
- 孟勇 张强 姚明晖
- 19字
- 2024-12-21 11:31:55
第一章 松下:松下幸之助“自来水的哲学”
第一节 松下简介
一、企业简介
1918年,松下幸之助在大阪创立松下电器制作所,创业时做的是电灯灯座。1927年制作自行车用的车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企业的一些工厂被军队征用,松下制造了日本海军的一些飞机和船只。二战结束后,盟军将参与军事生产的企业关闭,松下公司的资金被冻结,松下幸之助被迫离开公司。1947年在行政管理主任井植俊夫承担了松下公司为战争出力的责任而辞职后,松下幸之助重回公司。
1951年松下幸之助到美国,打开了时名松下电器的Panasonic在美国的市场,让Panasonic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有了突破性的成长。
松下电器的产品线极广,除了家电以外,还生产数码电子产品,如DVD、DV(数码摄影机)、MP3播放机、数码相机、液晶电视、笔记型电脑等,产品同时还扩及电子零件、电工零件(如插座盖板)、半导体等。间接与直接投资的企业有数百家。
Panasonic内部长期有意见认为,Panasonic“一公司多品牌”的情况已经对该集团产品的全球市场品牌占有率造成影响。为求品牌的一致性、认同感,以及全球市场布局方面的考量,2008年1月在集团日本总部临时召开的董事会会议决定,自2008年10月起公司名称由“松下电器产业”更名为“パナソニック”(Panasonic),公司亦从“松下电器株式会社”正名为“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同时对尚在日本国内使用的“ナショナル”(National)商标自2009年渐进式废止,届时全球将统一使用“Panasonic”品牌及商标。但Panasonic中文译名未定名前,大中华区的公司登记名称仍沿用松下电器。更名不涉及中国市场,官方表示由于其在中国的公司名称不能使用外文登记,且“松下电器”已经深入人心,因此作为全球市场唯一的例外,松下在中国将继续沿用“松下电器”的名称。由于此决策具有“去松下化”的成分存在,故大坪文雄社长曾征询董事会里松下家族代表的意见,而松下家族代表给予大坪社长不反对的回应。
由于Panasonic自2003年起在日本以外的所有商品就统一以“Panasonic”品牌出售,当时在北美低价视听设备市场使用的Quasar品牌已经处于自然淘汰状态,而在公司正名后,Matsushita品牌确定会淘汰,而尚在日本国境内使用的“National”亦自2009年起停用,至于KDK、Technics、Rasonic、Lumix等品牌的存续与否,以及Panasonic的中文官方译名等问题,日本总部并未提出相关措施及做出任何回应。
2008年末,Panasonic与日本另一大电器公司三洋电机传出并购消息。2008年12月19日,Panasonic以每股131日元斥资8067亿日元折合美金90亿美元收购三洋电机大股东高盛(Goldman Sachs)、大和证券及三井住友金融集团共同持有的4.3亿股三洋电机特别股,换算后为70.5%的三洋电气股权。并购三洋电机后的Panasonic,成为日本最大、世界第二的电机厂商(仅次于美国通用电气)。松下的产品类型与经营状况如图1-1,表1-1所示。
图1-1 松下产品
资料来源:松下官网
表1-1 2013年松下经营状况
资料来源:松下年报
二、松下在中国
松下电器与中国的合作始于1978年,从最初的技术引进,投资创办合资、独资企业,到创办研发基地,松下在中国的事业规模日益扩大。包括4家研究开发中心在内,松下在中国进行的技术合作项目达160多项,已投资建立了60家合资、独资企业,职工人数达到6万余人,总投资额近15亿美元。松下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如表1-2所示。
表1-2 松下在中国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松下官网
松下电器跨越了地区和社会,在40多个国家开展着企业活动。其企业活动的范围并不局限于生产,还开展包括服务和设计信息系统等解决方案在内的多种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及时应对市场需求的产品制造和以客户为本的商业活动。更为突出的是为了满足各个国家客户的需求,将过去设在日本的地区统一管理机构分别迁到北京、新加坡、新泽西、伦敦等地,在当地直接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松下电器作为真正的国际企业,始终开展着立足于客户的全球性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见图1-2)。
图1-2 松下企业社会责任
资料来源:松下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