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

1.作用

(1)敛肺止咳:用于肺虚久咳少痰或干咳无痰之证。

(2)涩肠止泻:用于体虚久泻,久利。亦可用于湿热泄痢,便脓血者。

(3)生津止渴:用于虚热消渴,可单用煎服。本品味酸,能生津液,止烦渴。

(4)安蛔止痛:用于蛔虫所致的腹痛,呕吐,四肢厥冷之证。为安蛔之良药。此外,本品炒炭后,又能收敛止血,可用治崩漏下血、便血等;外敷能消疮毒,并治胬肉外突、头疮等。

2.认知

(1)关于药材:乌梅是梅子未成熟果实青梅,或已成熟的果实黄梅经烟熏制而成(亦有加少许明矾拌匀烤干者),因为经过熏烤后的梅肉外皮呈黑褐色,所以叫乌梅。刚刚熟的青绿色梅子经过糖腌、煮或盐渍而晒干制成的梅又称为话梅。话梅酸甜可口,甜中带酸,是一种能助消化的居家或旅行的方便食品,因加工方法不同,味道稍有区别。乌梅以个大,核小,肉厚,柔润,外皮乌黑色,不破裂露核,味极酸者为佳品。另有一种乌梅,是用青梅以盐汁渍之,日晒夜渍,经10日制成。

(2)关于生津:乌梅具有良好的生津作用,著名的“望梅止渴”说的就是梅子的止渴作用。三国时期,有一年夏天,曹操带领军队去攻打张绣,行军途中,天气炎热,骄阳似火,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将士们渴得很,人人口干舌燥,咽喉发干疼痛,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如果不赶快找到水源,将影响全军的战斗力。此时曹操心生一计,骑在马上,用手一指,对众将士说,前边不远处有一片梅林,赶到那里摘食梅子,可以解渴。将士们顿时想起了梅子的酸味,口里都生出了口水,也就不那么渴了,待赶到前面,根本就没有梅林,但将士们已通过了无水地带。

炎夏酷暑,用梅子加适量白糖、水,煎成酸梅汤,放冷,饮1杯酸梅汤便是十分理想的清凉饮料,确有沁人心脾、爽神怡情、解暑止泻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将成熟鲜果放入瓦缸中加盐腌至果肉柔软出水,大多因肺阴亏损所致的频繁咳嗽、咽喉干痒、咳甚而无痰、缠绵数日、舌红少苔、夜难以卧者,若饮1杯味浓可口的酸梅汁,则可津生、咽爽、咳减。青梅之所以能生津止渴,主要是含有大量酸性物质,能刺激人的唾液腺,产生大量口水,从而有生津止渴作用,也有助于消化,所以,曹操正是利用了梅子生津这一特殊作用,欺骗性地激发了人的唾液腺,暂时缓解了口渴。这与条件反射学说相吻合。

(3)关于安蛔:从张仲景所创立的乌梅丸来看,其既有杀虫又有安定蛔虫的作用,其单味乌梅不能杀死蛔虫,但由于蛔虫的特点是得酸则安,得苦则下,得辛则伏,故而常配辛味的花椒杀灭蛔虫,苦味的黄连等制约蛔虫,酸味的乌梅安定蛔虫,因此一般不云乌梅杀蛔,而只云安蛔。胆道蛔虫引起胆绞痛,比较简单的方法是用酸梅汁。若在病急乏药之时,取酸梅汁用开水冲服,或以乌梅15g煎浓汁,饮后片刻,蛔虫得酸则安而痛止。若胆石证、胆囊炎无论在发作或稳定期,属肝阴亏损以舌红少苔或光剥为特征者,可在排石方中配入乌梅,辅之以酸甘化阴,尤可助其功效。

(4)关于治疗疮疡:乌梅治疗疮疡的效果非常好,《本草纲目·卷二十九》记载:古代有一位医家叫杨起,臂上生一疽,脓溃百日方愈,中有恶肉突起,如蚕豆大,月余不消,各种方法医治不效,因阅本草书,偶得一方,用乌梅肉烧存性,研,敷恶肉上,一夜立尽,就试用,一昼夜病去大半,再用药一日病就愈了。杨起深感奇方功效无比,于是留心搜集各种方治,著《简便方》一书,正是从乌梅治病而得到启发的。《本草纲目》就收录了该书的内容,说明乌梅的收敛作用是很好的。使用时,一般是将其制成炭剂,研末外用。

(5)关于治唾:若唾液过多,古方中常用乌梅配伍大枣同用,从临床来看,以乌梅治疗唾液过多,具有一定的效果,一般是用于体虚而胃有热者。从临床来看,如虚寒证则多用益智仁,湿浊阻滞者则多用佩兰。

(6)关于治疗心痛:《本草纲目·卷二十九》中有一谚语“一个乌梅二个枣,七枚杏仁一处捣,男酒女醋齐送下,不害心痛直到老”。这里所谓心痛,乃指卒急心疼,此方也治胃痛。所谓心口痛,并非真正的心痛,多指的是胃痛,中医将真正的心痛称为“真心痛”,谚语中用乌梅、大枣、杏仁研碎,用酒或醋送服,这是可取的。有人认为此方可以治疗冠心病疼痛。大枣配伍乌梅、杏仁同用,可以治疗胃病。男性用酒、女性用醋服用,其实无论男女均可以用酒或醋送服上述药物。此方对胃炎或胃酸过少等也可以选用。

(7)关于减肥:清代章穆所著《调疾饮食辨·卷一》有“梅能消肉”一说,这是说梅能减肥,对于此说,目前用梅来治疗肥胖病并不多,但提示此药可能有此作用,录之供临床参考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