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宗族起源

第一节 西周王室嫡传后裔

十七房郑氏宗族的起源可追溯到西周晚期。

据《前绪郑氏宗谱·原序》记载:“郑氏系出周宣王母弟桓公友之后,桓公初受封于郑,在周畿内,历数世至武公、庄公,入春秋获麟以后,传至幽公,见并于韩。幽公生公子鲁,鲁六世孙荣,号郑君,生当时,为汉大司农,居荥阳,遂世世称荥阳郑氏。为海内著姓,散处于州郡者不可殚述,而惟吾浙浦阳郑氏,在明代累叶同居,天子优诏褒美,旌曰‘义门’,为最著。吾郡之郑氏,则以慈溪之颧浦,吾镇海之海晏、灵绪为三望族,灵绪即澥浦之郑氏也。”(清)谢辅濂:《原序》,载《前绪郑氏宗谱》,中华民国九年(1920)第1本018页。这段记载概述了十七房郑氏宗族的历史渊源。据此可知,十七房郑氏宗族是西周末期周王室郑桓公姬友的嫡传后裔。

郑桓公(?—前771),姬姓,名友,周厉王姬胡少子,周宣王姬静异母弟,受封建立郑国,成为郑国开国第一代国君。按当时的行政级别,郑国属于三等诸侯国,国君应为伯爵,所以,郑桓公史称“郑伯友”,也称郑伯,谥号“桓”,故称郑桓公。

郑桓公受封建立的郑国,自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至韩哀侯二年(前375),前后共历431年14世23君。十七房郑氏宗族及其他郑姓族人,尊第一代国君郑桓公为一世祖,第二代国君郑武公为二世祖,第三代国君郑庄公为三世祖,史称郑氏始祖三公。

郑桓公(画像),勤王爱民,舍身护驾,倍受称颂(图片来自《郑氏宗系大典》,郑征祥提供)

公元前857年至公元前841年,是西周第十个国王,郑桓公之父周厉王姬胡执政时期。周厉王暴虐无道,刚愎自用,国人十分不满,纷纷指责他的过错,厉王不但不听,反而用高压手段封杀言论,弄得人人自危,国人再无敢言者。召公召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召,也作邵。屡谏,厉王不听,最终惹得国人暴动,厉王被逐出镐京,仓皇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最终死在那里。

周厉王被逐出镐京后,暴动的国人要杀死太子姬静,斩草除根,召公就将太子姬静藏在了自己家里,百姓知道后,把召公的家包围了起来,于是,召公就用自己的儿子代替了姬静,才使姬静免遭杀害。14年后,太子姬静在召公家长大成人,召公与周公扶立其为王,姬静正式登基,他就是周宣王。

周宣王登基后,励精图治,决心让国家重新繁兴起来,他在王室中精心地选拔能辅佐他的人,看中了自己的胞弟姬友,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周宣王封姬友王畿之地、都城镐京附近的陕西咸林(今陕西省东部的华县西北一带),国号为郑,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郑国,也是西周王朝最后一个分封的诸侯国。

受封后,郑桓公显示了他的治国才能,将郑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看到郑桓公这么能干,周宣王十分欣赏,于是请桓公入朝做司徒,专掌教化。后周宣王晏驾,周幽王姬宫涅继位。因郑桓公是周幽王的亲叔叔,所以,仍被幽王任命为司徒,在朝中行走,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周幽王荒淫无道,粗暴残虐,重用小人,不事朝政,废申王后,逐太子宜臼,甚至为博褒姒一笑,无端烽火戏诸侯,桓公惊闻急谏,幽王不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屡举烽火,终失信于诸侯。当时,戎狄戎狄,古时华夏族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屡犯王畿之地,周王朝已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朝野上下惶恐不安,百官人人自保。郑桓公料想周室江山终将再起祸端,不如早思退路,于是,暗地里开始谋划东迁事宜,他派长子掘突带上丰厚的礼物向虢、郐二君借地,虢、郐两国国君畏惧郑桓公的权势,再加上抵挡不住丰厚礼品的诱惑,所以没反对什么,就各献城池五座。郑桓公闻讯大喜,当机立断,遂将郑国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百姓立即迁移到东虢国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由长子掘突执掌国政,他自己仍留在镐京辅佐幽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桓公寄孥”、郑国东迁。

不出桓公所料,周幽王十一年(前771),申国国君申侯(申王后之父)联手戎敌攻打镐京,周幽王忙命人点燃烽火报警,但屡受戏谑的诸侯以为又是昏君讨好美人,按兵不动,竟无一人前来营救,致使京都陷落,郑桓公护驾逃往骊山,逃亡途中,君臣不幸双双遇难,桓公以身殉国。桓公勤王爱民,忠贞不渝、舍身忘己,为郑姓族人所敬仰,也为世人所赞颂。

二世祖郑武公。郑武公(?—前744),姬姓,名掘突,周厉王之孙,周宣王之侄,郑桓公长子。郑桓公殉国后,郑国人拥立掘突为国君,掘突遵父之宏图大业,灭虢、郐,吞十邑,于溱、洧之间建立东方新郑国,时称新郑,掘突被尊为郑国第二代国君。掘突在位27年,谥号武公。武公治国有方,推行“农桑为立国之本,军力乃强国之策”之道,备受百姓爱戴。他对郑国的历史贡献就是使郑国立足中原,为郑国未来的繁兴奠定了基础。

三世祖郑庄公。郑庄公(前757—前701),姬姓,名寤生,郑桓公之孙,郑武公之子,郑国第三代国君。郑庄公是春秋时期少见的政治家,他智勇双全,掌权王室时期,称雄天下,攘内伐外,开疆扩土,屡建奇功,使郑国的势力不断扩大,迎来了郑国全盛时期。郑庄公堪称郑国一代明君,也成了春秋时期称霸一方的小霸主。

郑武公(画像),治国有方,使郑国立足中原(图片来自《郑氏宗系大典》,郑征祥提供)

郑庄公之后,由于国内君臣争权,郑国开始大乱,从此日益衰落。再加上郑国地处交通要塞,一直就是大国必争之地,因此,传到郑康公时,郑国最终走向了穷途末路,韩哀侯二年(前375),最终被韩国所灭,国土并入韩国。

郑庄公(画像),一代明君,春秋时期不可一世的小霸主(图片来自《郑氏宗系大典》,郑征祥提供)

郑国灭亡后,郑氏族人开始散居全国各地,走上了迁移流徙之路。郑幽公之子鲁率郑国部分宗室人员、军队、民众仓皇出走,徙居在陈国、宋国之间的豫皖边境。为了表达对祖宗的纪念,公子鲁正式以国为姓氏,由此,“郑姓时代”正式开始。公子鲁,号郑君鲁,列为正统的郑姓国世系十五世祖。

公子鲁传到六世孙郑荣,荣,号为郑君,生子郑当时,字庄,为汉大司农,列为郑氏国世系第二十二世祖,居荥阳,世称“荥阳郑氏”。宁波镇海十七房郑氏就是来源于河南的“荥阳郑氏”,其始迁祖是国世系六十一世祖荥阳郑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