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b 2.0环境中参与式的信息档案化管理:走向全景档案世界
- 周文泓
- 14字
- 2021-03-24 04:10:44
第2章 Web 2.0:崛起的虚拟档案库
2.1 Web 2.0概述
Web 2.0作为互联网的主流应用是由技术书籍出版商提姆·奥莱理和一些技术博主在2004年正式提出,他们认为基于网络的商业和传统媒体正在复苏,集体智慧将在网络充满噪声和不确定性的信息中为认识到商机的公司所利用。维基百科将其定义为“网络服务的第二代——例如社交网站、通信工具和大众分类法等着重于用户在线协作和分享的服务”。
事实上,Web 2.0到目前为止依旧没有正式获得一致认可的定义,既是由于它只是作为一种概念性的提法被提出,之后不断有新的解释与补充;也是因为对Web 2.0的定义随后在经济学、信息与计算机、社会学等多学科有不同界定。因而本书对Web 2.0的介绍将从其不同方面的定义、内涵、特点及代表性应用展开。
2.1.1 Web 2.0的定义
提姆·奥莱理在首次Web 2.0年度会议上提出Web 2.0,参加会议的是技术人员、风险投资家、政府人员和记者等,他们在会议上讨论互联网的发展,Web 2.0在当时只是一个未给予明确定义的说法,在持续举行的年度会议中得到不断发展。2005年,提姆·奥莱理和戴尔·多尔蒂第一次提到Web 2.0是作为平台的网络,涵盖了所有连接的服务;Web 2.0充分利用平台内在优势,它提供的持续更新的服务软件是越多用户使用则越好。它能从个人用户的多元来源中获取和融合数据,以允许他人混合的方式提供数据与服务,通过参与的架构来形成网络效应,突破了Web 1.0通过网页的方式来提供服务,而后将Web 2.0解释为一系列基于开放用户参与和网络的经济、社会和技术趋势。Web 2.0也可通过与Web 1.0对比来解释。1990年左右,网络被用于发布和使用静态内容,这个时期被称为Web 1.0。简单来说,Web 2.0是以用户为中心,支持用户在万维网共享信息的新网络技术。在这里,用户既是内容的形成者,也是消费者,这与Web 1.0上内容由特定人员形成,仅供他人被动浏览不同。换言之,Web 2.0可提供技术支持的双向交流,需要倾听与互动,它是动态而非静止的通信渠道。因而,Web 1.0以电子邮件为代表,而Web 2.0则提供的是无数种通信形式:博客、公告平台、评论、微博、评价、赞、图片、视频、评论等。亦有界定突破对Web 2.0的技术定义,认为Web 2.0是意识形态、编程技术、基础设施以及管理技术的集合,它将新的媒体投资者转向分散的低成本在线劳动的潜力和通过网络实现的注意力经济的获利可能;将用户导向参与媒体生产的可能,使用户有新的主体形式。由此,Web 2.0形成了两类如亨利·詹金斯所称的“永恒交互”的主体:网站所有者,想要利用网络用户不可预知的创造能力,以此生产财富与权力;用户,希望成为媒体的一部分,想要因此获利,这两类主体相互依赖。
2.1.2 Web 2.0的概念解读
2.1.2.1 不同视角的界定
(1)技术角度:作为平台与工具的网络
Web 2.0作为互联网10余年来的主流应用,首先是一种信息与通信技术。因而,对它的理解不能脱离对技术的理解。在Web 2.0环境中,网络是类似于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提供的平台,商业网站可以建立各种应用,例如图片分享网站、用户评论站点以及音频分享播客等。在这种情境中,Web 2.0可表现为应用,即一系列支持在线社区的互动、智能与全面的工具、平台、应用,例如博客和维基;也可是软件,即用于连接个人与组织集体智慧的一系列软件,例如微软的SharePoint。同时,从网络信息的组织、分类、检索等角度来看,Web 2.0同样是关键技术。Web 2.0为用户上传、描述各式各样的内容至网络提供了平台与工具:一方面成为充实网络内容的平台与工具,用户成为主动的上传者,并实现网络内容从Web 1.0的文本为主向多媒体形式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提供的标签法与大众分类赋予用户描述信息的权利。由此,Web 2.0是互联网时代用户成为参与者与生产者,开展集体协作的平台与工具。金姆、越、盖茨等基于平衡技术理论为Web 2.0建立了技术模型,认为Web 2.0范式由原则、应用(服务)与驱动构成:Web 2.0层指支持平台原则而提供基础设施的技术概念;原则层界定平台的共同特征,由此呈现构成下一代互联网基础的四个等级层次;应用层指使用技术来推行原则的丰富的互联网应用;驱动层是使用这种技术的驱动力。
(2)经济角度:集体智慧的生产力挖掘与效益转换
前文提到,Web 2.0的提出是在Web 2.0的年度会议上,会议的举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宣布在2001年遭遇泡沫危机的网络商业的回归,参与者中一部分就是投资者与网络商业公司,如亚马逊,ebay等。这个角度是将网络视作两层:一层是从技术角度来看的数据库层,即呈现给用户内容之下的庞大数据,如Google抓取形成的网页库和用户数据以及模型;另一层则是用户界面层。在Web 1.0时代,网站所有者只有在数据层有相当的积累才会获得用户页面层吸引而来的用户,而在Web 2.0时代,成千上万的用户被吸引,Web 2.0商业网站是通过用户来获得尽可能多的数据,这个过程称为“利用长尾效应”。数据库层不是要立即为用户所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用户形成了足够的内容,就会获得可观的网络效应。
从这个角度来看,Web 2.0提供了创造商机与效益的模式与平台。网站所有者看中的是用户能够参与建设网站,分享与免费“消费”网站信息的过程中贡献的集体智慧、信息资源与注意力。即用户在贡献内容的过程中是为网站贡献免费劳动力与注意力,丰富与优化网站,这些都能为网站基于一定的商业模式来获取利润提供重要支持。
(3)社会层面:民主的权力实现
从这个层面来看,Web 2.0是为公众提供与政府对话和社会管理的平台,用户引领的媒体使得我们进入民主媒体生产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体,等级和权力由此被逐渐取代。在Web 2.0平台与应用上,公众能够成为“自媒体”来传播信息和影响信息的传播,既成为信息源,也是信息扩散的渠道,并且借助互联网的影响力愈加改变着现实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在信息即为权力的观点下,公众因信息生产与传播的自主性大大提升而拥有更大权力。
亦有观点指出尽管Web 2.0为公众参与提供平台与工具,但是公众本身的政治水平并未提高,且在深层次依旧是由媒体资本家来控制或利用公众的参与,因而所谓的参与只是形式。无论是哪种观点,可以确定的是当前各国政府采用Web 2.0工具来开放政府,接受公众监督,为公众参与管理事务提供可对话的渠道。公众通过Web 2.0的平台,尤其是社交媒体寻找到共同政治观点,进行着“政治活动”,通过Web 2.0,他们的政治参与也更加活跃与透明,成为影响政府决策的因素之一。因而,从这个层面来看,Web 2.0是民主化的工具与平台。
(4)管理层面:协同工作的辅助
这个层面更多地把Web 2.0看作一种工作方式的实现。它是通过在线社区来显现工作中的协同,强调向更加有创造力和创新力的知识工作者的转变。通过工作内外的协作,形成倡议或项目,在每个人工作的基础上,使用Web 2.0的方法共同达成工作目标,以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
这个层面并未忽略Web 2.0提供的平台和应用,而是认为平台与应用背后的理念同样要珍视,并用于管理。Web 2.0中的参与和协作体现的集体智慧对管理有着一定启发,通过Web 2.0平台与应用,如SharePoint,配合以管理政策与指南,则能够使Web 2.0融入组织文化中,从而促进管理效益的提升。
(5)集合:不仅仅是Web的发展性事物
Web 2.0在严格意义上不是关于Web的,而是关乎协作创新和线上与线下的共享。每一个层面的理解都有其意义,对Web 2.0的理解既不能无视技术的存在,因为它始终需要技术的支持才得以呈现与发展;亦不能脱离社会框架来独立谈论Web 2.0,社会技术建构论可以帮助说明,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样,Web 2.0是一个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概念,谈论Web 2.0不能忽视它的起源和应用目的。因而,对Web 2.0的理解与界定应放在其形成与发展的社会框架之中,明确其形成与发展背后的理念与动因,并从技术角度确认方法、原则与工具的组成。
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对于Web 2.0来讲,既随着技术发展有新的形态,也伴随着理念的发展而变迁,甚至有新的概念取代Web 2.0,但Web 2.0的理念与技术仍会传承于新的技术与理念中。
2.1.2.2 Web 2.0的核心特征
从应用、表现和实现的效果来看,Web 2.0以分享式的参与为核心,如图2-1所示,它具有如下特征:
图2-1 Web 2.0特征
(1)分享式参与
分享式参与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参与建设,这是Web 2.0最重要的特征。具体来说,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分享或反馈信息,这种参与具备“分享式”特点,即通过分享信息来达成对Web 2.0的使用与建设。
(2)开放
在Web 2.0的应用范围内要对用户足够开放,保证信息流动的透明与开放使用,以形成叠加效果。
(3)对话
Web 2.0鼓励的是双向交流,参与者既接收与消费信息,也传播与贡献信息。这与工业媒体的单向传播给受众是不同的。
(4)社区
Web 2.0的用户会基于一定的目标、兴趣、人际关系、政治观点等集聚,从而形成跨时空的网络社区。
(5)连接
通过Web 2.0的信息行为如浏览、评论等,不同的主体如信息的生产者、提供方和用户等形成不同的联系。这些联系极为重要,有助于形成社区、网站的经济转换等,亦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2.1.3 Web 2.0的功能及其应用
从应用来看,Web 2.0包括博客、维基、社交媒体与网站、播客、图片与视频分享、RSS、虚拟世界以及企业Web 2.0等,亦有越来越多的网站在嵌入Web 2.0功能或入口。本书将当前主要应用进行归类介绍。需要说明的是,有些Web 2.0平台与应用可归在多类别中,属于哪一类取决于它被如何使用,且随着技术和社会需求的变化,Web 2.0的功能和应用会同样改变,因而本书只列举重点。
2.1.3.1 网络发布
用于形成、发布与利用内容,包括:
(1)微博(新浪微博、Twitter);
(2)博客(新浪博客);
(3)维基(维基百科);
(4)混搭平台(谷歌地图)。
2.1.3.2 社交网络
用于互动与协作,包括:
(1)社交网络工具(Facebook、人人网、微信);
(2)社交书签(Delicious);
(3)虚拟世界(第二人生);
(4)众包(IdeaScale)。
2.1.3.3 文件分享与储存
用于分享与保存文件,包括:
(1)照片图书馆(Flicker);
(2)视频分享(YouTube);
(3)存储(Dropbox、新浪微盘、百度云);
(4)内容管理(Drupal)。
2.1.3.4 业务应用2.0
业务应用2.0主要指以SNS、社交媒体为代表的社会工具应用与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工具实现办公业务过程中的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完成组织形态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代表的应用是SharePoint,使得企业能够开发出智能的门户站点,这个站点能够无缝连接到用户、团队和知识,支持人们能够更好利用业务流程中的相关信息以有效开展工作。
2.1.3.5 其他
随着Web 2.0在市场中的应用渐渐成熟,基于Web 2.0的技术和服务会不断拓展,合并,变化,消失。正在出现与发展的类别还包括社交分析工具、社交广告网络、社交业务软件、社交商业平台、社交社区平台、社交智能软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