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令感冒(桂苓甘露饮证)案
张某,女,31岁。1954年8月26日就诊。
时值长夏,伏暑挟湿,外感高热3日不解。头痛,目眩,烦渴,纳呆,胸痞恶心,小便赤涩而短,便下溏泄,舌淡,苔白腻,脉浮滑有力。
证属暑热外袭,内伤脾胃,气化失司。予桂苓甘露饮加味调之。
处方:茯苓30g,滑石30g,炒白术15g,泽泻15g,桂枝10g,石膏30g,寒水石10g,知母10g,猪苓15g,藿香12g,甘草10g,水煎服。
8月30日,服药3剂,身热退而未尽,便泻已减,余症已除,脉象浮数。仍宗原意,原方加佩兰10g,贯众10g,续服。
9月5日,患者欣言相告:续服3剂,病臻痊愈。
解读:《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土太过,雨湿流行……饮发中满,食减……病腹满,溏泄,肠鸣。”而1954年,为甲午年,岁土太过,雨湿流行。8月26日,古历为7月28日,乃长夏之季,四之气时,主客之气均为太阴湿土。中暑受湿,而见诸症。故有《宣明论》桂苓甘露饮之用,方由六一散合五苓散加石膏、寒水石而成。方中以《伤寒标本》之六一散(滑石、甘草)祛暑利湿,佐石膏、寒水石以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伤寒论》之五苓散,以桂枝温阳化气,白术健脾燥湿,二苓、泽泻利水祛湿止泻,则气化有序,湿邪得除。吉忱公于甘露饮中加知母、石膏以清热润燥;加藿香、佩兰、贯众,增其清热化浊除暑之功。
1963年,余在栖霞县人民医院工作时,接诊一月经不调患者,其门诊病历有吉忱公任栖霞县人民医院业务院长时之诊籍,遂追询之,笔录之,而有此案之录。后以此案之记,请公解之,亦录之,故有此案之笔记。余验之临床,亦多收卓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