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卵巢早衰的中医药防治
- 张玉珍 史云
- 17字
- 2021-03-24 05:16:21
第二章 中医对月经的认识及生殖轴调节
第一节 月经生理
月经是女子最显著的生理现象,指的是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一般以一个阴历月为一个周期,有如月相之盈亏,潮汐之涨落,月月如期,经常不变,信而有期。故又称“月信”“月事”“月汛”“月水”。月经来潮是女子发育趋于成熟并开始具有生育能力的标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妇人月水》中指出:“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信、月水、月经。经者,常也,有常规也”。所谓“常”也,既指月经一月一潮经常不变的周期规律性,又指月经的经期、经量、经色、经质应基本如常。
西医认为月经是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规律月经的建立是生殖功能成熟的重要标志。
(一)月经的生理表现
初潮:第1次月经来潮称为“初潮”。初潮年龄多在13~14岁之间,即“二七”之年。因地域、气候、营养、遗传、体质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而有差异,可以早至11~12岁,或迟至16岁。
周期:月经有月节律的周期性。出血的第1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天的间隔时间称为1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8~30天。周期的长短因人而异,在21~35天之内亦属正常,但应有规律性,相对恒定。
经期:即月经的持续时间。正常为3~7天,多数在3~5天。
月经的量、色、质:一般在经期第2~3天经量较多。月经量难以准确测量,一般以卫生巾的用量粗略估计,总量为30~80mL,因人而异。经色暗红,经质稀稠适中,不凝固,无血块,无臭气。
月经期表现:月经期间一般无特殊症状。部分女子在经前或经期可出现轻微的小腹胀、腰酸、乳胀,或情绪不稳定,经后自然缓解,一般不影响其生活、学习和工作。此乃经前冲任气血充盛,气血变化较剧,子宫血流量增加,气机易于郁滞的结果,不做病论。
绝经:以停经一年以上的最后一次月经为标志。我国妇女绝经年龄一般在45~55岁,平均为49岁。受体质、营养等因素的影响而有差异。
女性在月经初潮后1~2年内,月经或提前,或推后,甚或停闭数月。这是身体发育尚未完善之故。一般可逐渐形成正常的周期。妇女在妊娠期间月经停闭,哺乳期亦多数无月经来潮。这些均属于生理性停经。在绝经前,也会出现月经周期的紊乱,一般历时1~3年,月经才逐渐停闭。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月经现象: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月一至者,称为“并月”;三月一至者,称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称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称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垢胎”。以上特殊生理现象,若无不适,不影响生育,可不作病论。即以生育能力是否正常为主要依据,结合局部和全身情况,判断其是否属于病态。
(二)月经周期节律
月经具有周期性、节律性,是女性生殖生理过程中肾阴阳消长、气血盈亏规律性变化的体现。一般把月经周期划分月经期、经后期、经间期和经前期4个不同阶段。在不同阶段,阴阳气血呈周期性消长变化,形成胞宫定期藏泻的节律,并以每月一次的月经来潮为标志。
1.行经期
月经的来潮,既是本次月经的结束,又代表新的周期开始。这一时期是由阳转阴的转化期,此时阳长至重,重阳必阴,在阳气的推动下,血海由满而溢,子宫泻而不藏,血室正开,经血下泄,除旧生新。此期的“泻”是为了下一个阶段的“藏”。其目的实际上在于保护新生,形成下一个新的周期。气血活动呈下行状态。
2.经后期
经后期指月经干净后到经间期前。此期子宫胞脉相对空虚,阴血亦相对不足。血海空虚渐复,子宫藏而不泻,阴血渐长,呈现阴长的动态变化。阴长,是指肾水、天癸、阴精、血气等渐复至盛,而致重阴。重阴,是指月经周期阴阳消长节律中的阴长高峰时期。
3.经间期
经间期指两次月经的中间时期,亦称为氤氲之时、“的候”期、“真机”期,相当于西医所称之排卵期。一般会出现锦丝状带下。通过经后期蓄养,使阴精渐充,冲任气血旺盛,达到重阴状态,重阴必阳。这一时间的生理特点在于重阴转阳、阴盛阳动,乃种子之“的候”。
4.经前期
经前期即经间期之后至下次月经来潮之前的时期。此期阳长较快,阴盛阳生渐至重阳。重阳,指月经周期阴阳消长节律中阳生的高峰时期,此时胞宫、胞脉、冲任等气血盈满,阴阳俱盛,以备种子育胎。若真机期阴阳交媾,胎元已结,则精血聚以养胎,子宫藏而不泻,月经停闭。如未结胞胎,阳盛则开,血室重开,去旧生新,血海由满而溢,月经来潮,又进入下一个周期。
月经周期中四个不同时期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阴阳气血周期性地消长转化,子宫定期藏泻,形成了月经周期的月节律。月经周期各期阴阳转化及气血盈亏变化的规律,是指导调经的基础理论之一。
(赵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