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b 2.0环境中参与式的信息档案化管理:走向全景档案世界
- 周文泓
- 3430字
- 2021-03-24 04:10:42
序
东晋年间,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风光幽雅、百姓怡然的仙境般的景色,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把这篇佳作与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视为幻想理想社会类文学作品的三大里程碑。梁先生认为,自陶渊明之后,这种对未来社会的想象从来没有停止过。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宣告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之后“人们心中那盏理想的明灯总是在轻轻闪烁”。
年轻的周文泓心中也有一盏闪烁不息的理想明灯。2014年,他和几位志趣相投的博士生、硕士生成立了一个阅读小组,把阅读小组命名为“档案理想国”。这个名称的含义是,在他们心中有个超越现实存在的“档案理想国”,指引着他们的思想展翅飞翔,同时他们希望设想落地生根。我不知道他们心中的“档案理想国”是什么模样,只知道他们设计了一个涵盖中外、追索前沿的阅读和研讨计划,一边阅读,一边海阔天空地畅想明天以至更远的图景,兴致勃勃甚至满怀激动地设想着如何推动现实走向理想,把理想变成现实。
带着理想和展望,周文泓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并在此基础上成书付梓。他期待不久的将来会出现这样的档案世界:每个个体都拥有一个档案空间,包括所有的社会组织和自然人,收藏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留下的信息痕迹;这些信息记录活动的密度和完整度是空前的,可以集中存储,也可以是分布的,但所有节点都互联互通,方便各种形式的整合利用;档案员成为一种普遍的身份,档案管理成为大众参与的日常行为;档案专业机构的职责大为拓展,不仅为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保管着有价值的证据和记忆,同时为大众信息档案化管理提供专业的咨询、指导和培训;档案馆在功能上与图书馆、博物馆等记忆机构相互融合,在交叉合作中支撑社会信息的保管和利用。这个档案世界是广袤、多元、丰富、智能、开放、互联的,不仅作为现实世界的全景映射而存在,而且可以积极推进社会活动的开展,参与社会建构。这就是他心中的档案乌托邦吗?从书中可以看出,他确实心向往之且以为并不遥远。
这番图景的描绘经历了数年的酝酿和梳理。周文泓从读硕士起就对这个方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了大量阅读和兜兜转转的思考。
在研究对象上,周文泓最初和很多人一样着眼于政府社交媒体信息研究,渐渐地把视线扩展到Web 2.0环境下各类主体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信息。他从Web 2.0平台技术、信息传播、社会、文化特点的分析中,看到这个平台与传统媒介不同的信息生产方式和管理要求,人类记录自身活动、记录社会的手段、过程和规则都不一样了,社会信息的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以分享式参与、开放、对话、社区和连接为核心技术特征的Web 2.0平台上,人人可以记录,时时形成记录,一个由多主体、流动性、动态性、复杂性信息汇成的庞大记录集正在补充、替代、颠覆着千百年的记录状态,信息对现实世界的映射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同步、多元、立体、全景,这样的信息难道不应该以“档案”的名义留存和保管下来传之后人吗?如果应该,Web 2.0平台上各类信息与档案的结缘就有了需要和必要,紧接着,概念、理论、方法的挑战就纷至沓来,没有一个方面可以轻松获取答案。周文泓从Web 2.0平台上发现了人类信息治理的一个大课题,比起初期的政务社交媒体研究口径大为扩展,变量大为增加,维度和难度的挑战都更大了,该书的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视线之下铺排开来、深入下去的。
在社交媒体与档案的关系上,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集中于改善档案传播等工具性应用上,周文泓的研究扩展到了Web 2.0引发档案工作主体和客体的全面变化,特别是对Web 2.0信息进行档案化管理的全新需求,进而对未来档案管理框架进行了探索性建构。这一扩展的实质性意义在于,把社交媒体对于档案管理的局部改善放大到Web 2.0平台对于“档案世界”的全方位重塑。相比描述这个平台信息的特点而言,建立新的管理目标和寻找管理良方显然要难得多,周文泓在平台和对象分析的基础上,断定“参与”将成为未来档案世界的关键词,并推导出了参与式管理的总体框架和实现路径。周文泓用三章分层阐述了参与式管理的本质特征、宏观构建以及微观构想,宏观构建部分通过以自建、汇集和全景构成的参与分层模型,以主体、信息、媒体、时空构成的参与要素模型传达和解析了广义参与观的基本主张,微观构想部分则尝试设计了参与式管理的机制以及在各主要管理环节的实现方式。在上述不同层面的探讨中我们看到了Web 2.0平台及社交媒体对于信息档案化管理的全方位相互渗透和改造,及其引发的档案管理理念重大变革,进而逐步改写长期以来政府主导档案管理的职能形态。
在信息环境与档案管理的关系上,该书突破了信息化对档案工作影响的单向度研究,在把档案管理置于信息化环境,汲取信息化能量,并自我拓展的同时,也论证了档案管理对于Web 2.0平台信息管理的重要反哺,说明档案思维与方法对于信息领域的有益渗透和规范化管理推进,这种双向度研究赋予Web 2.0平台和档案管理以互动互补效应,也赋予档案管理新的功能和社会价值。周文泓以大量事实和道理力陈当前Web 2.0平台上信息的自在状态和数据质量对于人类证据、人文、资源需求的欠缺和裂痕,而档案化管理恰恰可以起到弥补和弥合作用,让海量生动活泼的信息满足规范管理和多元、长久利用的需求。在这个双向研究中,周文泓认为当前根本的问题是“认识档案职业对于信息世界的价值”,即“档案化参与信息治理并贡献理论方法,档案边界以信息为上位拓展”。
该书的主题是发展的,而发展总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催化和影响,周文泓以档案多元论、文件连续体理论为专业支点,强调Web 2.0平台信息的多元主体、多元形态、多元需求,以及由此导致的去中心状态;突破档案学现有的理论范畴,融入社会建构、人文理念、媒介理论、信息治理、信息科技等多方面思维和知识内容,主张拓展档案、档案管理、档案时空的边界,从历史到未来的线性传播扩展为跨时空、跨平台、跨主体的多维互动,构建一个大众的、更加接近现实世界的全景档案世界,从而与现实世界的脉动合拍并做出相应贡献。有关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又必定充满不确定性,目前全球范围内Web 2.0平台信息的档案化管理还处于分散、局部的探索阶段,关注度高,但成功经验寥寥,在这个阶段设计管理活动的原则和方法、体系和制度,还要经受技术进步、认知深化、体制变化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所以该书的微观构想主要立足于方法论,并不特别追求操作性,同时做好了接受实践和新的理论成果修正与完善的准备。周文泓还带给我们一些面向变化的思维逻辑和态度,如需要接受档案范围的不完全确定、管理阶段的模糊化、容忍对信息固化的有限程度等,但这并不意味管理活动的对象和过程都没有原则了,回归本质是周文泓提出的基本原则,即在新的平台上看待新的档案管理最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牢牢把握档案、档案管理的要义精髓。
2017年12月,周文泓为四川大学档案专业2017级本科生开设了“未来档案员”专业素养训练营,90名初识档案的大学生分成15组畅游未来,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图文。如同周文泓在开篇寄语中所言“大开脑洞,颠覆想象”“恰同学少年,不可估量”,这个训练营激发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同学们幻想在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后和今天的我们对话,有人要带我们走进完全智能空间,通过语言或体感操纵人机交互系统,体验全息三维档案信息的沉浸式浏览;有人设想任何个人都可凭借一张智能档案卡从私人记忆室“回到过去”,预测档案将脱离物质介质,完全融入数据,拥有“全知能力”;也有人给我们出考题,要求回答“档案智脑”“定制个人档案”等未来问题。显然,周文泓的档案理想感染了年轻的大学生们,他们追随着、延续着、发散着周文泓对未来的想象和思考,展示着一代互联网原住民的思维、话语和梦想,这个过程在他们心中激起的波澜、埋下的种子更加值得期待。
梁衡先生在解读《桃花源记》时十分认可乌托邦对于社会进步的推进意义。他认为,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幻想,就会静止,就会死亡。许多时候,都是有理想的人比没有理想的人有更多机遇、更多快乐。我非常赞同这些观点,还想说,有理想的人更可能为社会、为他人、为学术带来希望、突破和建树。在信息管理、档案管理这样看似规则,注重当前操作的领域,面向未来的想象和图景描绘尤为可贵,何况今天所说的未来与今天的实际距离已经大为缩短。有一次,某省档案局希望我和他们一起研究2030年的档案工作,他们认为,看清前方的目标才能明明白白走好眼前的路。尽管这个课题没有落地生枝,但这样的战略思维让我颇感兴趣,因为在这里,也有诗和远方。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