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

1.作用

(1)清热燥湿:用于湿热蕴结之黄疸,带下,湿疹,湿疮,痔疮疼痛,大便下血,小便不利,阴囊湿肿等。

(2)杀虫止痒:用于疥癣、湿疹、脓疱疮及阴部瘙痒症,一般是外用,可煎汤外洗。

(3)清热利尿:用于湿热蕴结之小便淋涩热痛等。

2.认知

(1)关于药名:苦参药用其根,因其味很苦,故以味道命名。李时珍认为苦参“苦以味名,参以功名”。而《本草汇言·卷一》云苦参:“前人谓苦参补肾补阴,其论甚谬。”《本草求真·卷五》云:“味苦至极。古书有云,虽在五参之外,云参亦属有补,然究止属除湿导热之品。于补其奚济乎?(绣按:五参除人参可以言补。余不得以补名)。凡味唯甘为正,唯温为补。苦参味等黄柏,寒类大黄,阴似朴硝,号为极苦极寒。用此杀虫除风,逐水去疸,扫疥治癞,开窍通道,清痢解疫。或云有益。若谓于肾有补,纵书立有是说。亦不过从湿除热祛之后而言。岂真补阴益肾之谓哉?”所以苦参虽有“参”名,实无“参”用。又由于其大苦大寒,作为内服药使用剂量不宜太大。

(2)关于“补中”:《本经·中品》载苦参:“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此“补中”之说在其他本草书中也有记载,主要是因为以“参”命名。徐灵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品》解释为:“苦参,专治心经之火,与黄连功用相近。但黄连似去心脏之火为多,苦参似去心腑小肠之火为多,则以黄连之气味清,而苦参之气味浊也。”这是讲苦参以清湿热为主,按“补中”二字,实取其苦以燥脾之义。苦参乃大苦大寒之品,其退热泄降,功效与黄芩、黄连、龙胆草相近,但苦参之苦愈甚,较之黄芩、黄连力量更烈,所以苦参不作为补虚药使用。

(3)关于杀虫作用:通常中医所云杀虫包括三方面的作用:①杀灭肠道寄生虫,如蛔虫、钩虫等。②杀灭皮肤寄生虫,如疥虫、阴道滴虫。③能够治疗皮肤瘙痒,现代医学所云的真菌、霉菌感染也属于中医所说的“虫”的范畴。苦参“杀虫止痒”,主要指的是第2、3种情况。苦参杀虫止痒的作用很好,如治疗皮肤瘙痒、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疥癣等,将其煎水外洗能很快达到止痒之功。尤其是治疗阴道滴虫效果更好。根据临床应用来看,苦参配伍百部治疗皮肤病,止痒效果好。所以,本方就选用苦参为方名。

(4)关于治疗汗斑:汗斑是发生于皮肤上的紫白花斑的癣病,本草书中亦称紫白癜风(非现在所云的白癜风病),用苦参、盐研末,以酒慢火煎成膏,外涂。也可用苦参、露蜂房、刺猬皮等同用,参见《疡医大全·卷二十八》白癜风酒。现通常所云的白癜风在古代医药书籍中称为白驳风,二者不同。

(5)关于治疗皮肤病证:苦参治疗皮肤病的应用广泛,可以治疗湿疹、白癜风、扁平疣、疥疮、脓疱疮、寻常痤疮、手癣、足癣、体癣、股癣、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接触性皮炎、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在治疗湿疹方面效果较好。湿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涉及体内外多种因素。其临床症状以皮疹损害处具有渗出潮湿、瘙痒不已为主要表现。中医认为此病“湿”是主要因素,根据发病过程中皮损表现的不同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湿疹常呈反复发作,皮肤变厚粗糙,奇痒难忍或时搔破后感染,引起红肿糜烂渗血。夜间增剧,影响睡眠,伴有头晕乏力,可用苦参配伍凉血活血之药同用。

扁平疣是一种病毒性皮肤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赘生物,临床上用苦参配伍板蓝根、木贼、香附、薏苡仁煎水后再加冰片、玄明粉外搽有效。

苦参外用也治疗疥疮。疥疮是由疥虫感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症状以夜间剧烈瘙痒为主,可用苦参配伍蛇床子、硫黄,趁热用毛巾蘸药液擦洗患处。

(6)关于治疗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属中医惊悸、怔忡等范畴。对异位搏动、心率失常,过去多采用炙甘草汤治疗,而现在发现苦参对多种快速性心律失常有效,有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搏、延缓房性传导以及降低自律性等作用。故现在常用苦参治疗心悸、怔忡、胸闷等病证。

(7)关于治疗其他病证:苦参传统用治湿热黄疸,现代临床用以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直肠炎、阴道炎、神经性皮炎、湿疹、淋病等多种疾病。苦参除了治疗湿热病证以外,也能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对心率失常有一定作用。但苦参非常苦,剂量不宜太大,否则病人难以接受。

(8)关于伤肾:《梦溪笔谈·卷十八》载一用苦参治病案例:“又余尝苦腰重,久坐,则旅距十余步然后能行。有一将佐见余曰:‘得无用苦参洁齿否?’余时以病齿,用苦参数年矣。曰:‘此病由也。苦参入齿,其气伤肾,能使人腰重。’后有太常少卿舒昭亮用苦参揩齿,岁久亦病腰。自后悉不用苦参,腰疾皆愈。”这是说有人用苦参清洁牙齿,因应用时间过久,导致肾虚腰痛,停服苦参以后,腰痛好转。这是因为苦参寒性重,容易伤肾。所以,苦参虽有较好的治病作用,但不宜使用太久或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