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理学表现

已知许多种病毒可引起肝脏的坏死炎症性病变,如EB病毒(EBV)、人类巨细胞病毒(CMV)等,但病毒性肝炎是专指嗜肝性病毒引起的肝炎。其中丙型肝炎病毒(HCV)为单链RNA病毒,1989年Choo等人应用分子克隆技术从受感染的黑猩猩血液标本中建立了HCV cDNA文库,从约100万个克隆中找到一个与本病恢复期血清起阳性反应的克隆,最终将该病毒命名为HCV。同年,国际非甲非乙型肝炎会议将由HCV引起的非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命名为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的流行日益严重,全球至少约有1.7亿HCV感染者,2003年统计我国感染慢性丙型肝炎(CHC)在4000万人以上。此型肝炎较乙型肝炎更易慢性化,急性乙型肝炎转变为慢性者不足10%,而急性丙型肝炎演变成慢性者为60%~85%,甚至有报道高达90%。20%的CHC患者逐步演变为肝硬化,部分可发生肝细胞性肝癌,因此对丙型肝炎的病理学研究更显得重要。
组织病理学检查在肝脏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其预后判定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明确诊断、衡量炎症活动度以及判定药物疗效的金标准。有关丙型肝炎的病理学特征虽然为人们所关注,但由于缺乏特异性的病原学诊断依据,常将丙型肝炎、戊型肝炎等的病变混同描述。目前,对丙型肝炎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将其与其他类型肝炎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了与丙型肝炎有关的相对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改变。