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案

武某,男,50岁,某厂干部。1974年10月25日初诊。

9月份开始头胀眩晕,心悸,睡眠不好,食欲不振,下午加重,胸闷气短喘息。往有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慢性肝炎史。舌质赤降形胖,苔微黄腻,脉沉弱无力。血压:130/85mmHg~110/70mmHg。实验室检查示:肝功正常,胆固醇0.883mmol/L。血常规检查示:血小板正常,白细胞7.2×109/L,中性粒细胞0.66,淋巴细胞0.32。正常范围心电图。

证属肺气不宣,心营瘀滞,痰湿壅滞。治宜宣肺豁痰,润燥和营。

处方:沙参15g,麦冬15g,炒苏子10g,瓜蒌15g,薤白10g,木香10g,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2g,桑椹子15g,焦山楂15g,苍术10g,竹茹10g,杏仁12g,橘红12g,生白芍10g,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4枚。4剂,水煎服。

10月30日,服药后,睡眠尚可,痰少,胸闷减轻。予以健脾益气,宣肺豁痰,宁心安神之治。

处方: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2g,炒枣仁30g,远志10g,杏仁12g,瓜蒌15g,薤白10g,苏子12g,焦山楂15g,橘红12g,当归15g,白芍10g,合欢花15g,柏子仁12g,竹茹10g,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4枚,为引。4剂,水煎服。

11月27日,续服中药二十余剂,药后眩晕、头胀、心悸等症大减,仍睡眠不好,多梦。

处方:沙参30g,麦冬12g,橘红12g,川贝10g,炒苏子12g,远志10g,杏仁10g,黑芝麻30g,柏子仁12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生地黄30g,款冬花12g,当归15g,夜交藤15g,补骨脂12g,炙甘草3g,瓜蒌皮12g,生姜3片,大枣4枚,4剂,水煎服。

12月4日,药后诸症豁然,心悸、胸闷、失眠可,舌淡苔薄白,脉沉有力。予生脉饮、天王补心丹,以善其后。

解读:《灵枢·胀论》云:“肺胀者,虚满而喘咳。”故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迁延不愈之病。此案患者之临床见症尚与咳喘、痰饮、心悸等证有关,故首诊吉忱公予《金匮要略》之“茯苓杏仁甘草汤”“橘皮枳实生姜汤方”,以疗“胸痹、胸中气塞、短气”之证;因脾虚失运,痰饮内生,故辅以四君子汤、温胆汤、瓜蒌薤白白酒汤,以宣肺健脾,豁痰开结;因舌赤苔黄腻,温燥之药甚多,防其伤津,故有沙参、麦冬、桑椹子养阴生津润燥之伍;药用苏子取其下气消痰之功,俾痰涎壅盛胸闷短气之候可解。

二诊时,诸证悉减,恐麦冬、沙参滞腻,于脾运不利,故去之。三诊时,因其睡眠欠佳,故佐宁心安神之药。此案患者,陈疾多,病机复杂,实属难愈顽疾,故提示临证只要理、法、方、药有序,贵在守方。对于病症众多,病机复杂之疾,如何入手,公谓“医者,治病工也。”并以清·陆懋修之语导之:“医者必须舍短求长,去繁就简,卷舒自有,盈缩随机,斟酌其宜,增减允当,察病轻重,用药精微,则可谓上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