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保障

在建院半个多世纪的运作中,除了广大技术人员所表现出的创造力外,创造机制的保障、必要的技术支持也是必不可缺的重要因素,尽管多年来也曾出现过一些偏差,但一套运行良好的机制能够使之进行必要的调整。笔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将此归纳为三大保障支柱,亦即管理保障、研发保障和信息保障。

1.管理保障

建院自成立以后,很快就被纳入学习苏联的轨道,设计程序、组织机构、建筑法规等基本搬用苏联已有的做法。为了适应当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为了保证质量、提高设计水平,在工程实践过程中逐渐成长了一批技术管理人才,逐步形成了具有建院特点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这些不仅保证了建院设计工作的有章可循、层层把关,形成了比较正规和严格的秩序,而且对于兄弟设计院也有极大的帮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措施和经验也越来越具有建院独特的色彩。管理体系主要取决于管理结构和制度、决策体系和设计质量控制等几个主要方面。这是一个长期的、持之以恒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在组织机构上,建院初期分设了六个设计室,由总工程师任设计室主任。在设计项目上各设计室也各自有所侧重,如一室是公共建筑,二室为住宅和办公建筑,三室做体育建筑,四室专攻保密工程,五室倾向文教外事,六室擅长工业建筑。对照苏联的标准化设计还在1953年成立了标准室。这种编制基本持续到“文革”时期,1970年干部下放后编制又有新的调整。设计室的组织形式也曾由综合组、专业组变动过多次。笔者来院时还是综合组的形式,一个小组内建、结、暖、电专业齐全,但以后就又改为专业组。当时建立起的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设计管理制度可总结为三段设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三级管理——院级、室级、组级,三级审查——对初步设计和施工图的审查制度(在建院50周年纪念时有全面总结)。1956年开始成立院技术委员会,以后虽名称有所改变,但讨论、审查重要工程和重大技术措施的作用并未改变。后因工程项目增多,故按项目的重要性加以分级。另外,还分别就工作程序、设计责任、工作制度等内容形成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定期补充修订并专设计划处、技术处等职能机构执行,从而形成全院技术人员的共识。

设计质量是设计院经营的关键,在这方面建院积累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前述的三级管理、三段设计和三级审查制度的最终归宿也是如何保证设计质量。此外,建院还有保障质量的技术措施和规定,如施工图统一规定(1952年起)、统一技术规定(1953年起)、统一材料做法、统一节点做法和通用大样,各室根据自身的侧重点,还分别编有使馆、医院、旅馆装修的通用大样及手册,成为建院和兄弟设计院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建院编制的材料做法和通用大样大量为华北地区建筑设计标准化办公室的通用图集所采用,建院编写的统一技术措施在正式出版后,更为全国设计院普遍采用。随着我国标准和规范编制工作的进展,建院又把重点转向了质量保证体系的贯彻,如全面质量管理(TQC)(1986年)、ISO9001国际标准(1997年),通过目标管理、过程控制,使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进一步和国际接轨,并更加体系化。同时坚持执行工程回访、图纸抽查、评选优秀、增设奖项等措施,完善奖惩机制。

在计划经济时代,决策体系的作用还不是特别突出,而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设计体制的改革,设计市场竞争的激烈,经营理念、经营战略以及决策体系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投标阶段的团队讨论和最终决策的重要性就越来越凸显出来。

经过半个世纪的运作,建院也先后出现了一批技术管理和经营管理的专家,如张浩、秦济民、周治良、刘宝熹、沈兆鹏、张承佑、佟景鋆、孙家驹、张锦文、陈绮、周海泉、张宪虞、林晨等,他们为建院的管理保障贡献了智慧和心血。

2.研发保障

设计单位的创新研发能力是该单位的技术资本,涉及单位的技术特长、市场优势、领域开发、著作权和知识产权,或简而言之,即市场的开发和竞争力。

建院的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老院长沈勃回忆:“为了掌握先进技术,提高设计水平,抽调了一批有经验、有一定外语基础的同志组成了研究室,下分三个科:研究科、试验科和预算科。从单纯的材料、构件、节点的检验,逐步开展了防水、防火、防雷、声学、热工等专业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不但对我院一般设计帮助很大,同时对我国建筑行业开发先进技术也起了推动作用。”

除去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结合的体制外,早期遵照建院这种体制设立研究机构的设计院也还有过一些,但近年来还能保持这种研究机构的设计院却已是凤毛麟角,即使存在的,也面临着创收等一系列问题。但从建院的实践和国外的经验看,研究开发机构的存在首先在增加竞争力上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笔者曾访问过国际上一家有名的事务所,他们研究出一种可以节约超高层建筑中结构投资的抗震阻尼结构,于是他们就把这一示意模型放在门厅里作为宣传并显示技术实力。同样,建院结合工程实际进行的科研占了其工作内容的一大部分。如亚运会工程1∶20比例尺的斜拉双坡曲面网壳屋盖试验,首都机场足尺预应力曲线钢管桁架的试验等都为推动大跨度结构的设计技术的进展提供了重要数据。在建筑方面,防水、消防、建筑声学、油漆彩画等研究也都为各类型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文革”前还有国外建筑理论的研究专题,但后来又被取消。除此之外,研究所的研究开发还承担了不仅关系到建院,而且关系到国家技术政策、行业技术进步的重大课题。如住宅节能是关系国家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的课题,因此建院在住宅布局、热源和管网设计、围护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完成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并投入使用,使北京市的节能工作始终居于全国前列。又如结构体系方面,在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体系和接头研究、装配式壁板、滑模、模板剪力墙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和拓展,尤其唐山地震以后,除相关体系的模型试验外,同时提出了砌体结构中设置构造柱的做法,为建筑物提高抗震性能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主编和参编了一批国家规范和行业标范。许多成果在投入生产以后,很好地服务于社会,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院研究所中还有一批长期献身于科研事业的技术领导和骨干,如李北就、周炳章、周之德、阮志大、胡庆昌、向斌南、项端祈、朱文鹏、郝凤德、李滢、廖集善、何秉进、康素馨、金铭、马启意、顾同曾、冯保纯、陈芮、徐云扉、王增培等以及一批默默奉献的试验工人。设计大师胡庆昌在分析国外有关抗震设计文献的基础上,在抗震概念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和抗震试验研究,以至大跨度结构和高层结构的设计和抗震研究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国内知名的权威。

3.信息保障

在建院提起过去的情报所、技术供应室,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为这项工作做出过巨大努力、一直和设计人员保持着密切联系的老同志,包括刘伯诚、方展和、张莉芬、金东霖、高宝真、陈占祥、林茂盛、章与春、王云章、邱连璋、梅振乾、许德恭、易齐正、朱蕴珍、周文麟、张汝良、侯凯源、陈肇宗等同志,这些同志十分热爱专业,有的以前就曾从事过相关专业技术工作,有丰富的专业经验,因此有先天的优越条件。在改革开放以前,技术情报的渠道十分有限,订阅的外文杂志也很受限制,这样设计人员在工作中急需了解各种情报和信息的重任就落到了情报所的肩上。

信息情报的收集和分析作为建院的重要技术支持自20世纪50年代始,至今已经发展成集情报收集研究、翻译图书文献资料、影视制作以及出版等众多门类于一身的部门。其特色首先表现在有较完备的硬件设施。如建院的图书资料库,由于长年的积累以及院方多年的重视,建院的图书资料条件、期刊的种类和数目等可以说仅次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原建设部建筑科技中心的图书馆,只是由于面积和人力的限制,许多早期的期刊资料堆积在地下室无法整理上架使用。实际上许多图书和资料恐怕已经成为国内孤本,有十分宝贵的学术价值。其次,信息情报工作始终围绕设计科研第一线,在保持建院活跃的创造力、强大的生命力方面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如结合建院正在从事或将要开展的设计类型和工程的深入全面的专题研究,进行具有前瞻性和资料分析型的研究,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清晰而准确的资料及结论,受到设计人员的极大重视。建院在许多项目类型上的领先地位和情报人员的努力不无关系,如配合建院不同时期体育建筑设计的需求,情报所先后整理了历届奥运会、历届亚运会的资料,整理了体育中心、游泳馆、自行车馆、运动员村等专题资料。在首都体育馆人工冰场的设计中,也正是依靠情报所遍查资料而整理出的资料所提供的原理和要点,才保证了它的顺利设计和施工。另外,在旅馆、医院、商业建筑、办公楼、使馆、机场、剧场、会堂、图书馆、动物园等专题上都有重要的成果,使人们了解国际上的最新动向,成为设计人员的重要助手。在信息工作上同样也为社会、为行业做出过重要贡献,如在无障碍设计研究专题上,自20世纪80年代结合康复中心设计开展了无障碍设计的研究后,除了在各类型的工程实践中不断应用,同时通过考察、问卷调查、起草有关的行业标准、制订有关技术措施,使无障碍设计在我国得以大力推进并逐渐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又如华揽洪先生编制的《法汉建筑工程词汇》虽未正式出版,但在很长时期内是业界唯一使用的法汉专业词典。此后在梅振乾等人工作的基础上,张人琦等又主编了《汉英建筑工程词汇》,也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在院内外,情报所通过信息资料的整理和绘制,在1975—1985年间先后出版过12册《建筑设计参考图集》,收集了各种类型工程中设计人员创作的有特点和构思巧妙的节点大样做法,起到很好的交流和推广作用。

在信息时代如何看待信息情报工作?当前由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出版工作的更及时、更容易,国外信息的容易取得,加上激烈竞争和保守商业秘密的倾向,的确出现了如何对待信息和信息情报工作的不同看法。对于建筑设计单位来说,有效信息的占有程度,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信息库、数据库、图片库、方案库等的建立,已经成为提高工作效率和表现其竞争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许多业主单位十分看重设计方是否已经掌握了涉及理念、手法、材料等领域的最新信息,从而保证自己项目的理念和技术超前性并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因此,在此种形势下,面对互联网、各种传媒杂志等大量有效信息、一般信息和垃圾信息充斥的情况,对信息情报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软硬件并重、手段和内容并重、信息的取得和开发利用并重、个人信息占有和团体企业共享并重。这更需要有专业素养、实践经验和分断判断能力的机构对浩若瀚海的信息加以过滤、筛选、分析,归类整理出能提高本企业的设计能力和竞争能力、更适合市场需求的有效信息,亦即把信息加以精选和集中,从而变为本企业的共同财富。简言之,需要在处理信息时能够起到“过滤器”和“放大器”的作用,建院原有的传统做法值得参考,同时国外许多设计公司有一些有效的机制和做法可供我们研究。

建院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的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