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攻克产业共性技术难题,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扶持,为此,科技部从2008年开始推出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单位,截至2015年,试点单位已经达到151家,极大地推动了国家产业技术的创新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然而,随着联盟数量不断增加,各个地区的联盟运行绩效由于联盟目标、联盟规划、伙伴选择、运行模式、伙伴协同和产业导向等方面的不同而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试点联盟整体形象和国家巨额投入资金的产出效应、衍生效应和公平效应,进而影响联盟所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如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运行绩效评价体系,对现有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行有效的评估,以确保联盟优胜劣汰和整体健康发展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自2010年启动建设以来,分四批先后成立了46家,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标准体系、组织科技项目申报与实施、搭建创新平台和展示平台以及培养行业人才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已建联盟同样不同程度地存在组织松散、内部管理缺失、财政补助经费使用不善等问题,且近两年来联盟的建设处于停滞状态。这种状况与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所期待的联盟的作用不相吻合。为了更好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提高产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等方面的作用,国家已经做出了相应部署,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在继续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前提下,提出了联盟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要求“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

据此,在后续的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中,采取联盟先行投入联合开展相关技术研发和攻关,财政资金根据各联盟实际运行效果进行评价后给予补助的方式(新建立的联盟也不再采取以往通过科技项目进行事前补助的方式)将是政府对联盟管理改革的主要路径,而其中评价是最重要的环节。不过,联盟价值创造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很多因素影响联盟的运行绩效,如伙伴之间资源和能力的差异、联盟的周期性和动态性、联盟目标的不一致、R&D项目的选择、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和公共平台的建设等,而且,联盟还存在着经济收益的时滞性和累积性、职能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联盟成员目标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管理目标下的联盟绩效测量的差异性等。因此,虽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的评价近年来逐渐成为联盟管理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也出了一些不错的成果,但是,联盟运行绩效固有的复杂性使得现有研究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评价理论体系,缺乏较好的实践指导意义。综上,无论理论建构,还是实践应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评价体系的完善和优化都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本书正是基于以上需求提出的,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为研究对象,通过揭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机理和管理特点,从投入和产出的无形化、评价指标的非财务化、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的过程化和评价标准的多样化等基点入手,结合文献回顾与浙江省30个联盟的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找到影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的关键因素,并综合运用SPSS、Eviews等统计工具,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评价体系。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现有理论架构,而且可以更为科学地评价联盟的实际运行效果,为包括浙江省在内的各级政府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和更为合理的财政经费支出提供决策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在编写中全面梳理并参考了国内外诸多相关的研究文献、企业成果和政府政策,汲取了许多学者、企业管理者和政府官员的思想精华,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当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研究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其运行绩效评价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尚在探索之中,限于作者能力与时间,文中难免有不当之处,还请同仁谅解,并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8年10月于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