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金融深化
根据《中华金融辞库》,所谓“金融深化”亦称“金融自由化”,是“金融抑制”的对称。主张改革金融制度,即政府改变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分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减少对外资的依赖,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据此可知,目前中国的金融深化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具体深化程度可由以下几个指标表示。
1.2.1 FIR(金融相关率)
FIR(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即金融相关率,又称金融相关系数。它是指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在总量上的关系,全部金融资产总量与全部实物资产价值之比,即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的比率。FIR可以用来考察宏观经济泡沫的存在情况,是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最为重要的指标。由于直接反映国民财富的数据采集比较困难,一般用GDP(国内生产总值)代表。2002年—2016年我国FIR相关数据变化见图1-1-3。
从图1-1-3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货币化程度加深和资本市场扩展,我国经济的金融依存度迅速提高。
图1-1-3 2002年—2016年我国FIR相关数据变化
FIR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根据盛松成的《社融与M2增速背离看金融去杠杆》一文,贷款、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股票、企业债券、银行承兑汇票等属于社会融资规模。而社会融资规模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分别反映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和负债方,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是硬币的两个面。社会融资规模假定相当于金融资产总量,则金融资产总量=M2+股票市值+债券市值+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
1.2.2 货币化率
货币化率,即社会的货币化程度,是常用的衡量金融深化的程度指标。它指一定经济范围内通过货币进行商品与服务交换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叫马歇尔K值。
货币化率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货币化率=
式中,货币化率即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
M2/GDP实际衡量的是在全部经济交易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所占的比重。总体上看,它是衡量一国经济金融化程度的初级指标。通常来说,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但M2/GDP比例的大小、趋势及其原因则受到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各经济体对M2的需求差异、公众的储蓄动机、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所处的经济周期阶段等因素,都会影响各国的M2/GDP水平。1990年—2015年我国货币化率变化见图1-1-4。
图1-1-4 1990年—2015年我国货币化率变化
我国货币化率如此高的原因是国民传统的储蓄意识较强,直接融资还在逐步发展,各种生产要素处于资本化的过程中,等等。以上原因扩大了基础货币的投放,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进一步放大了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