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木的南方“秀才兵”

文:王格 指导老师:李慧

人物瞄准镜

王震,男,1993年10月出生,籍贯浙江湖州安吉,2012年考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习。2014年9月应征入伍,成为西北地区某部队一名坦克射手。2016年退伍返校,继续就读财务管理专业。在部队服役期间,参加坦克射击比武获得第三名,还曾经获得“优秀士兵”“优等士兵”及士兵嘉奖等荣誉。在大学期间,曾担任GAC人力资源部部长。

坐在回家的列车上,王震一合眼便仿佛再次看到格尔木那好像望不到尽头的雾霭云霞、青草羚羊。军营里的故事似乎并未结束,却已经真实地画上了句点。旅途中睡意昏沉间眼前浮现出两年军旅生涯的帧帧画面。看着车窗外不断掠过的景色,他想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一句“人生也许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我没能与他们好好告别”,有些后悔没有好好跟他们说声再见——首长、战友、朝夕共处的如画美景、熠熠生辉的从军年华。

但可能有些时候,没有告别就是最好的告别了吧!

巧合中的巧合

他叫王震,与战争年代的革命猛将、和平时期的建设闯将王震同名。

入伍前,他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大三学生,是寒窗十余年的羸弱少年。和许多大学生一样,较为松散的学习生活似乎并未实现他对未来的所有幻想,在20岁出头的年纪,做一名军人、体验军旅生活的想法就这样逐渐浮上他的心头。

格尔木高原上的王震

那是2014年,王震在父母家人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了参军。他和朋友一同提出申请,参加体检,选择兵种及地区。最后,他的服役部队确定为五大王牌军之一——139旅。“139旅是一支红军部队,历史悠久,因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而闻名天下。它战斗作风顽强,能攻善守,实力强悍。在抗日战争时期,该旅参加了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灵邱、广灵阻击战,邵家庄伏击战和上、下腰涧等战役战斗,1939年9月,139旅奉命返回陕西绥德地区,担负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解放战争时期,139旅参加了抚顺及北满剿匪、三下江南、夏季攻势、秋季攻势等战役。辽沈战役中,139旅在新立屯以南地区截击援锦州之敌;尔后进至黑山、大虎山,阻击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重创敌军。随后,该旅参加平津战役、宜沙战役、湘西战役等,后奉命配合二野3兵团,参加向川黔进军作战,和兄弟部队一道,解放了重庆、涪陵、广安、邻水等地。”巧合的是,这也是王震将军曾率领过的英雄部队。

看着部队介绍资料和大气恢宏的入伍宣传片,王震几乎很快对当兵有了不一样的认知,同时对这个战功显赫的王牌队伍产生了强烈的向往——是不是会有更高科技的武器、更先进的管理和更优质的生活条件呢?但网上盛传新兵辛苦异常的言论,让他心里又多了一些不安,这些情绪一直持续到他真正走进军营。

王震最初到的地方是陕西军区,作为一个标准的南方人,他开始渐渐适应北方的饮食习惯,诸如油泼辣子面、肉夹馍等陕西名吃成了家常便饭。在干燥的天气条件下,各种不适应和新奇裹挟着初入军营的紧张,陪他度过了许多个日夜。

新兵入伍,体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一个很小的项目,就可以彰显两年军营生活对王震的影响与改变。初初成为一个兵,在3公里的训练中他共花费了19分钟有余。结束后他的反应像其他人一样——呼吸艰难,意识恍惚,双腿甚至是全身酸软,最严重的时候膝盖半月板出现各种异常,感官可以用“炸裂”来形容。但是两年后,3公里这样的数字已经不能在他心里激起涟漪,他只要9分钟就可以抵达终点并且没有什么难以忍受的不适。20公里的拉练也已习以为常,保持速度,保持韧度,只是每一个脚步交错的常态,他享受着这种变化。

在新兵连的训练中,王震与战友也做过背人下蹲的负重练习。这个项目给他留下的印象可以说是非常深刻。在两人合作的分组中,因为错过选择时间,彼时体重不足60公斤的他要背起一个100公斤重的战友做近百个下蹲。这样的经历让王震久久难以忘怀,可以说是一个生命中的“不可能”。但是,服从命令的天职和身为男子汉的韧劲还是支撑着他完成每次的任务。无奈和成就感并存,与这些记忆共同勾勒成无法忘怀的回忆。

王震与战友们训练的场景

铁血男儿也有绕指柔情,部队里的故事每天都在更新,王震的身体素质、心理承受能力也在一天天增强。向家里打电话报平安时,他从未多说一句自己的辛苦,永远都是把最好、最愉快的事情说给亲人听。这时的他就像一只远行未归的候鸟,在大学生活相对安逸、缺乏锻炼的时候离开学校和家庭的温暖巢穴,只等待着两年军旅生活磨砺过后荣耀回归。所以烈日朝阳、流血流汗都只不过是砥砺攀登中的阶梯罢了。辛苦不足与别人说,更不需让家人担心。

“既然是自己选择的路,那就没有不坚持的理由了,这些都不能算作苦的啊。”他这样对自己说。

忠孝难两全

军营生活不辛苦是不可能的,有每天枯燥的训练,有令人紧张的严格军纪,但也有战友间相互关心的温暖。

从被询问到任命,王震被安排去连队做文书,一切都发生得太快。对于这样的安排他是事先有听说却没有准备,拒绝也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他打心底里不想离开朝夕相处的战友们,还想跟他们一起训练,一起聊天聊地,一起运动、休息、互相打闹。虽然新兵连的训练辛苦,但他也从未掉过一滴眼泪,从未喊过一声苦。对于接下来可能面对的挑战,他也全然不畏惧,甚至还期待着更加困难的任务。军令如山,他打包好行李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岗位。王震感觉到,做文书的日子相对来说还是清闲的,生活节奏也不快,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坐在电脑前准备资料。他认真做好一个文书应该做好的每一项工作,日日夜夜脚踏实地。日复一日的文书工作,使得王震对连队战友和训练生活的想念慢慢沉淀下来,给了他更多思考进步的时间。

时光流转,就在王震的第一年军旅生活行将结束之时,一个触动他反思当兵值不值得的消息传来——太婆去世,母亲生病住院。他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消息是真的。只是,他在军营,他是一名军人,他无法见上太婆最后一面,也不能回家照顾母亲。王震说,这或许是自己两年军营之旅最大的遗憾吧。

那段时间,王震怨过也悔过,多少个午夜梦回都希望自己可以立刻马不停蹄地赶回家。从来遵规守纪的他想尽了一切办法想要回家。他突然不明白自己这些日子的坚持到底是为了什么,终日辛苦换不回一个假期吗?痛苦和纠结让王震食不知味:自己到底为什么来这里?这一切值得吗?这是不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都说“忠孝难两全”。冷静过后,王震选择了默默接受,默默坚持。他明白,他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当好一个兵就是此刻最重要的、高于一切的事情,也是给家人最大的安慰。他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在军号响起的时候一如既往地选择出发。

成长就是一夜之间的事。从最开始接到消息,到训练、吃饭、睡觉都无时无刻萦绕在脑海的回家念头,再到化悲痛为力量选择坚持,王震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部队里每天播放新闻联播,定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对王震起到了作用,让他明白,自己是一名军人,而不再是父母羽翼下需要保护的孩子,他有自己的职责和荣耀。只有更加努力,才不会辜负当初自己对军营的选择,也不会辜负太婆对自己的期望和爱护。

这些情绪混杂着与日俱增的思念和日益增长的责任,一同压抑在王震心底,在此之前,他从未和别人提起过。

行军在渭河大坝

当兵第二年,王震随部队来到了甘肃,驻扎在昆仑山附近的格尔木市。4200米的海拔使战友们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期,他们在平坦的位置搭了帐篷作为休息场地。一切都打理好之后,王震弯身走出帐篷,四处望着,审视、欣赏着这个景色如练的高原。眼前是一番从未见过的,似乎只存在于摄影师作品里的景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空气里有种被冰雪洗过的冷冽味道。远处山头上还覆着雪,云霞像水墨画一般自由却不显杂乱地在天空中飘浮,看起来十分安逸。他几乎被这样的景色震住了,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吧。

一切都是新奇的,这样令人震撼的景色吸引了王震的全部注意力,仿佛这才是真正属于他的地方。告别山西的黄土平原,格尔木这样澄净的高原更加贴合他对参军的幻想。见到平时无法见到的,接触以前从不敢想的,这才是真正的军营生活吧,就这样与世隔绝,只剩无垠原野和铁骨铮铮。

王震和战友们在这里进行了三个月的十公里武装训练,也有着难以忘怀的美好时光。之后的考核,在渭河大坝上进行。作为文书,王震背着几十公斤重的办公随身设备和文件资料,在逐渐落在队伍最后的时候,他的战友会寸步不离地陪着。渭河大坝实在是太长了,长得一眼望不到终点,王震和战友用背包绳挂绑好四十公斤重的行李,两个人肩并肩,步步向前,从最后逆袭到队伍第一的位置。

在格尔木,王震第一次遭遇与战友的生离死别。那是那样的刻骨铭心。由于强烈的高原反应,一名战友在训练时永远地离开了人世。那是一种极不真实的感觉,一切好像离过去的那个自己十分遥远,王震不由得有些恍惚。

训练之余,王震和战友们一起在高原追赶牦牛、羚羊,一起好奇地研究雪山山谷里的动物骨骸,一起和云霞光影拍合照,一起看雪山高原、沙漠,甚至是强劲的暴风雪。部队演习时,30个人要合作堆10个靶子,搬运上千个沙袋,他和队友一整天不停歇,确保演习顺利开展。其中的苦与乐,至今都在他的记忆深处,让他一辈子都难以忘怀。

300多个日日夜夜里当然也有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有一天,王震训练结束,休息的时候突然觉得手上一痛,原来是被帐篷里的仓鼠咬了一口,王震顺着它追过去,竟在行李下找到了一窝仓鼠幼崽,软软糯糯凑在一起取暖。王震哭笑不得。高原条件艰苦,他都不敢保证可以照顾好自己,怎么可能留下这一家子小东西呢?心情复杂地把它们放到了较为安全的地方后,他在格尔木黛蓝的天空下摸着伤口,想家的情绪也顿时涌上心头。

训练后的休息时间

离别祝福恍如昨日

在一个天空照常一碧如洗的日子,王震正随部队演习,结束后突然被告知“你们可以打包行李了”。一头雾水的他就这样被推上了回家的列车,没有告别会,没有战友间的拥抱,甚至没有送军旗……和战友们在火车上互相告别祝福,带着马上归家的激动与期待,跨越了半个国家,王震终于回到了宁波。

退伍后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学校,王震早已联系好到在校的同学处放置行李。穿着军装的他行走在昔日的校园里。两年的时间不仅改变了他,也让校园有了巨大的变化。他从瘦弱的“奶油小生”变成了有着古铜色皮肤的健壮男儿,而校园也更加美丽了。他走着走着却发现自己已经习惯了部队里的规矩,走路身体直挺,甚至还会配合着摆臂,遇到转弯也只会走直线。同学的眼神,让他有点尴尬,有些无所适从。不过,在他看来,这段经历无论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都是美好的。回到校园,王震很快就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微积分、各种专业课又重新占据了他的每一天。入伍种种,像昨日一梦,有些人或许再也不会见面,许多事或许都已是过眼云烟,幸好还有各种社交软件联络彼此,战友们的情谊是特别的,信任是绝对的。

如果再来一次,王震说他依旧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入伍,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军营里的故事都让他难以忘怀。当听到那些还没有退伍的、曾并肩战斗过的战友已经在边境驻扎,条件更加艰苦恶劣时,他只想说一句“保重”,因为保重身体、保重自己就是对自己、家人和国家最负责的选择。

“男人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这句话几乎是人尽皆知,如果还有学弟学妹想要去体验军营生活,那就一定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每一个选择都会有不同的结果,而不后悔才是每个人真正应当学到与体悟到的。

笔者感悟

苍穹为盖,百炼成钢。很多人对军人的印象都是刻板的,曾经的我也是这样认为。尤其对于退伍大学生兵来说,他们在本该最放纵飞扬个性的年龄里选择了纪律严明的军营,这本身可能是一种禁锢吧?

但是对王震同学的采访使我打破了这样的想法——他们反而更加乐观,也更加充满活力。几年的军营生活带给了他们严于律己的生活态度,也提升了他们对自身的信心。采访时在我面前讲起曾经的趣事而眉飞色舞的王震,没有被当兵时恶劣的高原气候打倒,也没有被思念亲人的孤独打败,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更好的他。

阅历总是精彩的啊。

——王格 新闻15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