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低热

四逆加猪胆汁汤证案

吕某,女,55岁,1982年7月24日初诊。

主诉晨起即逐渐发热,日落前即逐渐觉凉。症见面黄体惫,头昏眩,纳呆乏力,舌淡无苔,脉细微而弱。体温低于39℃。

证属阴虚阳越,阴盛格阳之证,予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服之。

处方:炙甘草12g,制附子12g,干姜10g,猪胆汁6g,前3味水煎2遍,合之猪胆汁,分2份,早晚温服。

7月28日复诊,自觉热减,纳振,头眩仍存,脉沉细而微,舌淡无苔,佐以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药,乃甘温除热之法为治。

处方:红参10g,白术10g,茯苓12g,黄芩10g,麦冬10g,石膏30g,知母12g,附子10g,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2枚,加小麦1把为引。4剂。水煎服。

8月2日,药后昼热悉退,脉复而有力。予以陶氏升阳散火汤化裁。

处方:红参10g,白术10g,茯苓12g,黄芩6g,当归10g,麦冬10g,陈皮10g,柴胡6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8月12日,患者欣然相告:续服8剂,诸症悉除,体健神定,纳可。予以补中益气丸续服,以善其后。

解读:患者纳呆,昏眩,舌淡无苔,脉细微而弱,均属脾肾阳虚之候;自晨至暮而发热,此乃阴寒内盛,虚阳外越之证。对此,明·张景岳有云:“阳浮于外而发于皮肤肌肉之间者,其外虽热而内则寒,所谓格阳之火也。”公先予《伤寒论》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以回阳救逆,益阴和阳,故有3剂而热减之效。此即《医宗金鉴》“以其大壮元阳,主持内外,共招外热返之于内”之谓。

虽然虚阳外越之证减,然热耗气阴,故二诊时则宗大、小白虎汤意,以清热生津。补中益气汤具甘温除热,益胃生津之功。景岳尝云:“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故公宗参附汤意而处方。诸药合用。药仅4剂,而热退脉复,诸症若失。为善其后,予陶氏升阳散火汤,乃“火郁发之”之意。

接诊之初,患者体温昼热夜凉,吉忱公不以“以寒治热”,反而“以热治热”,此即“从其病者,谓之反治”。故余在侍诊时请公释谜。公以景岳语解之:“治有逆从者,以病有微甚。病有微甚者,以证有真假也。寒热有真假,虚实有真假,真者正治,知之无难,假者反治,乃为难耳。”“治病之法,无逾攻补,用攻用补,无逾虚实。”

《伤寒论》中之白虎汤,在《汤液经法》中名“小白虎汤”,竹叶石膏汤名“大白虎汤”。“陶氏升阳散火汤”为陶节庵所立,方由人参、白术、茯神、当归、白芍、柴胡、黄芩、麦冬、陈皮、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此方实乃小柴胡汤之变方。因此案之发热,为“晨起渐热,日落前逐渐觉凉”。此热属“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之特殊热型证,为小柴胡汤的主证之一,属小柴胡汤的使用范围,服用8剂而病告痊愈。故今多用于治低热起伏兼中气不足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